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旭霞 高珍珠 單位:洛陽市中心醫院 無處不在的夾層動脈瘤——頸內動脈夾層動脈瘤一例。 男性患者,72歲,因安靜狀態下左下肢無力一天,休息后癥狀無好轉就診。 腦梗死 右側頸內動脈內可見大小不等斑塊回聲 左側頸外動脈二維及血流頻譜 橫斷面顯示:左側頸內動脈管腔內撕裂的內膜回聲以及破口 縱斷面:左側頸總動脈起始段可見細線樣回聲,隨血管搏動而飄動,斷端呈飄帶樣運動 ![]() 左側頸內動脈起始段夾層動脈瘤(范圍長約2.0cm,可見破口約0.3cm)。 ![]() 頸動脈CTA:左側頸內動脈起始部混合斑塊并局部夾層動脈瘤 頸動脈CTA冠狀面圖像示:頸總動脈末端至頸內動脈起始部管腔略增粗,管壁可見少許混合板塊,管腔內見漂浮內膜片影 頸動脈CTA軸位圖像示:頸總動脈末端至頸內動脈起始部管腔內見漂浮內膜片影及破口 頸動脈CTA VR圖像示:頸總動脈末端至頸內動脈起始部管腔略增粗,管壁可見鈣化斑塊,管腔可見內膜片切跡影 ![]() 左側頸內動脈起始段管壁見多發混合斑塊,管腔無明顯狹窄,腔內可見漂浮內膜片影,范圍約15mm,破口偏于外側,大小約3mm×3mm,腔內未見明顯血栓形成。 診斷:左側頸內動脈起始段多發混合斑塊并夾層動脈瘤形成。 該患者頭顱MRI:多發性腦梗死。 ![]() 頸動脈夾層,是指血液通過損傷的頸部動脈血管內膜進入血管壁間,形成壁間血腫,在局部損傷的血管內膜形成血栓栓塞或管腔狹窄。頸動脈夾層所致卒中占所有卒中的2%。頸內動脈夾層發病率尚不明確。病因包括高血壓、遺傳因素、外傷、感染及血管性病變等。現普遍認為內彈力板缺損可能是動脈夾層形成的主要原因。 典型的臨床表現: 1. 頭頸部疼痛(一側頭、面、頸部疼痛) 2. Horner綜合征(不完全Horner綜合征,眼交感神經麻痹) 3. 腦缺血(數小時或數天后出現腦缺血或視網膜缺血) 診斷手段: 1. 超聲檢查:超聲檢查具有無創、簡單、價廉的特點,主要用于篩查。此患者年齡偏大,不適合做支架植入術,頸部血管超聲檢查具有可隨時觀察其病情變化,具有檢查時間短,速度快、可重復性好、無創、無禁忌癥、無需造影劑、無輻射、不受干擾。并且可以清晰顯示動脈壁三層結構、血流情況、動態觀察撕裂內膜片。 2. CT血管造影:優點是檢查速度快,適合有MRI禁忌癥者,缺點是需要經驗豐富的醫師閱片,血管壁易受鈣化、骨質、金屬偽影干擾,有電離輻射。 3. MRI:能夠顯示血管狹窄,閉塞和擴張,而且能顯示壁內血腫和假性動脈瘤的大小,夾層分離程度。缺點是檢查時間長,有檢查禁忌癥,如幽閉癥、金屬異物者等。 4. DSA:目前仍是診斷頸動脈夾層的“金標準”,DSA可顯示動脈夾層的直接和間接征象。其中雙腔征、雙向血流和晚期動脈顯像造影劑夾層內滯留是動脈夾層的直接征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