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寒山問拾得說: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該怎么辦呢? 拾得回答說:只要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等幾年,你且看他。 這話我很早就聽過,但不理解,或者說不認同,如果是孟子遇到“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這樣的事情,我猜他會毫不猶豫的反擊。如果是孔子遇到這樣的事情,我猜他會理解和包容。如果是莊子遇到這樣的事情,我猜他不會放在心上。 這段問答代表的是佛教的看法,選擇了“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佛教為什么要這樣呢?我的理解是:佛教認為這個世界不是真實存在的,也根本沒有人,自然不存在“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的人,一切都是心造出的幻影,就像鏡子里照出的東西。鏡子里的東西不是真實的,人所看見的一切都是變化的幻影,既然是幻影,就不值得理會。所謂的“忍、讓、由、避、耐、敬、不理會”,是人不明白一切皆幻影這個道理時才這樣做的。如果明白了,就不會受干擾,而是讓那些“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的人自生自滅。如果不明白背后的本質,誤以為這段話是教人忍耐和避讓,就會變成軟弱被欺負的人,會壓抑自己的情緒,會忍出病來。 在我看來,這段對話很有名,但不適合每個人。只有明白背后的道理,才能輕松地做到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