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裕釗行書五言聯 王世國/文 晚清是書法藝術興旺發達的時代,各方面都涌現出一些杰出的天才人物。例如,專攻北碑,號稱集碑學之大成的張裕釗(1823-1894),其姿態剛健的楷書不僅在民國有許多追隨者,而且日本書家中犬養毅、宮島大八等都受其影響。 楊峴則作為隸書專家名聲很高,他的隸書用筆輕靈躍動,使當時的人們耳目一新。 ![]() 楊峴隸書五言聯 最初將六朝碑版介紹到日本的楊守敬(1839-1915),他1880年隨我國駐日本大使何如璋到日本,在日本產生了更大的影響,被稱為“日本書法現代化之父”。他的學生日下部鳴鶴、嚴谷六一、松田雪柯,都是日本明治初期書法的巨擘,而他自己則是一位行書書家。 楊守敬行書七言聯 篆書更是名家輩出,楊沂孫、徐三庚、吳大澂都享有盛名,而尤其是吳昌碩(1844-1927)最為杰出。他書畫、篆刻兼善,是杭州“西泠印社”的創始人。他的書法取法石鼓文,又參以周秦金石體勢筆意,將篆書寫得凝練遒勁、古拙氣酣,獨樹一幟。 此外,康有為(1858-1927)則作為碑派書法理論的全面總結者而稱譽書壇,著《廣藝舟雙楫》,提倡碑學,影響深廣。他的書法浸淫南北朝,自稱“吾眼有神,吾腕有鬼”,風格獨特。 ![]() 吳昌碩篆書七言聯 與上述諸家比較起來,趙之謙則是一位全面發展,在篆隸、魏楷和行草等方面都有突出成就的“通才”般的書家。他的篆書雖不及吳昌碩那樣蒼古遒勁,但優雅圓通,別具一格;他的隸書兼有楊峴的特長,而又超越楊書,直追何紹基、鄧石如;趙之謙的魏楷也略勝張裕釗一籌,并且婀娜婉媚的優美姿態也與張書的風神大異;他的行草化剛為柔,以靈活生動的筆姿表達出濃厚的金石碑版的趣味,與楊守敬、吳昌碩行草的帖派面貌有著明顯的區別,為行草書藝的革新發展作出了貢獻。 ![]() 趙之謙楷書五言聯 中國書法藝術通過幾千年的發展,仿佛是周而復始般地又回到了它的本源性的狀態。清代篆隸大興,許多書法家不由自主地追求以古為雄、以拙為趣,成為一種時尚。這種對秦漢篆隸的天真古拙的刻意模仿,就不免有些矯揉造作了。更何況秦漢金石乃至魏碑書法的“古拙”,本來就帶有一些非書法的外在工具性的因素。 ![]() 趙之謙行書八言聯 趙之謙沒有盲目地追隨時尚,而是緊緊抓住“筆墨”這一書法藝術的根本點不放,就像音樂家不肯放棄節奏和旋律一樣,以羊毫毛筆化剛為柔,變古拙為優美,創造出了仿佛與古法背道而馳的婉媚婀娜的新風格。 ![]() 趙之謙行草手札 這樣,高古樸拙的秦漢金石和北魏碑書變得世俗化了,與大眾也與書法本身更為切近。“古質而今妍”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是書法藝術的一種進步。然而,晚清的許多復古主義的書評家卻不愿接受這一事實,看不見趙之謙對書法發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對他大加攻擊。 ![]() 趙之謙篆書七言聯:“別有狂言謝時望,但開風氣不為師。” 例如康有為《廣藝舟雙楫》中說:“撝叔學北碑,亦自成一家,但氣體靡弱。今天下多言北碑,而盡為靡靡之音,則撝叔之罪也。”不過,我們從這種苛刻偏頗的批評中,倒可以看出趙之謙的書法大大推動了北魏碑書的普及,在當時產生了廣泛影響,并有許多追隨者。 ![]() 趙之謙隸書五言聯 向燊曾起而為趙之謙據理辯護:撝叔書初師顏平原,后深明包氏鉤捺抵送萬毫齊力之法,篆隸楷行一以貫之。故其書姿態百出,亦為時所推重,乃鄧派之三變也。而論者至指為北碑之罪人,則又不免失之過刻。 ![]() 王世國著《中國歷代書法家評述》,1991年,廣東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