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抗戰 1938年11月,正在延安抗日軍政大學、中共中央馬列學院學習的李先念,為貫徹黨的六屆六中全會關于“發展華中”的戰略方針,奉命南下中原,任中共河南省委軍事部長,開展在敵后創建抗日武裝和開辟根據地的斗爭。1939年1月,李先念率領竹溝留守處兩個中隊和從延安派來的60多名紅軍干部共160余人的豫鄂獨立游擊大隊,從河南確山竹溝出發,向武漢外圍敵后挺進。6月,新四軍豫鄂獨立游擊支隊成立,李先念任司令員,下轄4個團隊。在日偽頑勢力的夾縫中,李先念采取“滾雪球”的方式,“見縫插針,遍栽楊柳”,使抗日武裝迅猛壯大。至年底,豫鄂獨立游擊支隊進行了新街等大小戰斗136次,共斃傷俘日軍1700余人、偽軍3500余人,迫使偽軍反正和投降2000余人,繳獲大批武器彈藥,為開創豫鄂邊區抗日根據地奠定了基礎。 1940年1月,豫南、鄂中、鄂東三地區的抗日武裝統一整編為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李先念任司令員,朱理治任政治委員,劉少卿任參謀長,任質斌任政治部主任。轄五個團隊和三個總隊,共9000余人。2月,在武漢外圍發起侏儒山戰斗,擊斃偽軍營長等100余人,俘偽軍20余人。日軍大為震動,在武漢戒嚴三天。7月至10月,進行鄂中平壩三次保衛戰,斃傷日軍400余人,繳獲大批槍支彈藥,狠狠打擊了日軍。至年底,豫鄂挺進縱隊發展到1.5萬余人,民兵10萬余人。 1941年1月7日,國民黨當局悍然發動皖南事變,圍攻奉命北移的新四軍軍部。17日,國民黨當局宣布取消新四軍番號。20日,中共中央軍委發布命令,重建新四軍軍部。隴海路以南的新四軍和八路軍部隊,分別改編為新四軍第1至第7師和獨立旅。4月5日,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改編為新四軍第5師,師長兼政治委員李先念,參謀長劉少卿,政治部主任任質斌,共1.4萬余人。第5師活動于鄂、豫、皖、湘、贛5省邊區,長期遠離軍部,孤懸敵后,擔負著獨立堅持鄂豫邊區抗日斗爭的任務。8月,夜襲孝感縣城,全殲日軍宣撫班。10月至1942年1月,在武漢外圍發動侏儒山戰役,大小戰斗10余次,殲偽定國軍第1師5000余人,俘偽師長汪步青以下950余人;擊潰偽軍第2師2000余人;擊退日軍數次增援,斃傷日軍200余人。12月,粉碎日偽軍對大悟山的14路“鐵壁合圍”,斃傷日偽軍200余人。1943年4月,在鄂東攻克蘄春縣城,斃傷日偽軍400余人,繳獲大量槍支彈藥。1944年2月至8月,國民黨頑固派借口反擊日軍“掃蕩”,連續三次向鄂東大悟山新四軍第5師發起進攻。在李先念等指揮下,第5師指戰員及鄂豫邊區群眾頑強阻擊,奮勇反擊,共斃頑軍官兵1030余人,徹底粉碎了國民黨軍企圖占領大悟山的陰謀。據不完全統計,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時,新四軍第5師發展到4.7萬余人,民兵30余萬人。共對日偽軍作戰1030余次,殲日偽軍4.11萬余人;對國民黨頑固派軍隊進行自衛反擊作戰870余次,殲頑軍3.21萬余人。先后創建了地跨鄂、豫、皖、湘、贛5省近9萬平方公里的根據地,解放了1300多萬人口,建立了7個專屬38個縣的抗日民主政權。在中華民族抗戰史上留下了光輝篇章。 中原突圍 1946年6月初,國民黨在南京召開軍事會議,全面部署“剿共”,揚言先關內后關外,“六個月內在軍事上整個解決中共”。中旬,蔣介石又命令鄭州綏署主任劉峙,統一指揮鄂豫皖邊地區30余萬大軍,“嚴密封鎖,分進合擊,徹底消滅中原的共軍”。李先念審時度勢,鎮靜沉著,與中原局、中原軍區的其他領導一起運籌帷幄,對中原軍區部隊突圍方向、時機、戰術等問題精心研究、反復醞釀,做出了周詳的部署。21日,李先念等致電中共中央。23日,毛澤東以中央名義復電李先念等:“所見甚是,同意立即突圍,愈快愈好,不要有任何顧慮,生存第一,勝利第一。”“今后行動,一切由你們自己決定,不要請示,免延誤戰機。”李先念等堅決貫徹執行中央和毛澤東的指示,他一面在宣化店導演一場駐兵未動,自己還在街上散步的假像,一面又設疑兵之計,以一個旅虛張聲勢,迷惑敵人,造成要向東突圍的假像。 6月26日拂曉,國民黨軍隊開始向中原解放軍陣地大舉進攻。李先念等組織指揮中原軍區部隊,展開了震驚中外的中原突圍戰役,從此拉開了全國解放戰爭的序幕。中原軍區主力分南北兩路向西轉移。北路約1.5萬人,在李先念率領下,沖破國民黨軍隊重重截擊合圍,終于到達陜南,成立鄂豫陜軍區,執行創建游擊根據地任務。南路約1萬余人,在王樹聲率領下,沖破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進入武當山區,組成鄂西北軍區,執行創建游擊根據地任務。向東轉移的一個旅,在皮定均率領下,完成迷惑和牽制國民黨軍隊的任務,轉戰20余天,大小戰斗23次,跋涉千里,進入蘇皖解放區,編入華中野戰軍序列。中原解放軍奮力苦戰,英勇突圍,勝利完成戰略轉移任務,保存了主力,建立了兩塊根據地,并留下小部分武裝堅持原地斗爭,牽制了國民黨軍隊30個旅的兵力,在戰略上有力地配合了華北、華中解放區軍民抗擊國民黨軍隊的大舉進攻,受到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贊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