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思宇 ![]() 狄梁公,即狄仁杰,有唐忠臣名相,字懷英。高宗時任大理丞、寧州豫州刺史等職。武則天時為來俊臣誣害下獄,貶彭澤令,后又復相。以不畏權勢著稱于世,全心為民,全意為國。睿宗時,追封梁國公。 ![]() 唐武周長壽元年(公元692年)七月,狄公仁杰被來俊臣所誣,由副相貶為彭澤令。適歲大旱,抗疏乞免民租,武后嘉之,特降制江州,蠲免民間本年租稅。唐武周長壽五年(公元697年)底,將前任所拘捕的全身包括死囚在內的囚犯三百人,一一細審,細悉冤情,全部放還家中過年,約期返回。到期,僅二死囚犯遲到:一為過江為大風所阻;一為母死治喪,延誤時期。狄公以朝廷恩德及人,澤及草木,均奏請免死開釋。眾犯因原約返回之日,每人懷土一把,堆放獄側,遂巍然成為一小山。后人稱之為縱囚墩并于墩旁。狄公一生清正萬家福,兩字公平百姓安。因公正法治,公平廉政,全心為民,全意為國,當地百姓為其敬立狄公生祠。 ![]() 宋景祐四年,北宋名相范公仲淹貶官,從饒州去潤州任職,途經彭澤縣,拜祭狄梁公祠,敬閱李邕撰寫的《狄梁公家傳碑》,感慨萬分。后因狄國公所感召,從而撰文寫成了名垂千史的《唐狄梁公碑記》。 ![]() ![]() 唐狄梁公仁傑碑,宋范公仲淹作,黃公山谷真書,在江西九江彭澤縣,原碑佚失。南宋紹興六年,即公元1136年,江州軍州兼管內勸農營田司事主管內安撫公事,許端夫重立于江州,原碑亦失。元延祐二年彭澤縣主簿馮文敏、縣尹李公澤重刻,共二十六行,行八十余字,末行有元人重刻款。此重刻碑亦不存,民國又重刻,甚肥劣。 ![]() ![]() ![]() 北京市昌平區石刻文物園,保存有元大德四年閏八月,集賢院學士宋渤撰寫的《重修狄梁公祠記》。雖歷經千年滄桑變遷,碑文有一段非常重要的記載,仍然清晰可見:狄公于唐社稷如忠,格悍后力爭廢主,能以孤身當橫流中,毅然不易一言,極難事耳。史稱寧州為勒石頌德,彭澤為立生祠,魏州復有生祠,皆其所常臨治恩信,及人既去,而猶思之者也。今昌平于傳未嘗作邑,而祠之,何邪。亦保存有《唐狄梁公碑》明崇禎十六年之復刻碑,字跡清晰,十分難得。 ![]() ![]() ![]() 甘肅寧縣博物館內,保存有唐狄梁公之摹刻碑。碑高2.3米,寬0.83米,厚0.2米,縱刻碑文30行,碑首篆書“唐狄梁公碑”字,明寧州知事邊國柱補刻,題曰唐忠臣狄梁公廟碑記。寧州狄公廟之唐狄梁公碑,本有元明清三代三塊摹刻碑,其元代碑已埋寧城地下,不知身在何處?現存有明邊國柱補刻碑,清同治楊大年摹刻碑,其清同治碑保存完好,現亦存博物館。 ![]() ![]() 唐狄梁公碑,傳世拓本稀少,無宋刻原石本傳世,上海圖書館藏整紙及裱本,北京大學圖書館藏一冊稱宋拓,實皆元刻明拓。因述狄公事,范公作文,黃公書寫,故又稱三絕碑。碑文驚天動地,泣鬼凝神,一碑連兩相,可謂珠聯璧合之滄海遺珠。 ![]() ![]() ![]() ![]() 黃公庭堅對狄公仁杰的人品極為敬佩,曾作詩贊云:鯨波橫流砥柱,虎口活國宗臣;小屈弦歌百里,不誣天下歸仁。紹圣元年(1094)六月,時年五十歲的黃公庭堅,在任集賢校理及管亳州明道宮時,書寫了范公仲淹所撰的《唐狄梁公碑》,凡175行,共1910字,立碑于江州,即現在的江西九江,原碑已毀。元延祐五年(1318)重新上石,現傳世拓本亦少,所傳一為宋拓裱本, 一為明拓本;現藏于北京大學圖書館。又有趙孟頫元大德四年,行楷書留行于世。 ![]() ![]() 吉水王佐謹識。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復興共同癸卯二零二叁年十月五日周四子時朱思宇編撰于云南建水陶冶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