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寧阿又譯“巴靈阿”,覺爾察氏,滿洲正黃旗,興京駐防。以領隊大臣、察哈爾總管銜從征蒙古準噶爾部,至巴里坤“搜剿”準噶爾部眾時中伏力戰陣亡,在乾隆九年三月至乾隆十一年出任吉林將軍。 福康安(1754年—1796年7月2日),富察氏,滿洲鑲黃旗人。早年參加第二次金川之戰。他先后率軍平定甘肅回民田五起事、臺灣林爽文事件、保衛西藏的廓爾喀之役、苗疆起事,維護了國家的主權和領土統一和完整,累封一等嘉勇忠銳公。在乾隆四十二年六月至乾隆四十三年十一月出任吉林將軍。福康安是滿洲鑲黃旗人,在清代歷史上大名鼎鼎,他是乾隆年間的名將、名臣。福康安是大學士、一等忠勇公傅恒的三兒子,乾隆皇帝中宮孝賢皇后的侄子。因為是富察家族子孫,乾隆帝竟然把他接入宮中親自教養,待之如同親生兒子一般。 福康安一生征殺南北,勇謀兼備,參與了四次鎮壓叛亂作戰,成為朝廷足資依靠的軍事重臣。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福康安承襲云騎尉,授三等侍衛,命在乾清門行走。兩年后,擢二等侍衛,命在御前行走。乾隆三十五年,擢一等侍衛。乾隆三十六年得授戶部右侍郎、鑲籃旗蒙古副都統。乾隆三十七年,福康安改任鑲黃旗滿洲副都統,以領隊大臣身價指揮平息大小金川叛亂,此戰費時五年,最終取得勝利。由于福康安在大小金川之役中與士卒艱苦作戰,克敵制勝,展示了出眾的軍事才能,深得重視武功的乾隆帝賞識。乾隆四十二年,福康安被授予吉林將軍之職,次年調任盛京將軍。史料記載,平定大小金川之后,西征軍返京之日,乾隆帝親往京城南郊行郊勞禮,賜給福康安御用鞍轡馬一匹,御紫光閣飲晏,賜給緞十二端,白銀五百兩,并于紫光閣繪像,列前五十名功臣中。乾隆四十五年,在盛京將軍職上,福康安又被擢升云貴總督,成為總領一方軍政的封疆大吏。乾隆六十年,他再以戰功被乾隆帝破格封為貝子,成為清王朝第一個宗室之外,活著被封為如此顯爵的人。 富俊(1749年—1834年4月8日),卓特氏,蒙古正黃旗人。先后四任吉林將軍,歷時13年,是自乾隆二十二年始設吉林將軍至光緒三十三年凡150年間計40余人充任這一職位中任職時間最久,業績最為突出的一位。他“建義學,調劑驛站、官莊、清書籍,泉盜魁,設雙城堡屯田,墾伯都納閑荒,備移京旗,開旗人萬年之生計,種種善政不可枚舉”可以說富俊一生最大的功績便是為早期吉林地區的開發和吉林地區經濟的長足發展奠定了基礎。 富俊,字松巖,卓特氏,蒙古正黃旗。由繙譯進士授禮部主事。清嘉慶八年(1803年)以署兵部右侍郎,出任吉林將軍,不久調盛京將軍。歷盛京工部侍郎,兼管奉天府府尹事及六邊邊門事務。嘉慶十八年,授黑龍江將軍。次年調吉林將軍,任內對雙城堡等處的開發做出了貢獻。嘉慶十九年,富俊奏請于拉林西北雙城子地方屯田墾荒,移駐京旗人。并擬定了試墾章程:“請發吉林閑散旗人一千名為屯丁,每丁給銀二十五兩、籽種二石,官置牛具。人給荒地三十坰:墾種二十坰,留荒十坰。四年征糧,每坰一石。十年后移駐京旗,人給熟地十五坰,荒五坰,余十坰荒、熟各半,給原駐屯丁為恒產,免征其租。”一切農具、耕牛分別采買,于翌年春天試墾。富俊并詳列屯墾、出納、設官、經理等事宜,均得到清政府批準施行。 嘉慶二十年(1815年),富俊親駐雙城子。該地在拉林河西北,橫130里,縱70余里,肥沃宜耕。他“遣員履丈”,于拉林河上游分撥伐木,建立村屯房屋。分5屯,設協領1,佐領2,分左右翼統轄,名屯為雙城堡。第二年開始開墾土地。是年因早霜歉收,屯丁糧食僅夠糊口,又因攜帶妻子的屯丁,不敷居住,間有逃亡,所以富俊暫緩其一年應征的糧食,并幫助添蓋窩棚,供給籽種,從而安定了墾民人心。嘉慶二十二年調盛京,因雙城堡余荒尚多,又奏請續發盛京、吉林旗丁各千名往墾,分左、右二屯,舊屯為中屯,遂復調吉林,仍任其事。嘉慶二十四年,先到屯丁千人。嘉慶二十五年,續到屯丁千名。富俊親自巡視三屯。雙城堡這時已經是“左右二屯,屯丁到齊,比屋環居,安土樂業。”富俊又進一步提出中、左、右3屯未盡章程4條,如每屯添井1眼,以裕食用;雙城堡協領處增添官員以資差委稽查;對屯丁戶婚錢債事爭斗和屯丁福利待遇等事,也都做出規定。清廷因富俊實心任事,予以獎勵,加升一級。 道光元年(1821年),富俊疏陳《吉林屯田移駐京旗閑散章程》,內云:“三屯開墾九萬數千坰,已著成效,可移駐京旗三千戶。清自道光四年始,每歲移駐二百戶,給資裝車馬,分起送屯,官給房屋牛具。”得到清廷允準。道光二年,授理藩院尚書。道光四年,復授吉林將軍,又提出《雙城堡移駐京旗章程》4條,為清廷允準。是年冬,富俊又將雙城堡興屯之法推廣于伯都訥圍場,并提出了具體建議,也得到清廷允準。初議移駐雙城堡之京旗每歲200戶,然至道光九年才移駐376戶,遠未達到預期目的。此后,又將熱河閑散旗人移駐雙城堡,遂使該地“地利頓興”,從此雙城堡成為“遠方繁庶之區”。《雙城縣志》載:“蓋雙城堡設置之始,純系將軍(指富俊)之力也。”雙城的設置與開發,富俊功不可泯。因此,吉林稱將軍之賢者,前有富俊,后有銘安。據記載,具體協助富俊來雙城堡辦理屯田事宜的,為進士出身因事被奪知縣之職的竇心傳。竇氏事跡也被后世所傳誦。道光七年,富俊任協辦大學士,十年調工部,拜東閣大學士。道光十四年(1834年)卒,終年86歲。 賽沖阿,滿洲正黃旗人,赫舍里氏,名將。襲云騎尉世職,充十五善射,授健銳營參領。征臺灣力戰,賜號斐靈額巴圖魯,圖形紫光閣。歷吉林、三姓副都統。嘉慶十四年至嘉慶十八年出任吉林將軍。嘉慶十六年,吉林將軍賽沖阿派人到寧古塔、三姓、烏蘇里江地區搜捕驅趕流民,有千余人被趕至距寧古塔2585里的蘇城一帶,盡管人數占優,流民們竟無集體反抗,只任嚴寒風雪凍斃(《吉林市發展史略》)。直至道光六年,吉林將軍富俊上疏“懇免驅逐”、“依例升科”的奏折被道光帝駁回,依旨派協領吉凌阿帶兵,“燒莊”驅趕流民時,才僅僅有楊幗仁、祖亮冒死赴省城攔路請愿這種簡單的反抗事件出現。 松筠(1752年-1835年),瑪拉特氏,字湘圃,蒙古正藍旗人,清朝大臣。初為翻譯生員,隨后考授理藩院筆帖式,后任軍機章京。因頗能任事為乾隆帝所知。松筠人生奠基的腳步也正是在吉林城里邁開,道光三年(1853)九月,松筠從盛京將軍任上轉任吉林將軍,可次年二月便解任了,尚不到半年。松筠上任伊始,即大刀闊斧整頓吏治,肅清政風,查辦了伯都那副都統永海在任拉林協領時私挪庫銀、虛報開銷的貪污案。 乾隆十七年(1752年)松筠出生。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20歲的松筠由翻譯生員考補理藩院筆帖式。隨后不久便擔任軍機章京。由于能干,松筠頗得乾隆帝賞識。隨后連續升遷至戶部銀庫員外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破格升為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并兼任副都統。乾隆五十年(1785年),松筠奉乾隆帝命辦理俄羅斯貿易差事。此前,俄屬布哩雅特人劫掠蒙古庫倫的商貨,俄國官員不按照兩國約定向清廷移交案犯,僅僅將他們處以罰款或流放之刑罰。清中央政府發文書公函交涉此事,而俄方卻不予理睬。因此,清政府只能宣布停止邊境貿易往來。松筠來到庫倫,任辦事大臣。松筠在任期間,對邊境管理嚴格但不擾民,對待俄方民人,皆以誠相待。乾隆帝聞之,下旨嘉獎松筠,擢升其為戶部侍郎。松筠在俄國貿易事件積極斡旋,前后歷經七年時間,終于得到雙方均滿意的圓滿解決。松筠隨后被召還至京城,任御前侍衛、內務府大臣、軍機大臣。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正月,松筠代理吉林將軍。六月,奉命到湖北荊州查辦稅務。道經河南衛輝,恰逢連日大雨,衛河暴漲,淹浸居民,松筠親自帶領地方官員開倉賑恤。此舉受到乾隆皇帝稱贊。同年七月,松筠升工部尚書銜,任鑲白旗漢軍都統,不久,任駐藏辦事大臣(見駐藏大臣)。因當地有人謊稱西南邊界有廓爾喀之兵。松筠查訪得知,是境外部落帶兵催索欠債,并無他故。松筠恐邊民疑懼,特地前去安撫,并向四川省藩庫借銀五千兩撫恤貧窮的藏民,修建邊卡。當時,朝內和珅用事,松筠不為之屈服,因此久留邊地,在藏共五年。嘉慶四年(1799年)春,和珅倒臺,松筠被召回京,任戶部尚書,不久,出任陜甘總督,加太子少保銜。川鄂陜三省白蓮教起義方興未艾,松筠奉命駐扎漢中督辦糧餉。嘉慶七年(1802年),松筠升任伊犁將軍。乾隆皇帝在位時,曾多次詔令在伊犁屯田,都因缺少灌溉用水而沒有大力推行。松筠卻要大干一場,準備在這里安插官兵。按他的計劃,惠遠城需墾田八萬畝,惠寧城需墾田四萬畝,皆引伊犁河水灌溉。到松筠離任時,共墾田六萬四千畝。嘉慶十四年(1809年)正月,有被遣戍的人員三十余人聚謀不軌。松筠偵查得知情況,秘密派領隊大臣帶兵前往,以巡查金廠為名,將他們全部擒戮。皇帝嘉獎他辦事妥帖迅速。隨后,松筠又將參與逆謀的一百六十九名戍兵不加審訊在押送途中全部殺戮,因此被降為參贊大臣。嘉慶十六年(1811年),松筠被任命為兩廣總督,后任協辦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回京任職。一年后,皇帝命令松筠前往盛京會勘陵寢工作,兼籌辦移駐宗室之事。當年九月回京,任軍機大臣。嘉慶十八年(1813年),授御前大臣銜,松筠第二次出任伊犁將軍。先后加東閣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銜。又因此曾前參與鎮壓河南滑縣八卦教,有功,加太子太保銜。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松筠上奏章說:京城附近太旱,請求暫緩明年祭拜盛京祖陵。嘉慶帝大怒,因此將他革去大學士并各項職務,讓他出任察哈爾都統。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十月,松筠代理綏遠將軍。此時,他的兒子熙昌病逝。嘉慶皇帝憐憫他老年喪子,召回任正白旗漢軍都統,賞還頭品頂戴花翎,再次賜予紫禁城騎馬。不久,松筠任禮部尚書。二十四年(1819年)六月,調任兵部尚書,恢復御前大臣兼職。不久,出任盛京將軍。二十五年(1820年)四月,兵部遺失行印,經查系松筠任兵部尚書并佩戴印鑰時丟失。因此,松筠被革去盛京將軍,降為山海關副都統。隨后又因在盛京將軍任內審案擬罪將罪名顛倒,又被降為本旗驍騎校。二十五年(1820年)秋,嘉慶皇帝在熱河逝世。新登基的道光皇帝扶柩回京,在班僚中看見年邁的松筠,不勝悲憐,扶住他哭了起來。第二天就任命他為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十月又提拔他為都察院左都御史,執掌監察政治得失。十一月,松筠又出任熱河都統。道光元年(1821年),松筠被召回任兵部尚書,又調任吏部尚書、軍機大臣,賞戴花翎。道光二年(1822年),松筠臨時代理直隸總督。不久因私下刪改理藩院議復烏里雅蘇臺將軍的公文,被劾,降為六部員外郎。此后,逐步升遷。道光十年(1830年)秋,松筠以自己“衰病難支”為由,請求免職,數日后又“請賞差使”。道光帝對其加以斥責。當年十一月,因以前赴科布多審理案件時讓道員代購備賞什物有差錯,以三品頂戴離職退休。道光十二年(1832年)六月,浩罕汗國(今烏茲別克斯坦)遣使要求通商。松筠過去曾奏言“浩罕通商,邊境即可綏靖”。皇帝想起他的話,賞還他頭品頂戴,并讓他代理正黃旗漢軍副都統。道光十四年(1834年),松筠以都統銜休致。次年逝世,享年八十二歲。贈太子太保,按照尚書之例賜恤,謚號文清,并入祀伊犁名宦祠。 崇綺(1829-1900),阿魯特氏,原蒙古正藍旗,父憑女貴,升隸滿洲鑲黃旗。是清代唯一一位旗人狀元。光緒四年任吉林將軍。 崇綺是清代滿、蒙人中漢文考試惟一奪大魁者。他是大學士賽尚阿之子。道光年間,崇綺捐官八品筆帖式,充玉牒館謄錄。道光二十八年,遷工部主事。咸豐元年,他的父親賽尚阿被革職拿辦,他也受牽連而被革職。咸豐四年,他出任督練旗兵處文案。因參與策劃堵截太平軍北伐,獎授筆帖式。咸豐十年,英法聯軍侵入北京。崇綺在內皇城以隨辦巡防,加賞五品銜。 同治四年,崇綺狀元及第后,授翰林院修撰。官職累遷庶常館教習、功臣館總纂、日講起居注官。同治十一年,崇綺以女兒被選為皇后,他也被封為三等承恩公,升為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后相繼任戶部、吏部右侍郎。同治十二年,崇綺補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充順天鄉試監臨,補戶部右侍郎,兼管錢法堂事務。同治十三年,同治帝因梅毒而亡,皇后殉節。崇綺調任吏部右侍郎。同治帝不到20歲便夭折,同慈禧的專橫跋扈是有著直接關系的。一次,同治帝和皇后在養心殿的東暖閣議論慈禧太后專權,恰好被路過的慈禧聽到。慈禧氣沖沖地闖進門去,抓住皇后的頭發,舉手便打。同治當時便嚇得昏厥過去。經此一嚇,同治帝病倒,不久,便一命嗚呼。慈禧將全部責任推到皇后的身上。兩個月后,皇后也被折磨死了。但是,慈禧并不因此而罷休,又將怒火遷延到皇后的父親崇綺的身上,將崇綺職位降級。崇綺以國丈風光的日子過去了。光緒帝登基。崇綺歷任戶部、吏部左侍郎,正黃和鑲黃旗漢軍副都統、鑲紅旗護軍都統。光緒三年,管理鑲藍旗滿洲新舊營房充專操大臣。光緒四年,兼署刑部左侍郎,暫署吉林將軍斷獄,轉吏部左侍郎。光緒五年,崇綺由吏部左侍郎出任熱河都統。光緒七年,出任盛京將軍。光緒八年,崇綺捐錢購洋槍,添練步兵。光緒九年,以病去職。光緒十年,崇綺授戶部尚書。光緒十一年,調任武英殿總裁,任吏部尚書。崇綺歷充各省駐防、翻譯、鄉試、會試、復試、庶吉士散館、貢士朝考、拔貢朝考、考試漢生、考試漢御史閱卷大臣。光緒二十五年,充弘德殿師傅,授大阿哥溥 讀,旋命管理禮部事務。光緒二十六年,崇綺任翰林院掌院院士,授正紅旗漢軍都統、戶部尚書。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偕光緒帝等出居庸關,崇綺受命留守。為防備入侵敵軍追擊慈禧,崇綺與榮祿偽裝皇駕吸引敵軍,南抵保定。而后崇綺呈上遺疏:“圣駕西幸,未敢即死,恢復無力,以身殉之。”遂自縊于蓮池書院。追謚文節。 長順(1839年—1904年),郭布羅氏,滿洲正白旗,他是三朝重臣,歷仕咸豐、同治、光緒三朝,曾是咸豐皇帝的藍翎侍衛,因戰功赫赫而青云直上,20多歲便領兵駐守西北,勇號“恩特赫恩巴圖魯”。在光緒十四年他出任吉林將軍,鎮守東北邊疆。在他主政吉林期間,吏治清明,百姓安樂。 郭布羅·長順(1839年—1904年),字鶴汀,達斡爾族,隸滿洲正白旗,清朝軍事人物。長順是三朝重臣,歷仕咸豐、同治、光緒三朝,曾是咸豐皇帝的藍翎侍衛,因戰功赫赫而青云直上,20多歲便領兵駐守西北,勇號“恩特赫恩巴圖魯”。同治年間又擢升為烏里雅蘇臺將軍,成為封疆大吏。 光緒十四年他出任吉林將軍,鎮守東北邊疆。在他主政吉林期間,吏治清明,百姓安樂。長順于光緒三十年(1904年)去世,清政府為了表彰他的功績,特贈太子少保、一等輕車都尉,并謚號忠靖,入祀賢良祠。長順于藍翎侍衛起家。咸豐十一年(1861年),隨明慶于河南作戰,官至京旗副都統。隨咸豐帝車駕北狩熱河時,正值馬賊攻陷朝陽,遂從大學士文祥討平馬賊。又從侍郎勝保征剿捻軍,轉戰直、魯、皖、豫,以驍勇善戰聞名。同治元年(1862年),解潁州之圍,因功遷二等侍衛。多隆阿主持陜西軍事時,調赴陜西作戰,于潼關大敗回人,賜號恩特赫恩巴圖魯。攻咸陽馬家堡時,雖受重創,但待援軍趕至,又大破馬賊,并收復咸陽,晉頭等侍衛。同治三年(1864年),馬化龍占據寧夏,又分兵淸水堡,互成犄角之勢,清軍久攻不下。長順乃自靈州襲淸水堡,乘勝取寧夏,奪城后因功晉副都統,賜一品頂戴。當時長順還不到四十歲,作戰時常常攻擊敵方堅陣。每當兵潰時,長順或抄襲其后,或橫阻其前,使潰散的士兵得以重新整列,是以常轉敗為勝。長順軍隊的旗幟是白色的,馬賊望見,就大聲呼喊說:“小長將軍到了!”相與警告不要與之交鋒。同治六年(1867年),移師蘭州。當時省城缺乏戰備,數千回眾突然來犯,長順率百人隱于小溝,出其不意猛擊來敵,回軍驚愕而逃,又敗回軍于平番、皋蘭、狄道,規取河州,連破太子寺、高家集,獲清廷賞賚。同治八年(1869年),擢鑲黃旗漢軍副都統,回京供職兼充神機營專操官。同治十年(1871年)冬,陜西、甘肅回民侵擾北路軍臺,遷科布多參贊大臣。同治十一年(1872年),署烏里雅蘇臺將軍。因與前署烏里雅蘇臺參贊大臣互參,于同治十三年(1872年)被革職。光緒三年(1877年)復官,左宗棠進規新疆,并舉薦長順,歷署巴里坤領隊大臣、哈密幫辦大臣。光緒八年(1882年),清廷依據《中俄改訂條約》,諭令哈密幫辦大臣長順為伊犁段分界大臣,與俄國代表翡里德勘界后,簽訂《伊犁界約》。光緒九年(1883年)二月,又奉旨勘分新疆南段界務。十一月,遷烏魯木齊都統。光緒十年(1884年),改正白旗漢軍都統。光緒十四年(1888年)三月,補內大臣。同年,任吉林將軍,當時吉林發生水災,災民缺乏糧食,長順發庫帑,又募富民捐錢米以賑災民,全活災民無算,并且整頓貨幣,澄清吏治,清除盜賊,整頓旗務,境內一切皆治。光緒十七年(1891年),創修《吉林通志》,是吉林第一部官修省志,共122卷,是編纂吉林省地方志的重要歷史資料。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日軍攻陷海城,遼陽危急。清廷命長順往援,節制奉天各軍,并嚴詔:“遼陽有失,唯長順是問。”時清兵潰軍紛集遼陽城下,遼陽署知州徐慶璋閉城不準潰軍入城,潰軍大哄。長順領百騎至遼陽制止亂軍,日軍 不知長順只領百騎遂停止前進,遼陽逐得以保全。其后長順轉攻海城,交戰多日不勝。及后日軍繞道復攻遼陽,長順與依克唐阿回援,遼陽無恙。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四月,因病獲準辭官。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再任吉林將軍。正值義和團運動爆發,俄國進攻滿洲,奉天、黑龍江皆主戰,只有長順反對開戰。又上言“拳匪不可恃,東省鐵路隨地皆駐俄兵,宜善為羈縻,寧嚴守以待戰,毋先戰以啟釁。”光緒帝嘉獎長順老成持重,令其統領奉天、吉林軍事。開戰后,奉天、黑龍江兩地皆遭逢兵災,而吉林無事,人皆服其先見。光緒三十年(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雙方于吉林大戰,長順嚴守中立,獨無所犯。光緒三十年(1904年),卒于吉林將軍任上。清廷贊其“忠勇樸誠,勛勞懋著”、“治軍撫民,辦理交涉,諸臻妥協”,追贈太子少保、一等輕車都尉,謚忠靖,入祀賢良祠,并在陜西、甘肅等地建專祠。光緒二年(1876年),郭布羅·長順跟隨著名愛國將領左宗棠平定-、抗擊沙皇的侵略。當時俄國人妄圖吞掉南疆邊界一些地區。為了找到證據,配合談判桌上的較量,郭布羅·長順又領任了堪界大臣一職,率領手下深入南疆荒山野嶺,一寸一寸的界定邊界。皇天不負有心人,在一番周折后,果然找到了乾隆皇帝御筆題寫的界碑,有力地回擊和駁斥了俄國侵略者的謊言,從而,未讓大片領國土落入俄國侵略者的魔掌,使新疆回到了中國的懷抱。光緒十四年(1888年),郭布羅·長順出任吉林將軍,鎮守東北邊疆。在他到任后,吉林發生了饑荒,他排除各種阻力,開倉放糧、賑濟災民,竭盡全力緩解了老百姓的困境。他對-污吏毫不留情,在他主持吉林時期內,那里的吏治一度清明,老百姓的日子相比以前較為安穩,因此土匪也相應變少了。長順在文化方面為國家作出的貢獻也是不可磨滅的,《吉林通志》就是在他親自主持下的。光緒十七年(1891年),長順將編修的清代末葉吉林省第一部官修的全省通志。它上至格矢之通,下迄光緒中朝,是中國東北地區的一部上乘的志書。正如長順所說,是有感于“三百年來省志未立,無以恢宏神漠,潤色鴻業”之壯舉。《吉林通志》對于吉林省地方志書的編纂,仍是十分珍貴的歷史資料。 富明阿(?—1882年),袁氏,漢軍正白旗,璦琿駐防。早年以馬甲從征喀什噶爾,授驍騎校,升為參領,官至吉林將軍。 富明阿(1805年-1882年),本姓袁,原名世福,字治安,漢軍正白旗人,清末將領,明末抗清名將袁崇煥的后人,謚號“威勤”,葬于黑河市璦琿區,其子壽山襲騎都尉世職。 富明阿早年從軍,因有戰功先后授驍騎校、參領。咸豐四年(1854年)率軍在瓜洲大破太平軍,被賜花翎,授管帶職。同治元年(1862年)任漢軍正紅旗都統,官居一品,在京管理神機營。同治三年(1864年)出任江寧將軍,立下顯赫戰功,被賜黃馬褂,封騎都尉世襲之職。同治五年(1866年)授吉林將軍,在任四年,以傷病請辭致仕。光緒八年(1882年)卒。 富明阿兩個兒子,一是壽山,曾官至黑龍江將軍,為戰沙俄而以身殉國,一是永山,官至三等侍衛,在鳳城抗日,力戰而死。 延茂(?—1900)將軍,字松巖,杜氏,內務府漢軍正白旗人。他整飭軍備嚴謹,澄清吏治,成績卓然。八國聯軍入侵北京,他與弟延芝堅守安定門,終因兵敗城破,闔室自焚。此舉震動朝野,贈太子太保,謚“忠恪”。因深受時人敬重,因而稱他為“大宗師”。光緒二十二年四月至光緒二十五年六月出任吉林將軍。 從光緒二十二年春到二十五年夏,延茂主政吉林將近4年,甚有政聲與民望。史傳記載,他“少年好學,持躬性謹”,是同治二年(1863)進士。來吉之前,曾奉派在光緒九年(1883)出洋考察,征研圖強之策,提出應細繪全國及分省地圖,以備國用。二十年(1894)時,以副都統銜馳騎黑龍江,督理墾荒及漠河金礦事務,擬定墾荒章程11款,注冊地畝,畫井安田……使實邊大事更進一籌;又整頓礦務,革除積弊,查辦盜案,奏免了貪污瀆職的金廠督辦袁大化,使得金礦再開新局。在吉期間,堅持從嚴治吏,練軍中吃空餉的營官,不到任卻領干薪的辦事委員,官場上跳來跳去、假公濟私的吉林知府等都一一受到懲處。又一意革新,力除陳腐,創設了吉林永衡官帖局,第一次在吉省發行官帖紙幣;開辦俄文學堂,以應中俄交涉日多之急務;鑒于中東鐵路的建設,又請設哈爾濱交涉局,以利維護國權……時人因此稱道:“下車伊始,勵精圖治,百廢俱興”……引疾歸去之日,“親老遮道阻帳塞途,頌德之詞制為旗傘(萬民傘)之屬,以送者列數里”…… 吉林城西的歡喜嶺上,曾有延茂將軍去思坊。牌坊氣勢宏壯,高矗嶺間。坊額為漢白玉,正側鐫書“緯武經文,治內安外”;背側鐫書“萬姓歡心,三軍戴德”。嶺上又有“延將軍感應記碑”,乃延茂自立,載記的是其在吉的一段故實—— 光緒二十二年夏初,延茂赴任方到吉林,松花江洪水驟發,沖毀田舍無數。延茂憂慮民生,默禱于城隍神前,祈求賜福人民。其后兩年,果然田禾大收,農商盡皆歡喜。二十五年時,卻春天苦旱,地將廢耕,延茂遣吉林知府謝汝欽禱拜城隍,方欲設壇,好雨立降,百姓感而歡呼。不料七月夏末,竟又大雨連綿,數十天不見晴意,延茂急遣謝汝欽再拜城隍,當下烏云立散,晴空萬里。闔城內外百姓,齊說將軍乃通神之人,頌之不已。延茂于是自撰文,自立碑,以述其事,以表治政之衷:“茂下車之始,方盛夏大水,惄焉以憂,乃禱于城隍神前,為小民祈福,比及丁酉(光緒二十三年)、戊戌(光緒二十四年)兩年,連得大稔。今春苦旱,幾將廢耕,眾情惶悚,莫之為計,茂命吉林知府謝汝欽禱于城隍,壇甫設,雨立降。入夏以來,青疇蕃廡,可冀有秋,至七月又苦雨,兼旬未霽色,久且傷稼,復命知府謝汝欽往虔禱,即日放晴,一如禱雨時事。神靈之應,捷如影響。因是人或謂茂能事神,而茂尤不敢居也。觀之于前,則烈日焦爍之中,倏忽而膏沛;觀之于后,則陰雨滂沱之際,倏忽而秋陽。出轉易變幻,皆人為意料所不及,非神道孰能若是?茂……夙夜憂懼,恐以隕越貽羞,仰承神庥,僅幸無事。神之佑茂,(實)神之佑民也;夫佑茂與民猶后耳,神之佑我國家其至矣!” 達桂,崔氏,漢軍正黃旗人,黑龍江駐防,光緒三十一年九月至光緒三十三年三月出任吉林將軍。 達桂,字馨山,漢軍正黃旗人,漢姓崔。出生年份約在咸豐十年(1860年),據齊齊哈爾文史學者李亞飛考證,達桂的出生地在齊齊哈爾市昂昂溪區水師營鎮崔門村。 據《崔氏家譜》記載,達桂祖籍山東蓬萊。先祖于天聰七年(1633年)率族人隨孔有德駕船航海投奔后金,被稱為“天佑軍”。順治十五年(1658年),清廷創立吉林水師營,崔氏三世祖崔忠祥在奉派其中。康熙十三年(1674年),清廷派六十名水手駐扎齊齊哈爾屯索倫達斡爾總管衙門,崔氏一族奉命駐守,建崔官屯(隋官屯,今梅里斯達斡爾族區五家子屯)自居。由于史料無征,來到齊齊哈爾的崔氏具體情況不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崔氏先人崔尚信、崔尚進和崔尚才兄弟三人率水軍護送大炮,隨同薩布素北征雅克薩,為收復失地立下戰功。崔氏從征人員各有封賜,崔氏一族俱編入正黃旗,崔尚信任為黑龍江正黃旗漢軍佐領,這是崔氏家族駐防黑龍江之始。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崔氏家族隨薩布素駐墨爾根,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又隨將軍移駐齊齊哈爾。康熙四十年(1701年),崔氏一支遷居崔門屯(梅愣屯)耕種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四月,光緒在京召見達桂。是年七月,轉署吉林將軍。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二月,達桂因母喪攜家眷去蘇州丁憂,寓居于網師園。據《成多祿集》記載,后來,程德全與詩人成多祿曾經專程去蘇州拜訪達桂。成多祿賦《戊申七月隨程雪樓中丞謁達馨山將軍于網師園》之詩為贈,詩中有“龍漠振威棱,將軍老霸陵”,“射虎悲前事,騎驢作寓公”,“琴外宦情淡,杯中生事微”之句。成多祿詩的手跡經石刻,嵌于網師園廊壁間,今猶在。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四月,光緒在京召見達桂。是年七月,轉署吉林將軍。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二月,達桂因母喪攜家眷去蘇州丁憂,寓居于網師園。據《成多祿集》記載,后來,程德全與詩人成多祿曾經專程去蘇州拜訪達桂。成多祿賦《戊申七月隨程雪樓中丞謁達馨山將軍于網師園》之詩為贈,詩中有“龍漠振威棱,將軍老霸陵”,“射虎悲前事,騎驢作寓公”,“琴外宦情淡,杯中生事微”之句。成多祿詩的手跡經石刻,嵌于網師園廊壁間,今猶在。 錫良(1853—1917年),巴岳特氏,蒙古鑲藍旗人。一生歷經同治、光緒、宣統三朝。他為官三十七年,以正直清廉、勤政務實而著稱,是晚清時代一位政績頗佳,貢獻較大的歷史人物。錫良在他的每一任上都做出了應有的貢獻,他的一生不為大勢所屈,不媚同僚之俗,在中國最黑暗的歷史中留下了閃光的一瞬。在宣統元年正月至于宣統三年出任吉林將軍。 錫良早期在山西任職二十年,以廉潔、仁愛、為官認真著稱。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義和團進逼京師地區,錫良受命率部北上保衛京師,后知慈禧、光緒一行逃往長安,便改去山西太原前往護駕,被光緒帝任命為山西巡撫,防守后路。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在熱河任上短短的半年時間里,積極整頓吏治、財務、興辦礦業、開墾荒地、整頓巡防等事務。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調任四川總督,在四川積極推行“新政”。宣統元年(1909年)2月,奉命總督奉天、吉林、黑龍江東三省的事務。 宣統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后,任熱河都統的錫良即告病休養。在臥病的六年當中,錫良始終拒絕醫治和服藥,于1917年病逝,終年六十六歲,賜謚“文誠”。 趙爾巽,漢軍正藍旗人。晚清重臣趙爾巽是清末時期政壇上的風云人物,為官之初曾任安徽、陜西按察使,繼之出任甘肅、新疆、山西布政使,自1903年1月起調任湖南巡撫起,開始走上封疆大吏之途,曾先后出任戶部尚書、盛京將軍、湖廣總督、四川總督、東三省總督等要職。 |
|
來自: 華民 > 《吉林史話/ 吉林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