龍應臺有一個很形象的比喻:文學是白楊樹的湖中倒影,哲學是在迷宮中望見星空。① 我曾在新華書店、青年空間等特地開設講座來講述過文學與哲學的關系,也在選修課上反復探討過這個話題。 那文學與哲學究竟是什么關系? 朱光潛有一個更形象的比喻,他說:“詩好比一株花,哲學就好比是土壤,土壤不肥沃,根就不能深,花就不能茂”。 眾所周知,文學是人類的一種精神活動。② 哲學是關于智慧的學說。“文學與哲學關系之密切,古今中外皆同。西人多有哲學為文學之靈魂,文學以哲學為內涵之論。”③ 自古以來,便有“文史哲不分家”一說。很多文學家,同時又是哲學家,歷史學家,數學家,或畫家。像紀伯倫(黎巴嫩阿拉伯人,著作《先知》),他既是詩人,作家,又是畫家。還有達芬奇,他不僅是出色的畫家,而且還是大數學家、力學家和工程師。魯迅不僅是文學家,也是思想家,革命家,他的散文詩集《野草》就蘊藏深刻而豐富的哲學思想。米蘭·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也是將他的哲學思考融入在小說的故事情節中……諸如此類,不勝枚舉,更別提什么莎士比亞,卡夫卡,叔本華,尼采或中外名著了。光一部《紅樓夢》的儒釋道,就足可談上幾天幾夜,出幾部大部頭著作了。 且看這一首短短的《好了歌》: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 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嬌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 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再看這一闕《好了歌注》: 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 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 蛛絲兒結滿雕梁, 綠紗今又糊在蓬窗上。 說什么脂正濃,粉正香, 如何兩鬢又成霜? 昨日黃土隴頭送白骨, 今宵紅燈帳底臥鴛鴦。 金滿箱,銀滿箱,展眼乞丐人皆謗。 正嘆他人命不長,那知自己歸來喪! 訓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強梁。 擇膏粱,誰承望流落在煙花巷! 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杠, 昨憐破襖寒,今嫌紫蟒長: 亂烘烘你方唱罷我登場, 反認他鄉是故鄉。甚荒唐, 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魯迅曾提出“學說所以啟人思,文學所以增人感”的文學與哲學比較觀,他在1907年幾乎同時撰寫了偏于哲學的《文化偏至論》與偏于文學的《摩羅詩力說》。換句話也許可以說,魯迅從一開始,就是將文學與哲學一并考慮的。 且看魯迅《野草》這篇《影的告別》 人睡到不知道時候的時候,就會有影來告別,說出那些話—— 有我所不樂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樂意的在地獄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樂意的在你們將來的黃金世界里,我不愿去。 然而你就是我所不樂意的。 朋友,我不想跟隨你了,我不愿住。 我不愿意! 嗚乎嗚乎,我不愿意,我不如彷徨于無地。 我不過一個影,要別你而沉沒在黑暗里了。然而黑暗又會吞并我,然而光明又會使我消失。 然而我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間,我不如在黑暗里沉沒。 然而我終于彷徨于明暗之間,我不知道是黃昏還是黎明。我姑且舉灰黑的手裝作喝干一杯酒,我將在不知道時候的時候獨自遠行。 嗚乎嗚乎,倘若黃昏,黑夜自然會來沉沒我,否則我要被白天消失,如果現是黎明。 朋友,時候近了。 我將向黑暗里彷徨于無地。 你還想我的贈品。我能獻你甚么呢?無已,則仍是黑暗和虛空而已。但是,我愿意只是黑暗,或者會消失于你的白天;我愿意只是虛空,決不占你的心地。 我愿意這樣,朋友——我獨自遠行,不但沒有你,并且再沒有別的影在黑暗里。只有我被黑暗沉沒,那世界全屬于我自己。 《野草》是魯迅創作中最薄的一本散文詩集,這本詩集包含了魯迅的全部哲學。通讀《野草》,里面有一個支配全書的主題,其中有三個影響比較大,第一就是韌性戰斗的哲學,第二就是反抗絕望的哲學,第三就是向麻木復仇的哲學。這些人生生命體驗的哲學,構成了魯迅在《野草》中孤軍奮戰的一個啟蒙思想家豐富、深邃的精神世界。 《野草》的總體藝術特征是內斂抒情的傾向,它所表露的是靈魂的“真”與“深”,是對于人自身存在困境的自覺體驗與突圍,表現了人的生存矛盾與心理困惑:生與死,愛與恨、希望與絕望、存在與虛無的纏繞與掙扎。《野草》也呈現出主題的豐富性和不確定性,是魯迅情緒、情感、性格甚至整個內心世界各個側面的反映,它是魯迅從啟蒙的文化批判者向啟蒙后的戰斗者轉折過渡階段的心靈史。 可以說,《野草》表達了詩與思的存在方式,表現了詩歌與哲理性內在統一的思想。 周國平也曾說過:我從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歌德、卡夫卡的作品中學到的哲學,絕不比從專門的哲學書中學到的少。同時他還撰寫了《哲學與詩》,將文學與哲學完美融合。 節選如下: 我深信哲學家與藝術家是相通的。詩人的心靈,哲學家的頭腦,這兩樣東西難道能夠分開嗎?一個人正是因為有了一顆熱愛人生、富于感受的心,才會去對人生之謎作哲學的探討。藝術家和哲學家是氣質相似的人,他們都是不實際、不世故的,進入他們視野的是人生和宇宙的大問題,他們為同一個謎所吸引,尋找著同一個夢境。 春天是詩人的季節,秋天是哲學家的季節。 哲學家生活在永恒中,詩人生活在瞬時中。他們都不會老。 在我的概念中,只有學術與非學術的區別,沒有哲學與文學的區別。 哲學是對人生的思考和體悟,文學則是對之的豐滿而貼切的表達。 文學是人生感受的表達和人生畫面的描繪,哲學是人生根本問題的體悟和思考,在這個意義上,文學與哲學是息息相通的,一個好的文學家不能沒有哲學的素養。 另有以下學者也探討此兩者的關系: 王國維曾提倡:要運用叔本華等西哲的理論,來解讀《紅樓夢》。 (法)布呂奈爾等《什么是比較文學》:“要領會數不盡的作品,沒有一個比較學者能夠離開哲學家。” (丹)勃蘭兌斯《十九世紀文學主流》:“一方面推崇雪萊的原始感性,同時又引用拜倫的話,批評雪萊的詩中有著形而上學的說教。” (美)韋勒克、沃倫《文學理論》:“一方面承認詩人作家受到哲學家的影響,同時也指出“詩不是哲學的替代品,它有自己的評判標準與宗旨。” 梁啟超、許地山、陳寅恪等學者在研究印度文學對中國的影響時,都是將文學的影響與宗教、哲學的影響一并加以考察的。比如陳寅恪在探討《西游記》的印度來源時,首先就認為《西游記》的想像力非中國本土所有。吳宓倡導中西融匯,文、史、哲貫通,如他在《希臘文學史》中解釋希臘教訓詩時,就認為“《易經》為吾國之智慧文學,故易系辭,說卦,序卦,皆可為訓詩,特無韻律耳。”這就將文學與哲學貫通了起來。 縱觀西方文學,古希臘文學中的詩歌神話常被視為文學和哲學的共同發源地,此時文學與哲學形同一體,難分難解。當然,古希臘哲學家們也捕捉到了哲學與詩歌、戲劇與小說之間的差異。(如柏拉圖,當他驅趕詩人以便凈化他的《理想國》時,他筆下用的卻還是詩歌體裁,他的對話作品充滿文學色彩,包括修辭、隱喻,甚至神話,更不用說那段典型洞穴寓言。) 托馬斯·麥克法蘭在《文學與哲學》一文中這樣分析:由于文化視角的不同,研究側重點的不同才得出文學與哲學統一或分離的不同結論。從根本上來說因為文學與哲學的同源性(即文學與哲學都源于生活,本質都是在探索人生的真諦),文學與哲學是連續統一體。沿著統一體的中線是文學與哲學的相互交融,偏離中線向哲學一端運動,則出現了哲學遠離文學走向科學哲學的極端;相反則出現文學偏離哲學走向“為藝術而藝術”的極端。作為統一體的文學與哲學兩者的融合和相互影響是必然的。 韋勒克、沃倫合著的《文學理論》一方面承認詩人作家受到哲學家的影響,同時也指出“詩不是哲學的替代品,它有自己的評判標準與宗旨。”所以文學與哲學的結合一般有兩種形式,一種形式是哲學家用文學的形式表現思辨的哲理,如柏拉圖盡管主張驅逐詩人,他的哲學作品卻充滿了詩的語言;尼采則用令人信服的比喻和象征來表現深邃的哲學思想。另一種形式是文學家在文學作品中表現深刻的哲學思想。歌德的《浮士德》通過浮士德和靡非斯特所代表的肯定精神與否定精神的較量表現人類追求至善至美,不斷探索人生奧秘的理想。試想:《浮士德》《卡拉馬佐夫兄弟》消盡了思想的深刻性,還有什么呢?其實,文學史給歌德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以那么崇高的地位,在很大意義上就是因為他們的藝術中有一般作家所沒有的“思想的重負”。 中國文學與哲學的關系,在我國古典文論中一般指的是“文與道”或“藝與道”的關系。孔子《論語·述而》中說:“志于道, 據于德, 依于人, 游于藝。”提出了藝道統一的觀點。朱熹也認為“文與道”是統一的: “道者, 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葉。惟其根本乎道, 所以發之于文者道也。”所以一般認為我們的文學和哲學是不分的。近代學者勞思光在《中國文化要義新編》中談到中國文化時認為“文學與藝術接受哲學思想之影響。換言之,哲學思想決定了人生的態度及價值觀念;而這種態度及觀念,滲入人的情意活動時,方表現于文學藝術的作品。如此,中國文學與藝術的內容,本質上受哲學思想的決定。我們可以就文學與藝術的變化與發展,看出某一思想的盛衰,而并不能從文學與藝術中找出某種中國文化之特色為不出于哲學思想者”其論斷顯然也表現了文學與哲學的層級式關系。 從中國文學史的藝術評價來看,屈原的《離騷》之所以比那些吟詠山水林木的“純詩”偉大,恐怕就在于它在“純詩”之外承擔了更多的哲學與文化內涵。冰心、朱自清的作品就文筆之優美、藝術之感性而言,恐怕也不在魯迅的作品之下,但卻不能與魯迅的作品比肩,就在于其作品所承擔的文化內涵以及對存在的體認的深度,不能與魯迅的作品相比。這大概就是為什么康德在《判斷力批判》中以“純粹美”來界定“美”,卻更推崇“依存美”的原因。 注:此文根據選修課及講座內容整理。原文為幾萬字,此為部分節選。 參考文獻: ① 龍應臺《我們為什么要學習文史哲》 ②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文學理論新編》修訂版 ③ 唐君毅《中國哲學與中國文學之關系》 凌寒 大學中文系教師,雜志社編輯。教授文學、哲學。熱愛閱讀,旅行,創作,文藝。走遍大江南北及國外一些城市。曾受邀至新華書店、青年空間、外校開設講座。代表作長篇小說《日光之下》等。
|
|
來自: 新用戶35002012 > 《寫作基礎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