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近代中國歷經百年戰亂,戰火燒遍大地。家破人亡、妻離子散在那時比比皆是。其中有一家三兄弟,他們為國參軍,因戰走散。三十年后再相見時,已脫去稚嫩成為了開國少將。 此三人便是戴克林(原名戴道駒)、戴克明(原名戴道奎)、程啟文。 戴克林(左)、戴克明(中)、程啟文(右) 家破人亡參紅軍1928年,老蔣背叛了我黨,開始大肆殺害我黨人士。戴家和程家兩家為親家,兩家長輩大多都是我黨成員和進步人士。 敵人為此屠了戴程兩家滿門,只有15歲的戴克林帶著兩個弟弟逃過了一劫。他們不敢回家,只能在外流浪。 在外漂泊了將近一年的兄弟三人,決定參加紅軍。可他們太瘦弱了,一年的漂泊流浪讓本就瘦小的三人變得更加的羸弱了。 招軍負責人看到三人想要參加紅軍,下意識的就拒絕了,讓他們回家去。他們看起來太小了,紅軍不會讓小孩子上戰場的。 作為三人主心骨的戴克林站了出來,他嚴肅地說道,“我們不小了,我都16歲了,我們沒有家了,家人都被他們害死了。” 負責人看了看一臉倔強的戴克林,還有他兩個有點害羞的弟弟,沉默了很久最終還是點了點頭,同意了他們加入紅軍。 戴克林、戴克明、程啟文三人就這樣進入了同一個連隊。他們同吃同住,本就從小就生活在一起的三人,相互之間的配合愈發的默契。 剛開始,紅軍領導看他們太過瘦小,就沒有讓他們上戰場,而是派他們三個人去收集情報。他們三人就跟電視上賣報紙的小孩形象一樣。 他們情報收集工作進行的很順利。駐守黃安的紅軍曾多次依靠他們的情報躲過敵人的小型圍捕。 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后,由于老蔣的不反擊政策,遭到了全國人民的謾罵。紅軍發展迅速,每天都有很多有志青年參加我軍。 老蔣為了遏制紅軍的發展,調集了15個師的兵力,對鄂豫皖蘇發起了“圍剿”。戴克林三人的所在地也受到了干擾。 他們的根據地遭到了攻擊,紅軍且戰且退。正在外面收集情報的三人,沒有及時趕回去,被撤退的人群沖散了。 也就是在這場圍剿之后,三人徹底走散,正式開啟了不一樣的人生。 鐵血將士報國仇,驅逐異族重光輝戴克林被敵軍沖散后,遇到了另一支紅軍。他跟隨者他們加入了紅四方面軍,雖然他的年紀還小,但他的經歷比一般的戰士經歷的還多。 因為戴克林曾經干的是收集情報的工作,于是組織上就安排他從宣傳隊干起。戴克林在宣傳隊干的很認真,因為他知道不管做什么都是為黨為國家做事。 戴克林的宣傳工作完成的很出色,沒過多久,就把他調到了連隊里面。戴克林在連隊里擔任指導員,在那時他的才能才被完全展現出來。 戴克林憑借著自己優秀的指揮才能,在戰場上屢戰屢勝,多次立功,接連升任沒過多久就擔任了營長,是真正的百戰成將。 在第五次反圍剿之后,毛主席帶領紅軍開啟了長征之路。然而,戴克林在長征開始沒多久,就身負重傷了。 他在與敵人戰斗時,被敵人的跳彈打穿了腳,可他硬是一聲不吭,一直扛到了戰役結束。 他的腳也因為沒有得到及時的治療,傷口發炎了。他跟不上大部隊的腳步了,有的戰士提出要用擔架抬著他,被戴克林拒絕了。 擔架在長征期間都是稀缺物資,有很多重傷的戰士都需要用到擔架。戴克林為了不拖累大家,就留在了一個村莊里。 戴克林在村子里修整了一個月后,便離開了。為了偽裝自己,他從那個村莊出來之后,就把自己打扮成了難民。 戴克林沒有忘記自己最初的工作,他一路乞討,每到一個地方就在那個地方宣傳紅軍的政策。直到一年后,他才走到了延安解放區,找到了自己的部隊。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立下赫赫戰功的戴克林,在1950年參加了抗美援朝,擔任第20軍59師的師長。 在長津湖戰役爆發時,彭老總命令他火速前往長津湖地區進行支援。軍隊在路上遇到了海拔2000多米的牙得嶺,戴克林果斷下令輕裝前進。 急行軍一晝夜,翻過山嶺后抵達了長津湖地區。剛到目的地,他們就投入到了戰斗之中。 戴克林奉命阻擊敵人后撤,死守高地。他指揮部隊與敵人展開的激烈的戰斗,打成了拉鋸戰。敵進我退,敵退我進,緊緊地卡住了敵人的退路。 在連續幾天的戰斗里,戴克林率領部隊死死咬住敵人,但他們為此付出的代價也是極為慘重的。 后援部隊不能及時趕到,他們幾乎彈盡糧絕。天寒地凍,戰士們的腳都被凍傷了,甚至有的戰士被活活凍死在了陣地上。 戴克林無奈只能眼睜睜的看著殘余的敵人從跑掉。 有一位美軍中校評價道,“美國海軍陸戰隊用了70 個小時近4天的時間,走完了20公里的路。這絕不是一次漫步,而是從死神的懷抱里逃出來的掙扎。這在海軍陸戰隊的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第一次授銜時戴克林被授予大校軍銜,在1964年晉升為少將。 戴克林的弟弟戴克明在和他們走散后,也找過他們兩個一段時間,了無音信后便跟隨部隊去了南方打了三年的游擊戰。 抗日戰爭時期,戴克明一步步從無名小卒走到了警衛隊隊長。戴克明做事嚴謹認真有條理,早已不是需要哥哥護在身后的小孩子了。 上級看到了戴克明的才華,就把他派到了一個縣城里當縣委書記。不久后組織得知了他有三年游擊戰的經歷,又讓他兼任了獨立團政委。 戴克明在1946年中原突圍時,率領一個團將老蔣的兩個軍耍的團團轉。他率軍打破了敵人的包圍圈,為主力部隊開辟了道路。 新中國成立后,戴克明在新中國的發展建設上任勞任怨,1964年,被晉升為少將。 程啟文當時跟上了鄂豫皖蘇軍區的部隊,還經歷了后面幾次反“圍剿作戰”。 1943年春,徐海東病種,譚震林找了一個人去照顧他,那就是正擔任團長的程啟文。譚震林仔細地叮囑他說,“要想盡一切辦法,保護好海東同志!” 徐海東當時重病臥床已近四年,行軍全靠擔架抬行。程啟文路經大柳營,見到了陳總。陳總一見他就直言道:“我們派你去海東同志身邊做警衛工作,有什么意見嗎? 程啟文說:“沒有意見,聽從組織分配。”但他流露出一種情緒,不愿離開前線。 陳毅軍長看出了他的心思,說道:“你的任務很重要,很重要。海東是一位有才能的指揮員,你照顧好他,就是為黨做了一件重要的工作。” 陳毅站起身嚴肅的說道,“不管怎么樣,都不能把海東同志弄丟了!記住!記住!” 程啟文謹記二位首長囑咐,迅速來到徐海東身邊,立即整頓警衛連隊,每天細心地安排著徐海東的生活。 一直照顧了大半年的時間。期間內,徐海東也教了程啟文很多東西,為之后程啟文的建功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程啟文在1955年被授予了大校軍銜,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久別重逢非少年,執杯相勸莫相攔在1964年,周總理親自簽署晉銜命令,有318名大校晉升為少將軍銜。 也正是在這次授銜儀式上,程啟文看到了戴克林、戴克明的名字。他并不知道兩位兄長都改了名字,也沒有認出這兩個人是誰,只是覺得他們非常的熟悉。 在授銜結束后,程啟文找到了他們兩個人。他在一旁看了戴克林、戴克明好長時間后小聲地在旁邊試探道,“道駒哥,道奎哥”。 沒報什么希望的程啟文發現,他們兩個人竟然看向了這邊。程啟文激動地滿含熱淚看著他們。 戴克林愣了一下后說道,“啟文,你是啟文!”戴克明也睜大了雙眼,他沒想到自己一直在找的弟弟就在自己的身邊。三人相認后,久久無言最后抱在了一起。 事情結束后,他們三人又聚在了一起,講了自己這些年的遭遇。原來,戴克林、戴克明早在1939年的時候就見過了一次,第一次授銜的時候,就認出了彼此。 之后他們一直在打聽程啟文的下落,他們以為程啟文也會改名字,就沒有想到原來他們要找的,就是1961年授予少將軍銜的程啟文。 結語程啟文,戴克林和戴克明三人,雖然不是親兄弟但是勝似兄弟,一路走來,一起歷經過戰爭帶來的苦難,在各自的部隊和戰場上奮勇殺敵,為新中國的成立和民族解放事業奉獻著自己的一切,勞苦功高。 喜歡的話,點贊、轉發、關注一下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