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位虛懸已經有一個多月了,大明自開國以來從未有過如此長的皇位空白期。 原因為何? 正德皇帝朱厚照無子,駕崩時又沒有指定皇位繼承人,以致偌大的國家一下子沒了主心骨。人心雖然浮動,但好在有祖宗祖訓做支撐,短期內倒不至于出什么亂子。
是故,朱厚照駕崩當日,遺詔中就宣布了召興獻王長子,憲宗之孫朱厚熜進京即皇帝位。 這個繼承人選是獨一無二的,誰都駁不了他的去。 道理簡單梳理一下: 朱厚照無子,那么繼承人就應該是朱厚照的弟弟,但是也沒有,朱厚照的父親孝宗皇帝朱佑樘只有朱厚照這一個兒子,也就是朱厚照的皇位是沒法繼承了; 不過沒關系,可以往上追溯,找孝宗皇帝朱佑樘的弟弟來繼承孝宗皇帝的皇位。 朱佑樘行三,那么就應該由行四的興獻王朱祐杬來繼承,可是朱祐杬已經死了,不過朱祐杬有兒子,還是嫡子,那么就應該由他來繼承皇位,也就是嘉靖皇帝朱厚熜。 ![]() 那么有人就問了,為什么不是朱佑樘更小的弟弟繼位呢? 《皇明祖訓》遵照的也是自古以來的嫡長子繼承制,這套制度里規定了,繼承權就是要一房一房的輪。只有朱祐杬這一房也無子嗣,才能輪到朱佑樘更小的弟弟那一房去。 朱元璋當時也是遵照這個制度,太子朱標死了,朱元璋只能將皇位傳給了皇孫朱允炆,而不是后來朱標最大的弟弟燕王朱棣。 懂得這套制度的人,都可以推測出下一任皇帝是誰。一個叫毛伯溫的御史就對他兒子隱晦的講過,“江漢(指湖廣,朱祐杬的藩國所在地)星辰明亮”,暗示朱祐杬這一脈有可能出皇帝。 就在遺詔發布兩天后,朝廷便派出使臣前往湖北安陸迎接朱厚熜進京了。在新皇帝即位前的這段時間,朝廷一應事務便全權交由內閣首輔楊廷和處置。 首輔楊廷和今年已經63歲了,自正德七年出任內閣首輔以來,已經九個年頭了。無論是當初當機立斷主張迎立朱厚熜即位,還是現如今做好皇權交接的過渡,楊廷和自信能應付得很好。 ![]() 他比較在意的還是即將到來的新皇帝?;实勰暧?,又沒有經過正規的儲君教育,勢必要多聽大臣們的意見,正是清除正德朝的弊政的好時候,最好能恢復到弘治朝時的君臣相攜,政治清明,那也算不辜負孝宗皇帝了。 懷著這個美好的愿望,楊廷和特意為新朝定下了“紹治”這個年號,意為繼承孝宗弘治朝的治世之政。 所以君臣的第一次見面就非常重要了,內閣作為群臣之首,得為今后的君臣關系定下調子,掌握主動權,為今后規范新君的行為打好基礎,可不能再出現第二個正德皇帝。 正德十六年四月二十一,即將即皇帝位的朱厚熜在一眾使臣的陪同下來到了北京城外,禮部呈上即位的禮儀流程,朱厚熜看罷就是一皺眉。 禮部擬訂的流程是:東安門入,居文華殿,上箋勸進,擇日登極。 東安門是皇城的東門,正對著的是紫禁城的東華門,是專供太子出入紫禁城的,文華殿是太子的居所,禮部這個流程的意思是要朱厚熜先成為皇太子,再由皇太子的身份登基。 ![]() 先做皇太子,就意味著他朱厚熜要成為孝宗皇帝的兒子,這是朱厚熜不能接受的。 況且詔書中明確說了要他來北京是即皇帝位的,又不是繼太子位的,如果是即皇帝位,那么就應該從紫禁城的正門——午門進,那才是皇帝該走的路線。 這是原則問題,朱厚熜懂得很! 這個流程是內閣與禮部共同商定的,楊廷和覺得沒什么問題,既然是繼承孝宗皇帝朱佑樘的皇位,那當然要以朱佑樘兒子的身份繼承。 但朱厚熜不這么想,他認為先是父親興獻王朱祐杬繼承了朱佑樘的皇位,然后他繼承的是他父親的皇位,就沒必要成為朱佑樘的兒子。 雖然東華門距離午門只有幾百米,但對于朱厚熜來說,卻是天壤之別。今天他一旦從東華門進了紫禁城,那個自小對自己疼愛有加的父親就沒有了。 古代人對宗法祭祀是很看重的,是以朱厚熜很堅決,決不妥協。于是,雙方在北京城門前僵持住了。 最后還是張太后出面調停,“天位不可久虛,嗣君已至行殿,內外文武百官可即日上箋勸進”。三辭三讓后,朱厚熜拿出自己擬定的即位禮儀流程,遞給了禮部,一錘定音。 這套禮儀流程完全符合新君即位的流程,竟無任何疏漏,眾臣只好點頭同意。 日中時分,新帝朱厚熜由正陽門進北京,從大明門入皇城,經午門緩緩進入紫禁城。遣官員祭告天地宗廟后,朱厚熜著孝服先行叩拜了正德皇帝的靈位; 而后換上袞冕服,在奉天殿行告天地之禮,拜謁祖宗,正式即皇帝位。 ![]() 接下來,內閣輔臣將擬定好的年號,呈給朱厚熜。 “紹治”,朱厚熜一眼就看穿了楊廷和等人的用心,他既然不愿意給孝宗皇帝做兒子,還談什么延續孝宗時期的治世之政。
至此,嘉靖皇帝以其頑強的意志和倔強的精神在與群臣交手的第一回合中取得勝利。 雖然此時的他只有15歲,又是以藩王入繼,在朝中沒有半點根基人脈,但他用行動表達了絕不受人擺布,控制的決心,維護了自身宗族的獨立性。 不過,這只是剛剛開始,以楊廷和為首的文官們并沒有罷休,還將上演“指伯為爹”的好戲。 |
|
來自: 白衣錢子 > 《明朝[1636——1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