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者與出處 選自《禮記.檀弓》,《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儒家經典之一。該書編定是西漢戴圣對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著作加以輯錄,編纂而成,共49篇。 二、原文 齊①大饑②。黔敖③為④食于路,以⑤待餓者食之⑥ 有餓者蒙袂(mèi)⑦輯屨(jù)⑧,貿貿然⑨來。黔敖左奉⑩食,右執飲,曰:“嗟(11)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于斯(12)也!”……終不食而死。曾子聞之,曰:”微(13)與(14)!其嗟與,可去(15),其謝(16)也,可食?!?nbsp;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三、注釋: ①齊:齊國。②饑:饑荒。③黔敖:齊國的一位富商。④為:做;準備。⑤以:連詞,表目的。⑥食之:給他們吃。⑦蒙袂( mèi):用衣袖遮著臉。袂,衣袖。⑧輯屨(jù):身體沉重邁不開步子的樣子。輯,拖。屨,古代用麻、葛制成的鞋。蒙袂輯屨:用衣袖蒙著臉,腳步拖拉。 ⑨貿貿然:兩眼昏昏無神的樣子。⑩奉:同"捧",端著。(11)嗟(jiē):帶有輕蔑意味的呼喚聲。語氣詞,喂。(12)斯:這地步。(13)微:不應當。(14)與:表示感嘆的語氣詞。(15)去:離開。(16)謝:表示歉意。 四、翻譯: 齊國出現了嚴重的饑荒。黔敖在路邊準備好飯食,以供路過饑餓的人來吃。有個饑餓的人用衣袖蒙著臉,腳步拖拉,兩眼昏昏無神地走來。黔敖左手端著食物,右手端著湯,說道:“喂!來吃吧!”那個饑民抬起眼看著他,說:“我正因為不吃被輕蔑所給予得來的食物,才落得這個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最終餓死了。曾子聽到這件事后說:“恐怕不用這樣吧!黔敖無禮呼喚時,當然可以拒絕,但他道歉之后,仍然可以去吃?!?/span> 五、閱讀訓練 (一)按要求回答下面問題 1、解釋下面加點的字 ⑴黔敖為食于路 ⑵以待餓者而食之 ⑶嗟,來食 ⑷予唯不食嗟來之食 ⑸以至于斯也 ⑹可去 ⑺其謝也 2、翻譯下列句子 ⑴嗟,來食 ⑵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于斯也 ⑶其嗟也,可去,其謝也,可食 3、文中的餓者是一個怎樣的人?請結合具體語句進行簡要分析。 4、你是否贊同這位餓者的做法?請簡要說說理由。 5、“嗟來之食”的故事流傳至今,已成為人們熟知的成語,試解釋它的意義。 參考答案 1、①作成食物;②吃;③吃;④我,只;⑤這;⑥離開;⑦道歉。 2、⑴喂!來吃!⑵我就因為不吃侮辱性的施舍的東西,才到了這樣的地步⑶他吆喝你來吃,可以離開,他道歉了就可以吃了 3、參考:餓者是一個有骨氣的人(或清高的人),他雖然“蒙袂輯履,貿貿然”,但是聽到“嗟,來食”,卻“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意對即可) 4、不設統一答案。贊同或不贊同均可,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給分。 5、“嗟來之食”:指帶有侮辱性的施舍。 (二) 啟示 做人要有骨氣,絕不能低三下四地接受別人的施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