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肝陽上亢證
眩暈、耳鳴、頭目脹痛、口苦、失眠多夢、遇煩勞郁怒而加重、甚則仆倒、顏面潮紅、急躁易怒、肢麻震顫、舌紅苔黃脈弦或數。
治法:平肝潛陽,清火熄風。
代表方:天麻鉤藤飲加減。本方功用平肝潛陽,清火熄風,可用于肝陽偏亢,風陽上擾而導致的眩暈。
常用藥:天麻,石決明、鉤藤平肝潛陽熄風;牛膝、杜仲、桑寄生補益肝腎;黃芩、山梔,菊花清肝瀉火;白芍柔肝滋陰。
2.氣血虧虛證
眩暈動則加劇,勞累即發,面色?白,神疲乏力,倦怠懶言,唇甲不華,發色不澤悸少寐,納少腹脹,舌淡苔薄白,脈細弱。
治法:補益氣血,調養心脾。
代表方:歸脾湯加減。本方功用補益氣血,健脾養心,主治因心脾兩虛,氣血不足而導致的眩暈等。
常用藥:黨參,白術、黃芪益氣健脾;當歸、熟地、龍眼肉、大棗補血生血養心;茯苓、炒扁豆補中健脾;遠志、棗仁養血安神。
3.腎精不足證
眩暈日久不愈,精神萎靡,腰酸膝軟滑泄,耳鳴齒搖;或顴紅咽干,五心煩熱淡嫩,舌紅少苔,脈弱尺甚。少寐多夢,健忘,兩目干澀,視力減退;或遺精舌紅少苔,脈細數;或面色?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脈沉遲。
治法:滋養肝腎,益精填髓。
代表方:左歸丸加減。本方滋陰補腎,填精補髓,眩暈。
常用藥:熟地、山萸肉、山藥滋陰補腎;龜板、鹿角膠、紫河車滋腎助陽,益精填髓;杜仲、枸杞子、菟絲子補益肝腎;牛膝強腎益精。
4.痰濕中阻證
眩暈,頭重昏蒙,或伴視物旋轉,胸悶惡心。嘔吐痰誕涎,食少多寐,舌苔白膩,脈濡
治法:化痰祛濕,健脾和胃。
代表方: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本方燥濕化痰,平肝熄風,用于治療脾虛濕盛,風痰上擾之眩暈。
常用藥:半夏,陳皮健脾燥濕化痰;白術、苡仁、茯苓健脾化濕;天麻化痰熄風,止頭眩。
5.瘀血阻竅證
眩暈,頭痛,兼見健忘脈澀或細澀。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鳴耳聾,面唇紫暗,舌暗有瘀斑,
治法:祛瘀生新,活血通竅。
代表方:通竅活血湯加減。本方活血化瘀,通竅止痛,用于治療跌仆外傷,瘀阻頭面而導致的眩暈、頭痛諸癥。
外治法:
(一)針灸推拿
中醫針灸是通過針或灸人體的一定部位(腧穴),以疏通經絡、行氣活血、協調臟腑陰陽,從而達到扶正祛邪、治療疾病的作用。針刺風池、百會、太沖、內關等穴位可起到清利腦竅而定眩的作用,具有改善高血壓患者臨床癥狀的作用。
推拿治療高血壓,推拿頭部、頸肩部或者對癥穴位,可以起到醒腦開竅,鎮靜安神,行氣活血,舒經活絡的功效,有助于改善高血壓患者的臨床癥狀,并起到協助降壓的作用。
(二)穴位貼敷
穴位貼敷療法是在中醫理論為指導下,遵循辨證論治原則, 選用適當的藥物進行貼敷,通過經絡與藥物的刺激作用,達到調理臟腑陰陽,疏通經絡氣血的目的,從而控制血壓。根據多年臨床經驗可以將鉤藤、天麻、三七、吳茱萸研末,以醋調成糊狀,中醫辨證取穴,主穴有曲池、豐隆、三陰交、懸鐘、涌泉穴,肝陽上亢證配風池、太沖;肝腎陰虛證配足三里;風痰上擾證配豐隆、太溪;氣虛血瘀證配氣海;陰陽兩虛證配足三里、氣海,經治療能夠明顯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
選穴時可以采用子午流注選穴法,中醫認為,人體十二條經脈與每日的十二個時辰相對應,隨著時辰的變化,不同經脈中的氣血在不同的時辰也有盛衰變化,如酉時為腎所主時, 此時腎經的氣血旺盛;丑時為肝所主之時, 此時肝經的氣血旺盛。臨床上有學者結合子午流注的理論,擇時循經取穴,從而增強穴位貼敷控制血壓的效果。
(三)健身功法
中醫健身功法多以松、沉、靜為特征,以三調操作而言之,即是身體放松、氣機下沉、精神安寧。如六字訣降壓功(默念噓、呵、呼、哂、吹、嘻的字音并配合動作練習);八段錦,太極拳等。
此外,還有耳穴壓籽法、刺絡放血療法、刮痧療法、藥浴熏蒸及藥枕療法均能很好的控制血壓。
治療高血壓時充分、靈活地運用中醫內治、外治法的“簡、便、效、廉”的優勢,能更好地控制高血壓病,改善臨床癥狀、體征,減少靶器官損害及并發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