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找到某些讓自己一做就開心、而且可以一直做的興趣心理學家Paul J. Silvia把興趣稱為「知識型的情緒(knowledge emotion)」。所謂「知識型的情緒」,和我們熟知的喜怒哀樂不一樣,指的是能引發我們對「知道更多」好奇的情緒。比如,困惑、驚奇、敬畏都屬于知識型的情緒,它們都指引人們去知道更多。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促進我們學習和探索。但大家可能不知道,興趣也可以平衡人們對不確定性的負面感受(Kashdan, 2004)。比如一個人失業在家,面對生活的不確定性,害怕再次失敗。但如果 ta 能對一份渴望得到的工作產生興趣,這種興趣感會讓 ta 產生對未來的好奇,而緩解不確定性帶來的負面感受。所以,如果你有一個自己愿意一直做、并且一做就會開心的事情,這真是一件很幸運的事情。這意味著,你的生活有不斷探索的方向,而生活的負面影響,也更難攻擊到你。04對自己適當地寬容和放低標準,能為了小事而快樂很多時候,我們獲得了社會意義上的幸福,執著于實現某個宏大的目標和人生價值,但得到之后似乎也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開心,內心依然苦悶、空虛。為微小的勝利慶祝吧,下班路上看到了落日、陽臺上的花冒出了骨朵、第一次成功做出一道菜,只要留心,每個日常的縫隙里都藏著「喜事」。或許有人覺得這些沒什么意義,但接受生活本身就是“無意義的”是掙脫虛無感最好的方式,就像米蘭昆德拉所說的:“無意義,我的朋友,這是生存的本質。它到處、永遠跟我們形影不離。這經常需要勇氣在慘烈的條件下把它認出來、直呼其名。然而我們不但要把它認出來,還應該愛它。”平安無事地度過了一天,本身就是值得慶祝的事情啊。
05不被單一的評價維度所束縛在只關注「夠不夠努力」的功績社會,我們終日盯著電腦上的工作消息,對無休止的工作感到倦怠,但只有一種「打開方法」的生活很容易讓人覺得「不值得一過」。相比于那些把生活重心都放在一件事情上的人,生活中有更多「支線任務」的人,似乎過得更快樂、也更滿足。提出「自我同一性」概念的心理學家Erikson也認為,發展出「自我同一性」的人,能體會到真實自我存在的「各個維度」,因為 ta 們能在各種事物和領域中發展對自我的認知。養寵物、畫畫、徒步、做飯、跳舞、參加志愿活動,支點不一定是很宏大的東西或很重要的任務,只要是你能夠沉浸地享受、能體驗到快樂的事情就可以。當我們在這些細碎的事物中體驗到快樂時,生活是立體的且富有彈性的,咱不就支棱起來了嗎。06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能幫助別人變得更好精神內耗使人困在“一個人的小世界”中,終日努力地思考、懊悔、自責、糾結,在自己與自己的斗爭中,耗盡寶貴的心理資源。善良,是能夠讓我們把他人視為自己的一部分,與他人產生真正聯結的一種特質。善良的內核是一種核心善意(core kindness),來源于一個人內在的熱情和積極心態,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正向力量。保持善良,不僅能夠降低焦慮、抑郁情緒,提升幸福感,也讓我們更能感受到來自世界和他人的善意(Canter et al., 2017)。學著愛具體的人,為他人提供價值。你會發現你有許多有意義的事情可以做,不必沉湎于自己的世界里怨天尤人,因為給予真的比接受更快樂。在「給予」中,人們能體會到被需要的感覺、和自己的強大與富有,這種增強生命力和潛力的體驗使人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