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生活中的實用心理 《5分鐘心理學》 檸檬心理丨作者 Pexels、Pixabay丨圖源 生活中,有些人不愿意社交,并不是真得不想社交。 他們也想拓寬社交圈子,結交更多的朋友,只是一到社交場合,好不容易鼓起勇氣說話,氣氛就變得冷場。 這時候你可能會想:完了,我是不是說錯話了?好尷尬呀! 你把所有的責任都歸結到自己身上,感受到了自責、挫折、無助,這種糟糕的體驗會讓你越來越害怕社交,以致于到最后,聽到有社交場合就想回避拒絕。 但是我們都知道,社交是無法回避的,只要和人相處,就少不了社交。 我們不可能去改變別人,都讓別人來適應我們的節(jié)奏。 那么想要融入別人的圈子,我們只能去試著改變自己。 想要在社交中更自如地表現(xiàn),除了通過學習一些社交技巧,比如尋找話題、掌握說話方式外,其實還有一個關鍵,就是: 要調(diào)整自己的心態(tài),學會正確共情。 有的人在社交中對共情存在一種誤解: 以為共情就是要理解別人的感受,然后做出符合別人期待的反應,讓別人開心,為此委屈壓抑自己,時間久了,你會感覺到很累,甚至形成討好的性格,這樣反而不利于社交。 我們共情別人,理解別人做出某個行為的背后動機,其實真正目的是為了讓自己做出更符合當下情境、又能讓自己感到舒適的反應。 共情,不意味著一定要迎合別人,一味地迎合別人,那是討好。 舉個例子: 你早上上班坐電梯時遇到了同事,電梯里面只有你們兩個人,如果都不說話,氣氛好像有點尷尬,于是同事為了緩和氣氛,就和你聊起最近正在熱播的一部劇,但是你沒有看過。 這時候你會怎么做? 可能大家會有三種不同的反應: 丨一種是直白地告訴對方自己沒看過這部劇,然后重新找一個話題; 丨第二種是誠懇地告訴對方自己沒有看過,然后保持沉默,不想沒話找話; 丨而第三種是,因為自己沒看過,但別人又主動搭話了,不知道如何接話,只能尬聊。 其實前兩種反應都是沒有問題的,雖然第二種可能會讓人感覺有點冷漠。 但是你能夠理解: 對方之所以搭話不過是為了避免尷尬,而沒話找話可能會讓場面更加尷尬,所以你選擇了讓自己更加舒服的回應方式。 對方觀察到你的態(tài)度,她也不用費勁心思找話題,兩個人都能舒一口氣。 如果你無法共情對方,不理解對方為什么要跟你搭話,你可能會害怕自己不回應讓對方不開心,勉強自己硬聊。 結果又因為自己局促的表現(xiàn)而陷入自責、失落的情緒,當對方共情到你的負面感受,她也會覺得更尷尬,這樣的結果就是兩個人都不舒服了。 所以在社交中,你需要學會共情,只有理解了別人的感受,了解別人的需求,你才能知道自己該怎么反應。 但是你不需要把滿足別人的感受當成你的責任,因為你自己的感受更加重要。 你可以按照你自己喜歡的方式和節(jié)奏來社交,如果你覺得自己不會說話,那就多傾聽別人、觀察別人怎么說,反正不會讓場面更尷尬。 你會發(fā)現(xiàn): 當你抱著平和的心態(tài)去應對社交,你反而更容易感到自在舒適。 一旦你對社交的感受變了,你就不會那么懼怕反感社交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