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旗下巖茶課堂原創(chuàng) 丨首發(fā)于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福州是武夷巖茶的消費重鎮(zhèn)。 早兩個星期,有位武夷山熟人來福州看店面,打算開一間線下店賣茶。 看完店面,順路還約著吃了晚飯,再開車回武夷山。 飯局上,他給我們分享到一個信息。 高端正巖好茶,銷往外省的數(shù)量不多。
武夷山熟人分享的一席話,其實不無道理。 正巖好茶,產(chǎn)量有限。 只要品質(zhì)足夠硬,光是銷往省內(nèi),就已不愁銷路。 不過,聊到約人喝茶的新鮮事,麻花另有發(fā)現(xiàn)。 《2》 近兩、三年出門在外面喝茶,很多茶局上有一個新變化。 比如,有朋友打電話相約,過來喝XX老叢。 但到了地方后,第一泡茶不是直奔重點。 而是像飯局那樣,分前菜、正餐之別。 開場的第一泡茶,選起來頗有巧思。 根據(jù)這兩年的發(fā)現(xiàn),做東請客的人,會先泡上一杯高山白茶給大家潤潤喉。 這樣一泡“先頭部隊”,或是白毫銀針,或是白牡丹,少數(shù)也有用壽眉新茶開場的。 論茶味表現(xiàn),巖茶、白茶之間,完全屬于不同的風格。 巖茶工序繁瑣,白茶工藝簡樸。 巖茶是深色條索狀干茶,白茶散茶是天然茶葉條形。 巖茶有花香、果香、焦糖香、木質(zhì)香等系列香型,白茶香氣聞起來更天然清新,擁有代表性的花香、毫香、草藥香。 巖茶的茶味更醇,香清甘活,正巖好茶能做到“湯中有骨”,茶水咽下喉嚨剎那,骨鯁感明顯,回味迅速。 高山白茶的茶味,相對更鮮香醇爽,新茶階段喝起來,極致清鮮爽口,回甘清冽,又鮮又香。 喝過白茶的鮮潤后,再喝一泡足火正巖茶,后者的剛勁醇厚滋味,經(jīng)過對比后,更加凸顯。 《3》 福州的天氣,能從5月一直熱到11月。 哪怕已經(jīng)過了秋分,這些天的空調(diào)照樣不能斷。 大多數(shù)時候,待在空調(diào)房內(nèi),默默享用一泡好茶是最舒坦的。 和朋友、熟人相約在外喝茶,去地庫開上車、趕上高峰期還要堵一堵。 停下車,再七拐八繞,好不容易找到地方后,經(jīng)常是熱得滿頭汗。 坐下來后,一開場就上巖茶高貨,未免缺乏過渡。 這時,先喝兩三杯香氣清新的、茶味鮮香的、滋味淳和的、風味鮮潤細滑的高山白茶。 歇一歇,緩一緩。 等到這泡“開場前菜”結(jié)束后,一路走出來的暑熱煩悶,已經(jīng)一掃而空。 待在空調(diào)房坐一會兒后,也不再感到熱了。 靜下心來,細細調(diào)整。 再泡上整場茶局的壓軸好茶,品茶狀態(tài)也會更好。 《4》 不過,約人喝巖茶,開局之前的“開胃菜”不止白茶。 還有很多可選項。 作為茶鄉(xiāng)土著,優(yōu)質(zhì)閩茶的可選項實在太多。 比如,喝紅茶。 小赤甘、煙小種、老叢紅茶等,應(yīng)有盡有。 比如,喝福州茉莉花茶。 窨制到位,成品不含干花的花茶,花香極致清鮮。 哪怕這些年的名氣稍微下滑,但很多長輩喝習慣后,依舊割舍不掉。 比如,喝輕火品種茶。 和傳統(tǒng)足火茶相比,輕火、中輕火的巖茶瑞香、黃觀音、奇蘭、金牡丹等,也很適合率先派出來作先鋒。 再過幾天,中秋國慶相連的小長假就到了。 小長假期間,如果你也有約朋友喝茶的打算。 那么,在茶單順序選擇上,不妨多花些心思。 不建議等喝過足火水仙、足火肉桂、隔年陳茶后,再轉(zhuǎn)過來,喝當年焙火偏輕的品種茶。 不然,喝過足火正巖好茶的極致醇厚飽滿滋味后,再去對比著喝輕火新茶。 容易感覺,茶湯厚度前后對比,斷層太大。 甚至會影響喝茶判斷,覺得輕火茶只是香,湯感醇厚表現(xiàn)很一般。 但事實上,山場好,工藝到位的輕火巖茶,茶湯重在清新、鮮醇、爽口。 將喝茶順序稍微調(diào)整,開場時細細品嘗。 先喝輕火,再試足火,更利于直觀對比不同焙茶火功的風味魅力。 《5》 茶與茶之間的差距,是靠比出來的。 很多時候,單獨喝一泡茶,容易陷入“似曾相識”,難以精準把握特色。 這也是很多新茶友反饋,感覺水仙肉桂喝著差不多,嘗不出明顯對比的癥結(jié)所在。 遇到這種情形,先別急著下定論。 兩兩對比,同時泡出來“對沖”,感受最真。 將兩泡讓你拿不準主意的巖茶,同時擺在桌面,同場競技。 洗兩套基礎(chǔ)的白瓷功夫茶具。 最基礎(chǔ)簡配版的白瓷蓋碗、審評碗、小茶杯足矣。 家里沒有審評碗,用公道杯也無妨。 分別溫杯后,趁熱投茶。 一左一右,分別搖香,仔細聞干茶。 快速輪流泡茶,沸水沖泡,及時出湯。 同時泡出兩杯茶湯后,擺在一塊,對比湯色。 哪款茶的湯色更深,哪款茶的湯水更偏紅?還是整體相差無幾,都能及時觀察出來。 《6》 最后,重頭戲來了。 分別聞香、嘗味。 揭蓋趁熱聞,輪流細聞茶香,第一次沒聞準就合上蓋,再揭起來多聞兩遍。 不同巖茶的蓋香層次,差別很大。 水仙的清幽蘭香、焦糖香、尾水偏粽葉香等,特征清晰。 肉桂的香氣相對更多元,花香、果香、桂皮香等基礎(chǔ)香型,應(yīng)有盡有。 聞香過后,再分別倒兩杯茶出來細品。 一左一右,輪流細品一小口。 將茶湯抿入后,細細嘗著,感受茶湯厚度、落水香層次、回味表現(xiàn)等。 兩相對比,不難看清A茶與B茶的不同。 世上沒有相同的兩片葉子,巖茶也是如此。 不同山場、不同品種、不同茶廠、不同工藝做出來的巖茶,不可能完全沒差別! 原創(chuàng)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guān)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yè)原創(chuàng)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jīng)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chuàng)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