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記者 王國平 蘇雁 江蘇省徐州市歷史上處于黃泛區,曾經頻繁遭遇水患,城市屢次被淹沒,所以徐州的地下古城遺跡按朝代層層堆疊。在城市中心的彭城廣場,地下建有城下城遺址博物館。這是一座在城市遺址原點上建設的專題博物館,包括4座院落、14間房基、兩處路面遺存和一處水井。水井在博物館的最深處,是一口位于地下12米的漢代水井。順著臺階下到水井跟前,可見井口直徑1米左右,井壁光滑細膩,由數節高約30厘米的預制陶制井圈套砌而成,井水幽靜而深邃。 ![]() 徐州漢兵馬俑博物館 孫博宇攝/光明圖片 這口漢代水井是一個頗有意味的象征。它從漢時而來,井水依舊清涼,正被用心呵護,又以強勁的生命原動力繼續滋養著這片土地。正如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通過持續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成為一汪活水,汩汩而流。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讓一汪活水激蕩起動感、歡快的生命活力?9月23日,在江蘇省委宣傳部、中國秦漢史研究會、徐州市委市政府聯合主辦的第二屆漢文化論壇上,與會各界人士圍繞深入推進文化傳承發展提出意見和建議。 摸清家底,理順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脈絡 “大風起兮云飛揚,歸故鄉。鐵甲重瞳已成為過往。一城青山繞,半城湖水俏,怎可辜負談笑酒酣時光。彭祖故國、劉邦故里、項羽故都,兩漢文化發源地……”一曲《難忘徐州》將徐州的深厚歷史與獨特風情娓娓道來。 一個城市推進文化傳承發展,緊要一步是要“摸清家底”,看看手頭到底有多少張“文化牌”,并且善于把脈,清楚它們的成色如何。 漢代上承先秦、下啟魏晉,其奠定的四海一家、六合同風、九州共貫等家國觀念,熔鑄的“漢族”“漢語”“漢字”等文化認同,凝聚的剛健有為、尊禮重教、兼容并蓄等精神品格,為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繁榮興盛提供了豐厚滋養。徐州是兩漢文化的發源地和集萃地,留存544處漢文化遺址遺跡、12137件漢代可移動文物,漢墓、漢畫像石、漢兵馬俑“漢代三絕”名揚海外。 復興與傳承漢文化,徐州處于中心地位。徐州立足自身資源稟賦,深入實施地域文明探源工程,重點推進徐州漢楚王墓群等遺存的調查勘探和考古發掘,依托系列智庫平臺,深入挖掘兩漢文化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和道德規范,推出具有歷史價值、時代意義的考古成果與研究成果,讓悠久的兩漢文化綻放出璀璨光輝。 城市文脈是城市的獨特基因。通過理順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脈絡,一座城市就會慢慢尋找到自己的“根”。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馮正功說,近年來,徐州市高度重視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統籌把握城市建設發展和歷史文化保護的關系,不斷健全制度機制、珍惜傳承城市文脈,著力塑造“楚韻漢風、南秀北雄”的城市風貌,彰顯歷史文化名城特色。 返本開新,不斷挖掘優秀傳統文化的底蘊和價值 “所遇無故物,焉得不速老?!边@是《古詩十九首》中的詩句?!肮枢l不可見,長望始此回?!边@句詩出自兩漢佚名詩歌《古八變歌》。漢樂府《十五從軍征》中寫道:“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在兩漢文學作品中,像這樣思戀故鄉的作品層出不窮。 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所長、中國秦漢史研究會會長卜憲群表示,兩漢文化多姿多彩,博大厚重,既具有繼承性,又具有轉化性與開創性。其中,鄉里認同與家國情懷的構建,是兩漢文化留給我們的珍貴遺產。漢朝人有濃烈的鄉里認同情感,也有濃烈的鄉里共同體意識,“鄉里”“故鄉”“故人”“鄉人”“同鄉”“鄉論”認同,是兩漢文化中非常突出的一個歷史現象。 “鄉里認同是人們對生活或曾經生活過的家鄉的一種集體歸屬感,也是生活在鄉里共同體中的人們所擁有的共同價值觀。而家國情懷是建立在個人、家庭、家鄉認同基礎之上的國家認同和深厚情感。鄉里認同與家國情懷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歷史底蘊?!辈窇椚赫f。 南方科技大學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院長李鳳亮認為,兩漢文化發祥地徐州要努力成為“文旅創新源”,以文旅深度融合為動力,加強漢文化產業集群建設,為城市推進文化傳承發展創造新的經驗。 “徐州有豐富的漢文化遺產,包括考古遺址、歷史街區和傳統手工藝等文化資源。有必要結合當前社會發展實際,通過漢文化項目的開發利用,推進跨要素文旅產業融合,搭建數字文旅平臺,開發數字藝術與數字文創產品,讓悠久而厚重的漢文化活起來、火起來?!崩铠P亮說。 觸手可及,促進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日常生活 3月31日,改造后的徐州市圖書館重新開館。大廳里的浮雕以古籍版畫為主體風格,講述了“彭祖守藏”“呂梁觀洪”“蕭何護書”“燃藜夜讀”“知幾著史”“黃樓文會”“奎山建塔”“李蟠折桂”等8個故事。其中,“燃藜夜讀”表現的是漢代劉向夜讀時,就著青藜杖端的火光,與黃衣老人交談的場景。后來,“燃藜”成為一個典故,用以形容夜讀和勤學。 為營造更好的讀書氛圍,徐州圖書館不僅將勸學的典故“上墻”,還大力提升硬件水平,建設“最美閱讀區”。 “我們把最美的環境、最好的位置提供給讀者,并把圖書館開放時間延長到晚上10點,目的就是讓讀者在'燃藜夜讀’浮雕的陪伴下,以舒適而從容的心態享受美好閱讀時光?!毙熘輬D書館館長閆云飛說。 這是徐州用心擦亮歷史文化名片的一個具體實踐。依托城市歷史文脈,徐州高標準建設“俯拾有文化、移步皆歷史”的兩漢文化集中展示區,整合串聯徐州博物館、漢文化景區、漢畫像石館等資源,推動漢文化元素有機融入公共文化服務、文創產業發展和城鄉建設,進一步建設“國潮漢風”文化品牌。 國家博物館原館長潘震宙認為,傳承好發展好漢文化,需要把傳統文化與當代的審美取向、時尚創意、消費需求有機結合,并使之成為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近年來,徐州將歷史文脈基因融入城市建設和群眾生活,實現了傳統與現代交匯、古韻與新風交融?!拔覀儗⒊浞旨橙v史文化滋養,更好熔鑄漢魂、凝練漢魄。持續辦好漢文化論壇、漢文化旅游節、徐州文博會等重點活動,積極推進兩漢文化的國際傳播和交流對話,在交流互鑒中吸納優秀文化成果、提煉兩漢文化精髓,更好從中汲取精神養分,激勵全市上下大力弘揚敢為善為、務實落實的優良作風?!毙熘菔形瘯浰螛穫フf。 《光明日報》(2023年09月27日 13版)
[
責編:孫宗鶴 ]
|
|
來自: bulaolindtsg > 《各類文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