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龍巖一中工作了17年,這17年是成長發展的17年,是成家立業的17年,也是成就事業的17年。 能找到的一些照片里,記錄著我在龍巖一中的成長故事。 記得王立峯校長曾經在大會上說,老師上課要“解放左手”,就是上課左手不能拿著書、不能拿著教案來上。我就聽著王校長的話,開啟了“解放左手”的教學之旅了。 那時一中的校園猜謎活動非常活躍。遇到節假日,我就會和林則平、朱家騏老師一起主持燈謎活動,學生對猜謎活動非常興趣。我在自己的班級活動中,有更多的“寓教于謎”。 龍巖一中的研究氛圍是很濃的,我是讀著郭朝泓老師的文章開始嘗試“研究”的。我的小文發表在這份內部刊物上。王力峯校長說“要登記”——龍巖一中有教研制度了,還說“發給應有獎金”——激勵教師“著書立說”。 記得王校長曾在一次會上自言自語地說:“什么叫學校?學校學校,看見海報。”那時龍巖一中的各類講座非常多,我聽過陳丹心老師講《花之美》:“…花之美,在于形…在于色…在于香…不!在于韻。”陳老師講座時的音容笑貌,至今留在我的腦海里。就這樣,我們在聽著講座和講著講座中漸漸“豐滿”起來了。 那時龍巖一中的教工籃球隊厲害,打到龍巖市“教師杯”男甲組第一名。那個“小黑”(宛建興老師),學生都知道。“小黑”老師在后場搶到籃板球后,常常會背朝著我,甩給沖到前場籃下的我…… 上一張照片是我帶的第一屆學生的畢業照,下一張照片是我和一個帥哥打籃球的照片。帥哥說:“任老師,您是我媽媽的班主任!”他媽媽就在上一張照片里。當晚我寫了一篇標題較長的小文——《做一個可以和學生的孩子打籃球的班主任》。 龍巖一中的校運會何止是運動會,那是一場盛會!有詩有歌有排舞,有鐵餅有標槍有手榴彈(不會爆炸的),有廣播操有10000米跑還有教工接力賽……你看,“小黑”跑第一,我第二。 校友鄧子恢,是龍巖一中學生的學習榜樣。我們這一批青年教師,就在“鄧子恢精神”的激勵下,在龍巖一中文化的熏陶下,在老教師的幫扶下,漸漸成長起來了。 龍巖一中辦實驗班,可謂“全省第一”。這是我在龍巖一中帶的最后一屆學生,照片中的學生,是實驗班選“數學競賽”的17個人中的幾個。我身邊的兩位學生都進了清華,有劉鴻,有王興(美團),還有考入復旦的張世安,考入廈大的盧敏燕…… 教育就是這樣,教師說的每一句話,都可能對不同學生產生不同的影響。真沒想到,我當年告別龍巖一中實驗班同學時說的一句話,成為王興每年教師節必“重復的一句話”,既是向老師的匯報,又是對自己的再次激勵。 這是我帶的第一屆高考生,這個班本想沖“年級第一”,沒想到“用力過猛”,成了全省高考數學均分第一的班。30年后,他們組團來廈門要再聽我講課,我給他們講《牽著孩子向何方》,教他們怎么教孩子、教孫子。 我是追尋著著名教育改革家魏書生老師成長起來的相對年輕的老師。1991年我第一次到哈爾濱見到了魏老師,讓魏老師簽字,這一追就追到了現在。1996年魏老師從遼寧盤錦寄賀卡到龍巖一中,勉勵我“敬業樂業”,靜靜地做教育,就能生成“教育智慧”。 龍巖一中非常重視青年教師的培養,這是四位省優秀青年教師,在全省占比很高。從左到右是陳珍、任勇、蘇美棟、吳智安老師,陳珍現在是廈門市教育局局長,正在為廈門教育高質量發展而忙碌著。 歲月如歌,人生如歌。還有許多照片,記錄著我們這一代龍巖一中人的成長故事,只是一時沒能都找出來,大家一起多找找,回眸更多的成長故事。 回眸往昔,我們感慨萬千,展望未來,我們豪情滿懷。 兩甲子育人無數,新時代再續輝煌。 期盼母校,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祝福母校——龍巖一中,明天更美好! “最憶是一中”正在征集稿件 歡迎廣大校友把您的回憶形成文字 發給我們 與友共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