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張華 通訊員 李朝 金小洣 視頻/嶺南名醫工作室 圖/醫院提供 心臟是人的“生命源泉”,也是人體中最為重要的器官。故心臟疾病往往病情復雜,治療難度大。由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近年來,心血管疾病發病率與日俱增,現已成為我國居民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臨床上,高血壓、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疾病屢見不鮮。這些疾病嚴重危害人們的生命健康。對于心血管疾病的診治,一刻也不能懈怠。 ![]() 廣東省第二中醫院心血管科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中醫心血管專科,國家級重點學科建設單位,擅長中西并用治療心血管疾病,在心血管疾病治療上形成了獨特的專科特色。今天,就一起來了解下,這個“中西并用,拯救心臟”的科室吧。 ![]() 首創“脈脹”理論,基于血脈辨證治療高血壓 聽到“高血壓”三字時,你或許內心毫無波動,但是在醫學界卻稱之為“安靜的殺手”,為什么會這樣形容呢?大量研究表明如果高血壓病得不到有效控制,會引發一系列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如冠心病、腦卒中等,嚴重危害人們的生命健康。 而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越來越多人被診斷為“高血壓病”,目前我國高血壓的患病率已經高達23.2%,雖然新型降壓藥層出不窮,降壓力度增強,但是副作用卻沒能避免,面對一些難治性高血壓時也束手無策。而臨床發現,對于一些難治性高血壓,如果能夠正確辨證使用中醫藥治療可以明顯減少降壓藥使用種類及降低西藥的副作用;而對于一些初發性的一級高血壓,通過正確辨證使用中醫藥治療,能夠使之恢復正常,不用終身服降壓藥。但由于高血壓病的中醫診斷不明確,是一直以來影響其中醫療效的一個重要原因。 ![]() ![]() 廣東省名中醫王清海教授深入研究古今文獻,結合多年臨床實踐經驗,創立“脈脹理論”,提出以“脈脹”作為高血壓的中醫病名,解決了高血壓的中醫病名及診斷問題,并提倡從“血脈辨證”論治高血壓,“血脈辨證”根據病在血或病在脈辨證論治高血壓。“病在血”的高血壓患者表現為單純的血壓升高,此階段的主要病機是各種原因導致氣血運行障礙,可依照“病在血”辨證,以舒暢血液,恢復氣血正常運行為原則。若此時不能恢復氣血正常運行,導致脈脹持續發展,病變部位進一步加深而致病在脈,出現脈管的變化,即發展至“病在脈”,表現為脈管的僵硬或攣縮,此時相當于高血壓病合并動脈痙攣、硬化、斑塊形成甚至狹窄、閉塞的階段。 “病在脈”的主要病機在于脈道損傷、狹窄、堵塞,導致氣血運行不暢,治療方面重在疏通血脈,祛除斑塊,解除狹窄,恢復氣血運行通道的暢通。若繼續進展到疾病后期,并發心腦腎損害時,則以保護靶器官為重。這一理論充分體現了中醫學“治未病”理論中既病防變的思想,臨床上取得了顯著療效。廣東省第二中醫院心血管科科主任靳利利教授作為王清海教授學術經驗的繼承人,傳承王老“脈脹”理論,帶領全科室人員不懈奮斗,形成獨具省二中特色的高血壓專科診療方案,中西并用,研發出深受患者好評的院內制劑,如平肝膠囊、平調顆粒。 ![]() 溫陽通脈治“冠心”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簡稱冠心病),是中老年的致命殺手,冠心病早期的癥狀可能不太明顯,患者僅覺有點胸悶,隨著病情發展,隨后會出現胸痛,繼續進展,可能出現心肌梗死,甚至猝死。現代醫學形成了系統的冠心病系統治療,有療效顯著者,也有療效不佳者,對此,臨床研究發現,對于冠心病患者,聯合使用中西醫治療獲益效果明顯強于單用西醫治療。省二中心血管團隊不僅擁有成熟的冠脈介入診治技術,還擁有西醫院所不具備的特色中醫療法。冠心病相當于中醫“胸痹”“心痛”等疾病的范疇,其基本病機為心脈不通,不通的原因主要責之于心陽虧虛,無力推動血液運行,加之氣郁、痰濁、瘀血阻滯經絡,阻礙脈道通暢。 ![]() 冠心病的中醫病機特點概括起來為“四多”,即“多虛,多郁,多痰,多瘀”。以王清海教授為首的省二中心血管科團隊認為治療冠心病的關鍵在于“通”,可采用補虛、開郁、化痰、活血為主的治法,以達到“溫通”。擅于運用溫陽通脈的方法治療穩定性心絞痛、急性冠脈綜合征、介入后心絞痛等,通過團隊多年的臨床觀察及開展的相關動物研究,針對改善微循環,改善介入術后再狹窄癥狀,中醫藥治療心律失常方面有獨特療效,形成了對冠脈微循環及介入再狹窄方面獨特的診療特色方案,研制出了通陽宣痹顆粒,治療胸陽不振、痰瘀互結證的冠心病患者,臨床上深受患者好評。 ![]() 此外,作為科室帶頭人,靳利利教授基于現代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注重情志致病,提倡調肝護心治療心血管疾病,肝心為母子關系,肝為心之母,兩者的緊密關系體現在五行相生、經絡相連、氣血相濟、情志相系、精神相用等方面,在臨床上有疏肝、調肝、清肝、平肝、養肝、柔肝、鎮肝等法,總結多年經驗,創立疏肝護心方治療心血管疾病伴情緒障礙患者,尤其適用于冠心病伴焦慮/抑郁患者,臨床療效頗豐,這充分體現了中醫形神整體觀理論-“身心同治--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取得較好的社會效應。 巧用中醫藥療“心衰” 心力衰竭(簡稱“心衰”)是各種心臟疾病的嚴重表現或晚期階段。心臟就像一個“水泵”,不停地通過動脈把血液輸送到全身,同時接受靜脈從周圍組織臟器輸送回心臟的血液。心力衰竭是各種心臟疾病的終末階段,盡管使用各種傳統的藥物標準治療,但預后仍然不夠理想,而省二中醫院的心血管科在應用傳統藥物基礎上,聯合中醫藥治療心衰、延長患者壽命,提高生活質量、改善癥狀取得良好療效。其研制出的具有專科特色的治療心力衰竭院內制劑——加味參附顆粒,在改善臨床癥狀、生活質量及心肌超微結構代謝方面有著顯著療效,尤其適用于頑固性心力衰竭患者。 ![]() 中醫特色療法護心臟 省二中心血管團隊在應用中醫藥治療心血管疾病同時,不斷探索創新,積極開展中醫特色療法,如胸痛貼膏、護心灸法、腕踝針、埋針(皮內針)、高血壓降壓操、舒心護脈操,改良八段錦,音樂療法,耳穴等對調控血壓、改善胸悶氣促、尿少肢腫等心衰癥狀,以及對冠心病非手術治療及介入術后微循環改善療效顯著。 加強人才梯隊建設,把祖國醫學發揚光大 在靳利利主任的帶領下科室秉承“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宗旨,不斷促進醫療、科研、教學全面融合發展。據悉,在2021年,省二中醫院心血管專科獲國家“高血壓達標中心”。同時加強與其他醫院的合作,目前為“國家雙心培訓基地”,“廣東省房顫中心聯盟”及“廣東省心源性卒中防治基地”單位。 靳利利主任感慨道,“這么多年的臨床實踐、觀察和經驗總結,我對中醫藥更有自信,中醫藥可有效地治療心血管疾病,減少西藥帶來的副作用,同時還可減少西藥用藥的種類、劑量,改善患者的癥狀。” 據了解,省二中醫院心血管科為廣東省中西醫結合高血壓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單位,為提高嶺南地區防治高血壓的中醫藥服務能力,2020年科室主導成立了的“嶺南中西醫結合高血壓防治聯盟”,為嶺南地區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做出積極的貢獻。 ![]() 對于科室未來的發展,靳利利主任表示,學科的人才梯隊建設是重點,目前,科室有1位博士后的指導老師、兩位博士生指導老師、碩士指導老師8位。目前即將出站的博士后,其出站報告也是圍繞高血壓脈脹理論作為他的出站的一系列研究,也受到了專家一致的好議。近年來,科室培養的博士碩士共有50余名,他們分別在全國各地的醫院里成長為科室的骨干和負責人,因此,可以說,省二中醫院心血管科為全國培養中醫藥人才是相當有力度。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近年來,科室每年也派青年骨干到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廣東省人民醫院進修學習電生理、心臟介入等技術。“在心血管學科建設上,我們不僅要注重中醫中藥,也要看重現代技術的發展,通過人才培養和梯隊建設,把省二中醫院心血管科做大做強,更好地把祖國醫學發揚光大。”靳利利主任說。(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王沫依 劉欣宇 校對 | 彭繼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