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澤拉夫尚-卡拉庫姆廊道”粟特時期代表性遺產地綜述】 中亞的澤拉夫尚-喀喇庫姆地區從歷史和地理上屬于古代粟特文化蓬勃發展的索格底亞納、瑪爾吉亞納和呼羅珊。本文在國際中亞研究院(IICAS)所編寫的“絲綢之路:澤拉夫尚-喀喇庫姆廊道”世界遺產申報文本草案的基礎上,以中世紀粟特發展繁榮期至伊斯蘭化早期為時代背景,以絲綢之路東西方文化交流為視野,根據歷史文獻和考古成果,翻譯、整理、介紹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境內15處包括城址、聚落、宗教遺跡在內的遺產地,為國內從事中亞地區粟特文化與絲綢之路歷史、考古研究等領域的學者提供資料支持。 一、綜述 澤拉夫尚-卡拉庫姆地區的地理范圍是:沿澤拉夫尚河的寬廣流域,至喀喇庫姆沙漠地帶,從東北向西南延伸約900公里。大致涵蓋天山以南,阿姆河以北,費爾干納山谷以西,梅爾夫和里海以東的中亞核心至西南地帶的廣大區域,跨越今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三國。(圖1) 澤拉夫尚-喀喇庫姆地區是粟特文明的搖籃,也是中亞絲綢之路“十字路口”交流交通體系中的重要區域。借助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優勢,來自各方的民族、文化、宗教、科技、政治、軍事力量等在此碰撞融合,催生出具有代表性的,燦爛多元的粟特文明和繁榮的商旅貿易活動,并對中亞乃至東亞地區產生了重要影響。 澤拉夫尚-喀喇庫姆地區現存大量粟特-伊斯蘭前期的古跡和遺址,其中經系統性考古發掘和深入研究的僅為少數。本文根據歷史價值、考古發現、保護狀況、研究成果等遴選出14處具有代表性和研究潛力的遺產地,名稱與時代信息見下表: 二、遺產地介紹 1.希索拉克聚居地 占地7公頃以上,希索拉克主要由Ⅰ、Ⅱ、Ⅲ號城堡(Ⅲ號未經發掘),居民區,拉巴特,防御設施,水池及墓地組成,是中亞地區海拔最高的(2250米)古代城址(圖1-5)。現存建筑遺跡高出地面近5米,可見保存完好的土坯磚墻和走廊。 經考古發掘,這里出土大量文物,包括絲綢、織物、成衣碎片,陶器,谷物,皮革、毛發,錢幣;還發現有壁畫(圖6),經雕刻的木質建筑飾件和書寫在木條上的粟特文書(圖7)等。 希索拉克是公元7-8世紀粟特宮殿建筑及其裝飾技藝的見證,反映出居住在澤拉夫尚河上游高海拔地區的古代粟特人克服惡劣自然條件,創建適宜人居環境所做出的努力和成果。 2.穆格山堡 穆格山堡座落在澤拉夫尚河谷左岸的山脊之上,扼守著從澤拉夫尚河至其支流庫姆河的交通要道,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城堡平面近方形,推測曾有2層結構,占地僅400平米左右,位于不規則形狀庭院的西南角,周圍有保存不佳的石墻。經考古發掘,城堡內部呈梳狀結構,曾發現有五個帶拱頂的等大房間(圖8-10)。山堡出土包括80份書寫在木頭、皮革和中國紙張上的合同文書、外交文件以及書信等珍貴粟特文獻(圖11),其中記載了公元722年片治肯特最后一任統治者在抵抗阿拉伯軍隊的過程中逃亡至此,并最終投降的歷史事件。其它文物包括有彩繪木盾牌(圖12)、木質餐具和工具,帶有人物形象的金屬器,陶器,來自中國的漆器殘片和織造精美的絲綢(圖13),樂器殘片等,除此之外還發現一只完整的皮靴和一頂網狀頭飾。 穆格山堡是該地區被阿拉伯人征服以及伊斯蘭化開始的重要見證,反映了粟特居民在這一特殊歷史時期的商業經濟、社會文化、生活狀況以及與阿拉伯人、突厥人、波斯人、中國人、花剌子模人、費爾干納人的交流和往來。 3.庫姆古城 庫姆位于庫姆河山谷左岸的崎嶇山坡之上,與穆格山堡相距約6公里。占地約0.6公頃,呈較規則矩形,包括東側的居民區,西側的城堡,中部的宮殿建筑和城防設施。 庫姆古城反映出公元7-8世紀時期,以金屬器物和冶金技術為代表的當地手工業發展水平。 4.加爾達尼·希索爾古城 加爾達尼·希索爾位于澤拉夫尚河谷中,靠近其支流瑪徳姆河(Madm),距離穆格山堡約12公里。這是一處時代為7-8世紀初期,占地不到1公頃,由山頂統治者宮殿和下部沿街道分布的居民房址,以及不規則形狀城墻所構成的山區城址,北側因山體滑坡已無存(圖21)。經完全發掘,遺址現存0.4公頃,其中宮殿約700平米(圖22)。 加爾達尼·希索爾是一座獨特的,地處郊野的粟特城址,其宮殿建筑的復雜形制與奢華的室內裝飾反映出公元7-8世紀初期,粟特精英階層的意識形態向偏遠地區的傳播和滲透。 5.塔利·赫姆圖達聚居地 這是一座位于澤拉夫尚河兩條支流(Obi Saroy和Obi Mazor)交匯處的山谷臺地上,占地面積不到1公頃的古代居址(圖27)。遺址由平面呈十字形、外形似塔樓的2層建筑(圖28),建筑下部被疊壓的城堡,以及分別位于建筑和城堡兩側的居住區和山麓邊緣的墓地組成。 這座被沿用千年的居址見證了古典時期索格德粟特文化的發展與延續,以及中世紀不同宗教和習俗在當地的共存。 6.桑賈爾沙赫古城 位于支流瑪格巖河右岸臺地之上,桑賈爾沙赫是澤拉夫尚河上游的主要城鎮之一,也是片治肯特城郊最大的城鎮(距片治肯特約12公里)。雖經歷上世紀的土地平整,遺址仍有大量存留。遺址總占地約5公頃,平面略成矩形,主體由西北角的圓形塔樓,以及分為東西兩部分的城區組成。古城西北兩側為山崖,東側和南側被城墻圍護。 桑賈爾沙赫是從絲綢之路繁榮期直至粟特文明崩潰階段,以索格底亞納為中心并連接伊朗、阿拉伯和中國文化的紐帶,也是粟特文化自前伊斯蘭向伊斯蘭時代轉型和過渡的重要見證。 7.加爾特帕二號神廟 坐落在連接撒馬爾罕和片治肯特的絲路要道之中,加爾特帕二號神廟是地處郊野的粟特祆教圣所。神廟遺址平面略呈方形(40X40米),高出地面部分約5-10米,改建于公元4世紀時期的堡壘(圖42),前后歷經5次建造。 神廟儀式大廳、入口大廳和房址中發現了壁畫殘跡,其中包括澤拉夫尚-卡拉庫姆段目前已知最早的粟特壁畫(公元4-5世紀初),部分可辨認出娜娜女神,以及可能是神廟捐贈者和供養人的圖像。其它文物有施粉彩的陶器、首飾、銅器銀器、香爐、可攜帶的祭壇(殘)、碳化的木雕等,神廟西南角圓塔中還出土有中國的十二生肖銅鏡(圖47),以及一座銀質女神雕像。 加爾特帕二號神廟是一座具有泛粟特意義的圣殿,是自公元5世紀初期,在絲綢之路上蓬勃發展的祆教圣地網絡的代表和重要組成部分。 8.蘇雷曼特帕修道院 蘇雷曼特帕是一處基督教聶斯托利派修道院,位于距撒馬爾罕以南30公里的烏爾古特(Urgut)鎮最南端。對遺址下層部分的發掘揭露出約900平米的,由通廊和房間組成的建筑基址(35x25米),及其北側的部分庭院(25x10米)。 蘇雷曼特帕修道院是公元8至13世紀時期,聶斯托利派基督教在絲綢之路,尤其是澤拉夫尚-卡拉庫姆區域內傳播和發展的重要見證和代表。 9.卡菲爾卡拉古城 位于阿夫拉西阿卜(撒馬爾罕古城)以南12公里,澤拉夫尚河達爾貢姆(Dargom)運河左岸,卡菲爾卡拉是一處公元1至9世紀時期的,高度設防的古代城址。據部分發掘,古城占地約24公頃,整體呈不規則形狀,四面均有河流做屏障。其已發現的部分包括巨大的方形城堡,以城堡為核心、邊長為360米的大型居民區,以及城壕、塔樓與城墻、拉巴特組成。 卡菲爾卡拉是連接撒馬爾罕和片治肯特南北通路,控制著澤拉夫尚-喀喇庫姆沿線且帶有強烈軍事色彩的古城。其體量巨大的城堡、大量出土的印章、錢幣以及宗教藝術品反映出在前伊斯蘭時期,索格底亞納地區的政治、商業貿易和宗教文化藝術等方面的發展與繁榮。 10.達布斯亞古城 達布斯亞位于今撒馬爾罕省界最西端的澤拉夫尚河左岸臺地之上,由一座方形城堡、內外城墻、城內和城外居民區組成,整體呈不規則三角形,占地約73公頃。遺址整體未經系統性發掘,其范圍內現存一座帖木兒時代晚期的陵墓,一座19世紀清真寺。 達布斯亞是連接撒馬爾罕、布哈拉和花剌子模三地的重要邊境城市和生產中心。結合文獻,達布斯亞反映了從中世紀至16世紀,該地區在社會和人文科學等領域中對絲綢之路文化交流與發展的特殊貢獻。 11.瓦爾丹澤古城 瓦爾丹澤古城座落于布哈拉綠洲北端和克孜勒庫姆沙漠南端交接處,是布哈拉至撒馬爾罕的主要道路區域與游牧草原地帶接觸的前沿。公元前5-4世紀就有定居者在此耕作,依賴從澤拉夫尚河支流沙菲爾坎河(Shafirkan)引入的水源進行灌溉。公元4-8世紀,這里與草原游牧地帶有著密切的貿易往來。自阿拉伯入侵之后,古城逐漸衰敗,但一直沿用至19世紀晚期,最后隨著綠洲的荒漠化被完全廢棄。中世紀文獻記載,這里曾是歐巴維賈(Obavija)的首府,其統治者與布哈拉國王有相同地位。古城由城堡、城壕、宮殿建筑、居民區和兩重城墻構成,整體呈東北-西南走向的長襪狀。 出土文物包括陶器、金屬器、玻璃器、石器、骨器和礦物顏料等。包括施有藍綠色彩釉的吊飾在內,古城出土的大量陶瓷器經斷代分別屬于4-5世紀、6-8世紀以及9-19世紀三個時期。金屬器包括鐵刀、鐵釘、鐵鉤、箭簇等,以及喀啦汗王朝的錢幣。玻璃器有彩色窗格玻璃和餐具,石器主要為飾物,骨器有象牙梳。此外還發現有以赭石為原料的多種色彩顏料,推測可能用于漆墻或為陶器施彩。值得一提的是,文獻中的瓦爾丹澤古城曾以紡織品聞名,其名為“Zandaniji”的織物堪比中國的絲綢處在古代綠洲與草原交界的前沿地帶,瓦爾丹澤不僅是連接布哈拉與撒馬爾罕道路中的設防古城,也見證了嚈韃、突厥、索格德和阿拉伯等主要時期,農耕與游牧文明之間的交流、碰撞與融合。 12.瓦剌赫沙古城 古城位于布哈拉綠洲西北邊緣沙漠地帶的一座丘陵之上,占地約12公頃,平面略呈三角形,是公元7-9世紀時期的粟特政治中心和布哈拉國王的居址。古城周邊曾是大規模農耕區域,共有12條運河向其供水。根據考古發掘結果,古城遺址由城堡、宮殿、中央山丘、角樓、城墻以及居民區組成。 瓦剌赫沙古城在被阿拉伯人征服之后,仍然作為布哈拉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與農業重鎮被沿用了相當一段時期,它是粟特城市制度和結構、居民文化和信仰遭遇巨大轉型時期的特殊見證。 13.派依肯特古城 古城位于布哈拉市西南50公里,綠洲-草原交接處的一座臺地之上,總平面大致呈東西向的啞鈴型,被一條南北走向、貫穿中心的河流分為兩部分,周邊可見帶塔樓的城墻遺跡。河西部分包括東側的城堡和西側相連的兩座居民區、城防設施、拉巴特、道路系統;河東分布有眾多驛站。除一些重點區域外,該遺址大部未經發掘。 派依肯特古城是是索格德-布哈拉防御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商業文化中心,具有精心規劃的城市布局。城中興建的大量驛站反映出該地區的城市發展與絲路貿易的緊密聯系。 14.阿姆勒古城 坐落在今土庫曼阿巴德南郊,東北距阿姆河12公里處的阿姆勒古城是古代呼羅珊地區的大型中心城市之一,也是中阿姆河地區的行政和文化中心。雖然部分被現代建筑占壓,據遺跡分布情況估算,古城的總面積約為150-175公頃。遺址由城堡、城壕和居民區組成。 阿姆勒古城向東沿澤拉夫尚河通往布哈拉和派依肯特,向西經喀喇庫姆沙漠的最短路線連接穆爾加布三角洲和梅爾夫,是控制絲路貿易的樞紐所在。它見證了呼羅珊地區從古典時代晚期至阿拉伯入侵時期,不同歷史階段的經濟、文化發展和當地居民的世界觀。 15.庫什梅罕古城 古城位于距梅爾夫以北約30公里的喀喇庫姆沙漠邊緣,由一座早期的堡壘和一座中世紀城址組成,兩處遺跡局部占壓。地上遺跡包括城防設施、城堡、外城和驛站,以及一座宣禮塔。 時代最早的城防設施位于遺址北部,可上溯至帕提亞時期。目前可見平面呈矩形且帶有圓塔的堡壘,斷代為公元3世紀。除南側外,堡壘的其它三個方向以一座平面近半圓形的圍墻作為屏障,其防御范圍有近1公里寬,1.5公里長。公元5-6世紀在南距堡壘約180米處營建了一座城堡,其平面呈矩形,殘高約15米。城堡南側為整體向南延伸,形狀不規則的外城。城外東南角發現有數座驛站,其中最南端的建筑基址長寬為70x76米,由一圈帶有角樓的圍墻拱衛,內部建有拱頂、穹頂儲物間和數個房址。該驛站由泥坯磚、燒結磚砌造,灰泥黏合。城南的更遠處有一座宣禮塔遺跡,直徑6.2米,殘高11.5米。 庫什梅罕古城見證了從中世紀初期開始,在絲綢之路商旅活動和貿易經濟的興起和推動下,呼羅珊地區的軍事防御體系向商貿城市的轉變與發展。 ![]() 致謝:衷心感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中亞研究院(IICAS)主任Dimitry·Voyakin博士為本文提供基礎資料并授權本人使用文中圖片。 作者:李爾吾, 絲綢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博士生,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文化線路科學委員會(ICOMOS CIIC)成員。主要研究方向為絲綢之路世界遺產管理。 (來源于“絲路遺產”公眾號)
|
|
來自: 漢月銀山 > 《漫游史?!?/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