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做太孫的時候,有一次在東閣門外唉聲嘆氣,恰好被東宮伴讀黃子澄看到,黃子澄便前去問朱允炆到底是怎么了。 朱允炆向來視黃子澄為自己的心腹,便毫無避諱地問道:“諸位叔叔藩王都擁兵自重,若是將來有變故,我該怎么辦啊?” 黃子澄微微一笑,讓朱允炆不要太擔心:“諸位藩王只有護衛的兵丁,只能自守而已;倘若他們真的敢起兵造反,朝廷可以發兵去攻打他們,他們怎么可能抵擋的住呢?漢朝得時候七國也很強盛,不照樣到最后滅亡了嗎?”
身為皇太孫的朱允炆聽到黃子澄的話,心里感到安穩多了,并且將黃子澄的話記在了心里;之后每次見到黃子澄,都會尊稱黃子澄為“黃先生”,可見黃子澄在朱允炆的眼里有極高的威望。但黃子澄忽略了一個現實:漢朝時有大將周亞夫,建文帝登基后有誰呢? 歷史的結局我們都知道:燕王朱棣靖難成功,得以登基稱帝,而朱允炆削藩竟然將自己的皇位丟了,最終也不知所蹤(朱棣稱其已葬身火海)。 黃子澄是堅決支持建文帝削藩的人物之一,朱棣靖難4年他都忠心耿耿,但卻先后三次出了餿主意,都被建文帝照準,只能說:建文帝身邊有這樣的人,丟了皇位一點都不奇怪。 究竟是怎么回事?我們一起去看看! 01 屈居探花,成東宮伴讀 黃子澄本名是叫黃湜,字是子澄,江西宜昌人。通過參加科舉考試進入仕途,其實黃子澄本應當為狀元,但卻因朱元璋的一個夢屈居探花郎的位置:
朱元璋登基稱帝后,其實舉辦科舉考試的次數并不多,第一次科舉考試是洪武三年,但是這一次通過科舉考試所錄用的進士朱元璋都不怎么滿意,便覺得通過科舉考試選取人才的辦法并不怎么有效。 便下旨直接取消了科舉考試,采取地方推薦人才、府試等辦法來選取人才,在全國各地設置縣學與府學。一直到洪武十七年,朱元璋才決定再次恢復科舉考試。 次年各地學子紛紛趕赴京城參加會試,這一年的學子中黃子澄與練子寧學識非常淵博,大家料定此二人必定是狀元與榜眼,但奇怪的是殿試后這兩個人都沒能稱為狀元,而是一個叫丁顯的福建人。 據說朱元璋在揭榜之前做了一個夢:夢到一個大釘子“綴白絲數縷,悠揚日下”。而考生當中恰好有一個叫丁顯的,朱元璋便將丁顯定為狀元,這一年丁顯只有18歲而已。將練子寧定為榜眼,而黃子澄屈居探花郎的位置,這一年黃子澄35歲。 雖說沒有高中狀元,但黃子澄的淵博學識還是得到朱元璋認可的,將其選入翰林院做編修。在翰林院任職期間得到了太子朱標的青睞,將其選入東宮做伴讀。 了解明史的人都知道太子朱標并沒有活到朱元璋病逝,太子死后,朱元璋再三思慮太子的次子朱允炆立為皇太孫,將來承繼皇位,作為東宮伴讀的黃子澄變成了皇太孫朱允炆的心腹。 黃子澄從進入翰林院做編修一直到太子朱標病逝,用了8年的時間做到了太常寺卿正三品的官職。雖說晉升的速度不是很快,但也算很不錯的了,可見黃子澄的學識還是得到太子認可的。 對于朱元璋而言從未想過自己親定的完美太子會死在自己的前面,朱元璋栽培太子二十幾年的時間,一直在為太子朱標將來登基布局;但太子一死,朱元璋所有的努力都化為烏有,但他仍舊堅持將皇位傳給朱標一脈,兒子病逝,那就傳給孫子。 朱元璋擔心皇太孫不能駕馭老臣們,發動藍玉案與胡惟庸案,將開國的功臣們幾乎都處死。 朱元璋一共有26個兒子,即便是太子朱標病逝還有25個兒子,年長的兒子亦不在少數;其中燕王朱棣可以算是一個文韜武略的藩王,自然不甘心屈居侄兒之下;更何況朱元璋的兒子們都是手握實權的藩王,朱允炆少不更事,擔心叔叔們很正常。 便經常唉聲嘆氣的,有一次便被東宮伴讀黃子澄看到了,便有了文章開頭的對話;從這段對話就可以看得出黃子澄雖然學識淵博,但若面對戰亂,只能是紙上談兵的趙括。 其實朱允炆也會在自己的祖父朱元璋面前,表現出自己對藩王們的擔憂:在解決了老臣后,有一次朱元璋在皇太孫面前說:“我安排你幾位叔叔為你守邊界,你可以安心做皇上了。” 說完朱元璋便笑了,但朱允炆并沒有笑,而是用擔憂的語氣問朱元璋:“外地入侵,尚且有叔叔們來應對;但若是叔叔們造反,該怎么辦呢?” 朱允炆的話一時間讓朱元璋不知該如何回答,或許朱元璋從心底里就不愿意承認自己的兒子們會造反。朱元璋沉思了一會,問朱允炆:“你是怎么想的呢?” 朱允炆原本是想從祖父那里得到一些答案,沒想到祖父竟然沒有回答,而是反問自己,朱允炆只能硬著頭皮回答:“首先我會先用親情、德行來爭取他們,用禮來約束他們,若還是不行就削減他們的藩地,再下一步便是改封藩地;如果真還是不行的話,只能兵戎相見了。”
朱元璋對皇太孫的回答還是挺滿意的,對朱允炆大加稱贊。但朱元璋忽略了一點:想法是好的,但皇太孫的能力真的能應對這些身經百戰的藩王嗎? 當然朱元璋并沒有將這樣復雜的問題直接丟給自己的孫子,而是在病逝前,為皇太孫留了三位治理天下的人才:黃子澄、齊泰與方孝孺;此三位皆是文人,可治理太平盛世,若是發生戰亂的話,既不能出謀劃策,又不能提刀上陣。 本人的主人公黃子澄便是這句話最好的寫照,他確實對建文帝忠心耿耿,但他并有謀略,只憑著自己的一腔熱血給建文帝出主意,卻出了三次餿主意,讓皇上丟了天下。 02 一“坑”建文帝 洪武三十一年太祖朱元璋病逝,皇太孫朱允炆登基稱帝,史稱建文帝; 建文帝登基后開始重用自己的東宮伴讀黃子澄,與黃子澄一起被重用的還有齊泰,齊泰原名叫齊德,朱元璋對其比較滿意親自為其改名為齊泰,留給建文帝的治國人才之一,齊泰被建文帝提拔為兵部尚書。 而黃子澄則被提拔為翰林學士,與兵部尚書齊泰一起共同治理朝政;太祖病逝以后燕王朱棣曾請求建文帝能夠入京奔喪,但建文帝下旨“諸位藩王不得前往京城”,在自己的府邸吊唁即可。建文帝此舉引起了諸位藩王的不滿,為此還傳給了不少流言蜚語,藩王們蠢蠢欲動,而這些情況很快便傳到了建文帝的耳中。 建文帝問黃子澄:“現在可還記得在東角門時說過的話嗎?”
“當然不敢忘”,建文帝一提東角門,黃子澄立馬就明白是什么意思,建文帝要削藩了。如此便可以看得出,建文帝有多急迫想要削藩,太祖剛病逝,他才不過剛坐上皇位而已。 作為建文帝的心腹,黃子澄與齊泰自然贊成削藩,畢竟藩王勢力越強,則意味著皇權被削弱,作為皇上忠誠的臣子,自然是與建文帝站在統一戰線上的。 于是黃子澄便與齊泰一起共商該如何削藩,只不過二人在削藩的順序上起了爭執: 齊泰的建議是:“擒賊先擒王”,燕王向來有大志向,而且手握重兵,第一個要削藩的就是燕王朱棣。
而黃子澄的建議則是:不應該先從燕王開始,畢竟燕王早早便有了準備,不好對付;應當先削周王朱橚(朱棣的同母胞弟),從燕王的手足開始,如此一來才能循序漸進地削掉燕王。 建文帝在登基之前,太祖第二子秦王朱樉與太祖第三子晉王朱棢已經病逝,其中年齡最大的藩王就是燕王朱棣,而且燕王向來野心勃勃,齊泰認為若是能夠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燕王拿下的話,其他的藩王就不足以擔憂了。 黃子澄與齊泰都是各執己見,最終建文帝考慮到自己剛登基,皇位還沒有坐穩,應當先從勢力較弱的周王朱橚開始,便下旨曹國公李景隆以練兵的名義前往開封,直接將周王朱橚及其家里人抓了起來,并押送到了京城; 其實建文帝在周王朱橚被押赴京城以后,打算將周王再放回封地,但是遭到了齊泰與黃子澄的反對,二人最終商量決定將周王貶為庶民,流放到蒙化,周王的兒子也沒能幸免。 接下來便是代王朱桂、湘王朱柏,湘王朱柏不想受辱便一把火燒了王府,自己也葬身火海;親叔叔的死也沒有停止建文帝削藩的步伐,很快齊王朱榑被囚禁到了南京。這幾位藩王被削對建文帝來說很簡單,不免讓建文帝、黃子澄等人心存僥幸,以為削藩會一直順利下去;殊不知遠在北平的燕王朱棣已經在密謀造反了。 若建文帝能夠聽取兵部尚書齊泰的建議,先對燕王動手,或許就沒有靖難之役這一說了;畢竟對于身經百戰的燕王來說,缺的不是勇氣,缺的是時間;在建文帝對其他藩王動手時,燕王為了爭取足夠的時間操練兵馬、制造兵器,不得不裝瘋賣傻。 若一開始就不給燕王時間,燕王的勝算真不大;從這個角度來說,黃子澄確實是坑了建文帝 03 黃子澄建議建文帝“放虎歸山” 從周王朱橚被削開始,燕王朱棣已經警覺了,他知道早晚會輪到自己;尤其是湘王朱柏的自殺,讓朱棣明白自己已經沒了退路,唯有造反才能保住自己一家老小;便與自己的謀士姚廣孝商量應對的辦法。 若是要起兵的話,需要準備非常多的東西,比如兵器、人馬、糧草等; 想要準備這些東西,朱棣最需要的就是時間,而時間黃子澄“已經幫助”朱棣爭取到了。并且黃子澄在“幫助”朱棣爭取到時間的同時,還幫了朱棣一個大忙:將朱棣的“牽掛”給送回了北平。 其實太祖病逝時,諸位藩王的繼承人世子以及被封為郡王的次子都在京城,太祖特地在病逝前囑咐他們要在京城待上三年才可以離開。也就是說燕王朱棣的長子朱高熾與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都在京城。 那個時候朱棣稱病,太祖病逝的消息傳到燕王府,朱棣是在旁人的攙扶下才得以到靈前祭拜。僅僅幾個月以后,朱棣居然敢違背太祖的遺囑,請求建文帝能夠準許三個兒子回北平,照顧病中的自己。 齊泰勸建文帝不要答應,反而要將燕王的三個兒子軟禁起來。而黃子澄卻說:“不如讓他們回去,以此來表明朝廷確實沒有懷疑燕王,這樣我們便可以用突襲的辦法,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燕王拿下。”
黃子澄的建議無疑是放虎歸山,三個兒子得以回到自己的身邊,朱棣便沒了后顧之憂。但建文帝居然答應了黃子澄的建議,將朱棣的三個兒子都給放走了。 其實魏國公徐輝祖(朱棣的小舅子,徐達的兒子)也勸建文帝不要“放虎歸山”,將朱棣的三個兒子留在京城,并且為此還上了一封密折:“在三個外甥中,朱高煦是最強悍而且不講道理的,不僅不忠誠而且還不孝順,日后必定會成為朝廷的禍患”。
徐輝祖“大義滅親”建議建文帝將外甥們留在京城,其實也是在為朝政考慮;建文帝又問了徐輝祖的弟弟徐增壽與駙馬爺馬寧的意思,這兩個人都站在朱棣這邊,自然是建議建文帝放朱棣的三個兒子回北平。 值得一提的是朱棣共四個兒子,其中最小的兒子早夭,剩下的三個兒子都是朱棣與燕王妃徐氏所生,可見二人之間的感情確實很深;若建文帝能將朱棣這三個兒子都留在京城的話,朱棣有顧慮自然不敢如此輕易的造反。 可見黃子澄的想法雖然是好的,但實際上是變相地“幫助”朱棣;朱棣的三個兒子回到北平以后,朱棣非常高興,說:“我們父子得以團聚,這是老天都在幫我”,更加堅定了朱棣謀反的決心。 04 黃子澄建議建議建文帝換帥 建文帝雖然聽從黃子澄的建議,先從周王朱橚開始削藩,等時機成熟再對燕王動手;但也是提前布置安排,將北平的原先的布政使與指揮使全部換成朝廷自認為可靠的人,為的就是削弱朱棣在北平的勢力。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張昺被任命為北平布政使,謝貴與張信二人則是被任命為指揮使,前往北平,監視朱棣的一舉一動。但讓建文帝沒想到的是,指揮使張信會在關鍵時刻背叛自己,將朝廷要捉拿朱棣的消息提前告知朱棣,讓朱棣早做安排,朱棣才得以逃過一劫。建文元年七月朱棣殺掉張昺與謝貴,開始起兵靖難; 建文帝得知后,派長興侯耿炳文前去征討朱棣;在真定之戰中,耿炳文大敗,不得不回到真定城內暫時不出兵、等待來日。真定之戰南軍大敗,才讓建文帝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趕緊召黃子澄前來商量對策;黃子澄再次給建文帝出了一個餿主意,讓曹國公李景隆代替長興侯耿炳文,任大帥之位;這確實是又“幫了”朱棣一個大忙。
為何這樣說呢? 長興侯耿炳文是明朝開國大將中幸存者之一,朱元璋之所以不殺他,將他留給建文帝,是因為耿炳文擅長守,而不擅長攻,如此一位“守將”,建文帝無需太擔心他會有什么威脅。 雖然真定之戰耿炳文輸了,但耿炳文并非貪生怕死之人,之所以躲在真定城不出,是因為他知道他的背后是朝廷,無需擔心供給糧草等問題;而朱棣不同,他只有北平一城,若是真打消耗戰的話,朱棣消耗不起。 但此時,黃子澄建議將耿炳文替下來換成李景隆,看看朱棣得知大將換成李景隆的反應,我們就可以想象得出:黃子澄此建議有多坑人。 朱棣得到大將換人的消息,喜出望外,對諸位將軍說:“李景隆不過是一個紈绔子弟,從沒有帶兵打過仗,是個外強中干之人。現在朝廷將五十萬大軍交給他,他不過只會步趙括的后塵罷了。”
而且朱棣斷定李景隆一定不會貿然對北平出兵,所以讓世子朱高熾守城,自己則是想辦法增加兵力,朱棣很清楚燕軍最大的問題就是“缺少兵馬”。 在朱棣的努力下,寧王朱權被迫跟朱棣一起靖難,不僅出兵而且還出謀劃策,可以說朱棣能夠靖難成功,寧王功不可沒。而朱棣之所以敢去打寧王的主意,而且有時間脅迫寧王一起靖難,都要感謝黃子澄建議建文帝命李景隆為主帥,給了朱棣機會與時間。 結語 黃子澄給建文帝的三次建議,三次建議都是坑: 第一次:先從弱開始削藩,時機成熟再對燕王動手,變相給了燕王準備起兵的時間; 第二次:建議將朱棣的三個兒子放回北平,無疑是放虎歸山,朱棣沒了牽掛自然更加堅定了要造反的決心;尤其是朱棣的二兒子朱高煦,驍勇善戰,多次在戰場上救過朱棣的命。 第三次:建議將耿炳文撤下來換成“趙括”李景隆;讓朱棣有了時間與喘息的機會,爭取到了寧王,一起靖難;燕王善戰,寧王“善謀”,“戰”與“謀”結合在一起怎么會不勝呢?更何況寧王的手里有一支勇猛作戰、由蒙古騎兵組成的“朵顏三衛”,戰斗力非常強悍。 了解明史的人都知道李景隆經歷鄭村壩之戰、白河溝之戰大敗,之后更是逃到了德州,朱棣追到德州以后,李景隆再次退到了濟南。不僅將德州讓給了朱棣,還給朱棣留下了數萬擔糧食。若不是鐵鉉與盛庸守住了濟南城,朱棣一路南下,直奔京師都有可能; 可以說李景隆將南軍的家底都給敗光了,而這一切都源于黃子澄。李景隆被建文帝召回京城以后,雖然很多大臣建議處死李景隆,但建文帝考慮到與李景隆是親戚關系,便饒了他一命。 黃子澄還是很有自知之明的,南軍慘敗,罪責在主帥李景隆,但自己是背后的“始作俑者”;于是黃子澄便向建文帝請罪:“我推薦李景隆而誤國,就是死一萬次都難以贖罪!” 建文四年燕軍逼近南京城,建文帝將黃子澄貶到了外地,但是讓黃子澄與齊泰二人秘密募兵;朱棣進入南京城以前,建文帝還下旨召黃子澄回京,黃子澄還未回去南京就已經失守。 黃子澄還在秘密反抗朱棣,但是因被人出賣,被朱棣抓了起來。朱棣親自審問這位“昔日的大恩人”,黃子澄仍舊忠心于建文帝,最終被朱棣處死。 黃子澄這個人確實學識淵博,不管是在翰林院任職,還是做東宮伴讀,都可以勝任;從他支持建文帝削藩開始,就一步錯步步錯,可以將黃子澄視為忠臣,但不能稱之為謀臣,也可以說是不合時宜的庸臣。 |
|
來自: 白衣錢子 > 《明朝[1636——1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