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總結了關于讀書學習,經常會遇到的高頻問題,結合我的實踐經驗做了一些回復,供參考和切磋。 ps:以下所討論的“讀書”,偏個人成長性讀書。
不同人生階段和需求,閱讀方向不同。個人推薦,這些書建議讀讀:《金剛經》《心經》《道德經》《毛選》《商君書》《豆豆三部曲》《孫子兵法》《資治通鑒》《認知覺醒》《明史》《次第花開》等等。
我自己的體驗,有助于這幾個層面:一是提升思維力,邏輯思維,提升遠見和判斷決策力;二是補充和提升看事物的視角維度,轉化人生智慧,重塑三觀;三是增長見識,見天地,眾生,自己,接納能力變強,包容萬物萬事,心境更清明。
以我為主,為我所用。適合自己,適合自己當下階段的。不要被作者帶偏,完全跟著作者的結構走,可以觀察作者的寫作邏輯和論證過程,保持批判性思考。讀書的起點是閱讀別人的智慧經歷,閉環節點是自己。
遷移。書上寫的是濃縮的,普遍性的規律,需要看完思考,結合當今現實,結合自身情況,進行遷移,做具體性特殊性處理。遷移能力,是決定能不能學以致用的關鍵。
先明確沒有效果指的是什么。是看完記不住,還是學了不會用?找到原因,認識它,化解它。類似看完記不住的問題,不一定是“沒有效果”。
看個人愛好習慣,紙質書比較護眼。我是紙質書和電子書都讀,電子書偏多,也會用墨水屏閱讀器,讀書軟件里沒有的書,有時候會搜網上pdf版本。經典的,值得重讀的,我會買紙質書看,也方便重溫。
讀書和有錢不是正相關。讀書不能立馬變現,沒讀好也不能變現,但可以幫助認知突破,間接幫助財富增長。正如,人賺不到認知以外的錢。
看自己愛好。我是大學時期左右愛看文學類書籍,最近幾年更喜歡國學(道家fo家),思維,歷史,紀實類書籍。如果想要提升思維力,幫助解決生活人生中的問題,可以側重后者。
不刻意規定自己每天讀,讀多久,重點是養成讀書的興趣,跟著興趣走,就發現讀書這件事潛移默化變成習慣了,過程很享受,還不會覺得痛苦。
需要一點腦力的書,閱讀半小時或者一小時后,可以休息幾分鐘再繼續,連續幾個小時不一定輸入效果好。還可以換場景換個姿勢,比如臥室,書房,咖啡廳等,站著讀,坐著讀,也是有幫助的。
我下載過很多讀書軟件,記得最清楚的是蝸牛讀書,微信讀書,藏書館這三款,但是目前還沒卸載的,經常在用的是微信讀書app。買紙質書,在dangdang網比較多。
買書最好買正版書,我曾經在pdd買過一本書,慘不忍睹,尤其是文言文的經典書更要注意。一般不提前囤書,我當下要讀什么,就馬上去找去讀,雙十一這樣的優惠時節,也幾乎沒有一次性大批量買書。
不是一個二選一,非此即彼的問題,廣和深不沖突,只是在不同需求階段,有側重,比如當下想重點提高思維力,那就在這塊要讀的深,多花點時間精力,讀了還要用起來。
默讀,掃讀,跳讀,略讀,精讀。根據不同閱讀內容,和自己的認知水平適配性,靈活調整。比如一篇文章,先幾秒鐘快速掃讀,看看它的結構,在講什么,是否在認知水平以下,如果覺得有意思,就精讀有啟發的地方,沒意思的不讀。
這也不是一個非此即彼的問題。都說要追求質,但是沒有一定量的積累,就產生不了質變。但執著于追求量,又偏離了一些方向,讓質的效果大打折扣。什么是單純追求量?比如看了多少本書,寫了多少篇筆記,以此為效果標準。
有些看起來,不是工具書,但是讀好了以后,受益的整個人生,是帶來一勞永逸的幫助。道家思想,fo家思想之類的,讀了并不能馬上帶來物質回報,但是讀透了,心靈精神是自由強大的,不再焦慮,恐懼,脆弱,管不住欲望。
前提是跟著興趣走,其次是先淺后深(先看易懂的,后看深奧的)。可以先看入門好懂書籍打基礎,市場上很多,比如《認知紅利》,《認知覺醒》,《認知突圍》,《好好學習》,《好好思考》等,然后逐步過渡一些更深度的,國學的,歷史的。先西方書,再東方書。
找到自己適合的節奏就好。我是沒有固定每天讀多長時間,也沒統計過,看精力時間情況,以及工作事務多不多。平均下來,每天都在讀,有時候讀的時間長,有時候時間短。
隨著積累越來越多,認知越來越提升,理解力就越來越強。比如我,幾年前的我,現在的我,理解力完全不同,以前也沒興趣的看不懂的,現在一句話就能引發我的思考覺察。大腦越用越靈活吧。
我現在是,讀書有思考有感悟,就自己消化了,大多數時候寫成公眾號文章。我寫的文章,摘抄的內容,看過的一些好內容,還會存放在云筆記軟件里,微信備份,現在有個社群了,也會分享群里的伙伴。
讀書是輸入,思考是加工。讀書是提取信息,思考是對提取的信息,進行審視,重構,解碼,遷移轉化。很多人讀書低效,主要是缺失了這個思考環節。
讀書是輸入,寫作是輸出。寫作可以把信息輸入,思考加工的結果和過程,重新梳理,以文字形式記錄下來。梳理也是一次整理,有助于整理邏輯,加深印象,提煉總結。
能從讀書中受益很大,付出的成本也不會太少。太過功利,太浮躁很難長期受益。踏踏實實的,一步一個腳印的,長期主義的學習,受益是持久的,復利的,即便后期回報很大,也是因為前期付出很多。
雙向奔赴。紙上學到的,要做遷移,要想想和現實有什么關聯,能怎么用。在現實中,多實踐和行動,觀察留意,也許哪一天在書上看到的,就在當下的真實場景中用起來。
比起記憶,理解貫通更重要。個人成長類的讀書,讀完不記得了很正常,我也很多記不得原句原話了,這些看過的不是真的忘了,而是沉淀在腦子里心里,化為積淀積累,為下一次頓悟和飛躍,做了鋪墊。
讀書是為了實踐,讀書的最終目的是改變自己,改變認知,習慣,路徑依賴。一切以改變出發,以實踐出發,學以致用出發,就能向“活學活用”看齊了。過一段時間,就反問自己:自己成長了嗎?哪些地方改變了?
要明確是什么原因導致看不懂,是門檻太高還是認知能力限制。有些國學經典書看不懂,可以嘗試看一些入門的白話文的版本,易懂的,有些基礎了興趣了,仔細品味原文。
看作者,看評分,看感覺。我常用微信讀書app的一個原因是,書籍都有評分推薦值,60%及以下的推薦值的書,一般直接就不看了。作者也是參考的,有的作者為自己的作品負責,質量高,就有信賴感。有時候,不看評分作者,直接翻看,缺乏深度沒啥啟發,也就棄了。
可以看,但要注意,如果推薦的書,和自己的能力和認知,差距很大,領域跨度也很大,要慎重。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書籍選擇。比如月入兩三千,去閱讀商業性書籍,不太能馬上學以致用,因為沒有公司,沒有員工需要你去管理,就缺少實踐場合。
知識很多的人,未必是很有智慧的人。知識是智慧的一些表現形式,知識可以直接獲取,提升智慧需要覺悟。知識就像工具,但是能熟練,因地制宜,適時而動,實事求是的運用工具,需要智慧。終極目標,應該是智慧,知識是途徑。
讀書,讀的是文字,讀別人總結出來的知識智慧,屬于間接經驗。書上的東西,是一個來源,學習來源的素材,載體,是最方便最高效的途徑。其實,處處都是學習的素材,生活工作現實中經歷的一切,所見所聞,這種屬于直接經驗,實踐經驗,情景學習效果更佳。
好書需要反復讀。有的書,需要讀很多遍,每一次都能有不同收獲,這是由于自己的認知和實踐體驗的變化,導致每一次讀的領悟不同。尤其是經典書,更應該是枕邊書。覺得讀了一遍收獲良多的書,就應該過段時間再重讀。
虛構的比如文學,科幻。非虛構的比如歷史,思維,哲學。各有妙處。我現在更喜歡看非虛構的,邏輯性更強,現實性更強,真實性更強,更容易遷移。
我個人是沒有要求一周,一個月,一年讀多少本書,寫多少篇文章這樣的指標。尤其是現在,我有時候的閱讀攝入,不僅僅來源于整本書籍,而是碎片化的,現實中的。但我發現,自己改變了很多,這個很重要。
看個人喜好。我喜歡文字閱讀,很少聽書。感覺讀文字,我可以掌控進度,覺得沒有營養的地方,我就跳讀,覺得有啟發的地方,我會停下來想想。這樣的自由度,很適合我。
認知打基礎的階段,建議先系統書本學習,少碎片化短視頻學習。我也會看一些短視頻學習,也能有一些啟發,現在有特意的控制觀看時長。一是系統推薦的視頻,質量參差不齊;二是視頻本身節奏不好把控,跳讀或停頓需要手動;三是大數據推薦后,容易形成信息繭房。
自制力不太好的話,少在手機上閱讀看書,手機里軟件很多,很容易吸引走注意力,比如微博,微信,視頻,電話,短信啥的。使用專門的閱讀器或紙質書,一個不被打擾的空間,有利于營造好的閱讀環境。
這個不是強制的,想買就買。我個人對自己的要求是,書架上的書,80-90%都應該是看過的。我很少購買精裝珍藏本,很少囤書,我更關注書上的內容精彩度。
不是馬上開始下一本,不是馬上做筆記寫東西。而是,現在腦子里過一遍,回想,看完這本書這篇文章,是什么留下了最深刻印象,或者對哪個地方最有感觸。抓住這個念頭感觸,然后去深思琢磨。
如果是非常經典的書,建議要看全文,而且是一字不漏的看,精華和金句固然重要,啟發性很強,如果理解力有限,還是要看全文,便于更好地感受,更好地理解,更好地吸收。
沒有哪個更好,要看自己處于什么階段,有怎樣的需求。我以前愛看西方書偏多,對東方經典書無感。最近幾年,西方書看的很少很少,更喜歡東方書,覺得更深邃,更奧妙,容易一通百通。
天下書籍有母書和子書之分,母書提出的是道,原創的/高深的思想見解方法論,子書是在通過不同的案例,體驗,表述形式來描述,幫助理解背后的道。若某個道理已覺悟通透,與之相關的子書內容,可以不必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