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麥可思研究(ID:MyCOS_Research) 當下,即便是破除“唯論文”的呼聲已經許久,但是論文發表情況,很大程度上仍是不少行職業評職評優時的重要考核標準,譬如高校教師。今年2月臺灣大學一張姓副教授,選擇了在實驗室內上吊自殺。其在留下的遺書中表示,因教職工作學術升等壓力太大,加上身體健康亮紅燈,自覺生無可戀。“教授不是用來發頂尖期刊論文的機器,更不該因未達標而成為被凌虐的對象”,有的老師更直言,近年雖然教育界已關注到相關一系列問題,而有多元晉升的新路徑,但實際上科研論文發表仍然是主要成績。特別在當前大環境的影響下,受教師隊伍不斷擴大、期刊版面有限等多方因素影響,教師發表論文越來越難。麥可思曾開展過一項大學教師生存狀況的研究,數據顯示,88%的大學教師感到工作帶來中重度壓力,“科研或論文發表要求”(70%) 成為最主要的壓力來源。關于高校教師論文發表的壓力,山東大學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原副主任文雙春曾發文提到:英國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發表的一份報告指出,現代大學成了一種“焦慮機器”,學者們普遍存在心理健康問題,其原因是不斷要求更多、更快產出論文。尤其是實行“非升即走”的高校越來越多,很多青年教師都面臨著這樣的窘境:入職時沒有編制,只簽三年或六年的預聘合同,發不到一定數量和標準要求的論文,未能出版多少專著或者完成多少科研立項,就得離開學校,重返就業市場。“沒有論文,就像是在后宮中沒有子嗣,博士生沒法畢業,青年教師沒法晉升。”網上一位青年教師如是說。被裹挾在論文發表深坑中的高校教師,不得不拼命發論文。不達標,他們就得離開高校。網上一位“雙一流”高校副教授透露,其所在校剛新職的青年“講師”想要晉升副教授,必須完成出版一部專著、在核心期刊發表5篇論文以及需要申請到一個省部級課題。其他高校的考評標準基本也都是主要圍繞專著、論文、課題基金展開。前年6月從南方某985高校博士畢業的劉洋,談及其入職高校的“非升即走”條件就表示,“至少要發表5篇C刊論文,還有課題等諸多條件”。發論文,如今被不少高校教師稱作是一場漫長的“修行”。據劉洋說,不少計劃進高校當老師的博士生,在博士就讀階段已開始為“非升即走”的考核做論文準備。因為一個學科的C刊極其有限,發表競爭極為激烈。他曾有同事的論文,經歷了長達一年的反復修改,最終沒有成功刊發。“要想確保在三年發6篇論文,意味著同時要有兩三篇文章時已經投出去等著的,一兩篇是審回來要求修改的,還有兩三篇是正在寫著的。從學術規律角度講,三年要寫六篇論文一本書,除非前期準備特別好,或者博士論文潛力特別大,能直接把它弄出來。”某“雙一流”高校社科領域一副教授談道。一些“核心”期刊為了完成“被引數量”的KPI,更愿意向專業領域內的頂級權威專家約稿,且多為熱點選題,對學術新人的文章采用更為嚴苛的審查標準。甚至有些期刊要求“第一作者須為副教授或副研究員以上”“論文須為省部級及其以上的課題基金研究成果”。另外,對于高校教師來說,他們面對的不只是科研職能,還須兼顧著教育職能。如若要想出色完成教學任務,只能壓縮科研時間和個人休息時間。為發表更多論文,一些教師不惜犯險舊作翻新,還有些教師抄襲剽竊,或將他人的研究成果據為己有。近幾年,國家接連出臺關于改革高校教師評價制度的文件,教育部《關于深化高校教師考核評價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中辦、國辦《關于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教育部、人社部《高校教師職稱評審監管暫行辦法》等,都明確提出以人才培養為核心,以品德、能力和業績為導向,評價科學、規范有序、競爭擇優的高校教師職稱制度。2022年底,人社部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做好職稱評審工作的通知》,再次強調,科學制定職稱評審標準。以破“四唯”和立“新標”為突破口,以激發專業技術人才創新活力為目標,堅持“先立后破”,力避“一刀切”、簡單化,突出品德、能力、業績導向,分系列分專業修訂職稱評審標準。從政策的不斷出臺不難看出,需要破除的是一些高校在之前的職稱評審中,過分強調論文的數量而不注重質量的問題。南京理工大學自2016年進行職稱評審改革后,教師評職稱不再簡單與論文數量和排名掛鉤。教師可以根據崗位和專長,選擇科研、教學、科研成果轉化等系列進行評審,獲得國家獎的團隊負責人可自主選聘團隊成員晉升教授職務。得益于學校2017年出臺的《中國藥科大學“教學型特聘教授”實施辦法》,中國藥科大學理學院教師蘆金榮,2021年因為在3年“教學型特聘教授”聘期內教學業績突出,順利獲評教授職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9年印發《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職稱評審暫行實施辦法》,對人才進行多維度評價,破除了對老師片面的、狹隘的評價體系。該校水建學院教師裴金萍在沒有足夠“達標”論文的情況下,晉升為教授;水建學院副教授張耀哲因為解決了工程技術難題,取得了標志性成果,成功晉升高一級職稱。時任中國藥科大學人事處處長的鐘文英接受媒體采訪表示,“職稱改革中破除'唯論文’導向也并不是完全不要論文,需要破除的是'SCI至上’的傾向,同時我們需要的是高質量論文,而不是數論文數。”[2] 文雙春. 大學老師如何擺脫論文壓力 [N]. 中國科學報, 2020-01-14.[3] 姜晨、何潔、顏如玉. 職稱制度改革扭轉“弟子三千,不如論文一篇”現象— 沒有科研業績,多所高校教師照樣評教授 [N]. 南京日報, 2021-12-09.[4] 程剛、唐生輝、楊遠遠. 老師沒論文 照樣可以評教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實施多元化職稱改革側記 [N]. 陜西日報, 2020-11-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