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有長期跑步習慣的跑者來說,如何選到一雙適合自己的跑鞋,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合適,可降低受傷幾率,提升成績;選錯,則適得其反。 一文5500字30個知識點說清楚選鞋那些事兒! 一、為什么要選專業跑鞋?針對不同運動特點、使用場景,鞋子有很多種,如籃球鞋、足球鞋、乒乓球鞋、休閑鞋、跑鞋等。 跑鞋,是針對跑步運動的特點而設計的鞋子。 跑鞋根據不同距離、不同使用場景,又細分很多種,本文所述主要適用于跑步鍛煉和中長跑,短跑釘鞋等本文就先忽略了。 ![]() 為什么跑步要選跑鞋? 這是和跑步的特點密切關聯的。 跑步是水平方向運動,通過落地、提拉、蹬地等動作讓人體水平前移。 跑鞋會根據跑步的運動特點,進行針對性設計。
籃球鞋,則考慮的是跳躍動作對關節的保護,突然變向對腳腕的保護等。 一般底部是一致的材質,緩震和防滑為主。鞋幫會比較高,保護腳踝在突然變向時,減小扭傷幾率。 所以,穿籃球鞋跑步,可能鞋底的減震夠,但是腳落地的穩定性、向前推進力等會有明顯不足。 ![]() 休閑鞋,更不用說了,外觀大于性能,踩屎感和舒適感大于作用。 因此,不同的運動,選擇對應專用的鞋子,才能夠發揮鞋子最大的作用,對人起到更好的保護和運動促作用。 二、根據使用場景選擇跑鞋市面上的跑鞋,根據不同的使用場景,細分為競速跑鞋、訓練跑鞋和慢跑跑鞋。 1、慢跑跑鞋 慢跑跑鞋,主要用于平時跑步、鍛煉身體。 跑鞋設計以保護性為主,注重緩沖和弱化地面對腿部關節的沖擊。 入門跑者和大眾跑者,建議優先選擇慢跑跑鞋。 ![]() 2、競速跑鞋 競速跑鞋,主要用于比賽。 跑鞋設計以跑出更好的成績為目的,注重回彈性能,保護性相對差。 競速跑鞋,需要跑者需要具備一定的訓練基礎、肌肉力量和跑步能力,否則難以駕馭,容易受傷。 這類跑鞋主要以碳板跑鞋為主,即在鞋底中層增加了碳板。碳板具有一定剛度和回彈性,使腳落地時會產生較強的反作用回彈力,起到促進成績的作用。 但是碳板剛度較強,回彈同時,對腳和腿部沖擊較大。 駕馭碳板鞋,需要較強的腿部肌肉和足弓力量。且一般需要較高的配速(五分配甚至四分配)才能充分發揮碳板競速跑鞋的性能。 因此,以健身為目的的大眾跑者,請慎重選擇競速跑鞋。 ![]() 3、訓練跑鞋 訓練跑鞋,主要用于競速跑者、進階跑者的日常訓練。 設計和性能,則介于競速跑鞋和慢跑鞋之間,兼顧回彈性能和保護性。 性能居中,在近幾年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青睞。 一般跑強度跑,即間歇跑、乳酸閾值跑、沖刺跑,穿訓練跑鞋更適合。 ![]() 三、根據足弓類型選擇跑鞋足弓類型,也是選擇跑鞋的重要考慮因素。 1、足弓類型 右腳沾水,踩在地面或紙上,踩出的濕腳印與下圖進行對照,可判斷自己的足弓類型。 足弓分為高足弓、正常足弓、低足弓(扁平足是重度低足弓)。 大多數人為正常足弓。 ![]() 從足弓類型上去選跑鞋,足矣。 2、內翻、外翻、內旋 作為跑者,內翻、外翻、內旋等概念了解下即可。 下面《一圖搞懂》將足弓類型、內旋、鞋子磨損情況、內翻、外翻說的比較清楚,可以對照下。 ![]() 內翻和外翻,可以理解為足底拱起部分(也就是平時說的腳心)與地面的夾角。 如下圖所示就是足心與地面的夾角,人為站立狀態,視角為從人的背后往前看。 ![]() 內旋,可以粗略的理解為腳腕扭轉方向,分為適當內旋、內旋不足、過度內旋。 正常足弓,足底與地面夾角,一般為30°。屬于正常范圍,沒有內外翻。 正常足弓落地姿態一般是適當內旋。微觀上看,落地的一瞬間,適當內旋是前腳掌外側邊緣先接觸地面,然后過渡到全腳掌接觸地面。 ![]() 高足弓,足底與地面夾角,一般為40°-45°。這個就叫內翻,可以理解為腳心向兩腿內側翻轉。 高足弓落地姿態一般是內旋不足。這可以粗略理解為足底已經夾角很大,腳腕不需要扭轉多少,體現出就是腳腕內旋不足,腳底外側過多的先著地。 ![]() 低足弓,足底與地面夾角,一般小于20°。這個就叫外翻。 落地姿態一般是過度內旋。這可以理解為足底夾角不夠,腳腕來湊。 體現在跑鞋上,就是跑鞋的前腳掌內側邊沿磨損較多,內側先著地。 扁平足,實際就是嚴重的低足弓,整個足底與地面貼合,幾乎沒有夾角。 ![]() 足弓結構,決定了落地姿態,從《一圖搞懂》里面的鞋底磨損情況,也可以對照判斷。 足弓類型都是天生的,不必過度焦慮,沒有什么好與壞。通過合理的訓練和跑鞋搭配,都可以揚長避短。 3、慢跑跑鞋細分 慢跑跑鞋,根據足弓類型,又針對性的細分為兩大類:緩震型跑鞋和支撐型跑鞋。 緩震型跑鞋(也叫緩沖/避震型跑鞋):主要以緩解和弱化沖擊為主,在跑鞋腳掌外側會添加較多的緩沖材料,以吸收落地時的沖擊力。吸收沖擊力的反面就是回彈力不足,不能促進成績的提升。 支撐型跑鞋(也叫穩定型跑鞋):主要以支撐足弓和穩定落地姿態為主,在跑鞋內側的足弓處會加入一些偏硬的材料來支撐,以優化落地時過度內旋的姿態。 兩種類型的慢跑跑鞋,都是是根據足弓的內外翻、內旋情況進行了針對性的設計。 4、高足選緩震,低平穿支撐,正足皆可用 高足弓,選緩震型跑鞋。 低足弓和扁平足,選支撐型跑鞋。 正常足弓,兩種類型均可,大多數跑鞋都可以選擇。 ![]() 四、根據體重選擇跑鞋跑者體重不同,對跑鞋的緩震和保護性能需求不同。 跑鞋按照體重,從低到高劃分為四個量級:入門級跑鞋、實用級跑鞋、次頂級跑鞋和頂級跑鞋。 級別越高,運用的科技、材質、結構越頂級,保護性、緩震性、支撐性、回彈性等性能越強,價格也越貴。 鞋子是一分價錢一分貨,可能偶爾能打折撿漏,但看新品上市價格,基本可以判斷跑鞋量級。 ![]() 1、體重 不同級別的體重,需選擇對應級別或以上級別的跑鞋。
女性跑者,在以上基礎上減10kg,選擇對應量級。 注意跨級不要太多,如果小體重跑者選擇了大體重量級的跑鞋,體重輕會覺得底子踩不開,覺得硬、難受,舒適感差,反而發揮不出作用。 2、BMI 按照BMI選擇跑鞋,也較為科學。 BMI=體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 BMI<18.5,屬小體重跑者,入門級跑鞋。 BMI在18.5-25之間,屬于正常體重或偏重一點點,實用級跑鞋。 BMI>25,屬于大體重跑者,次頂級跑鞋。 BMI>28,屬于超重跑者,頂級跑鞋。 ![]() 3、體重與路面結合選擇 路面按照硬度,從軟到硬依次為:塑膠跑道、土路、柏油路、水泥路和石板路。 塑膠跑道最軟,最適合健康鍛煉。 不同體重人群,可以根據大多數時間跑步的路面類型來選擇跑鞋,可以向高級選,但建議不要低于表里的量級。 ![]()
大體重及以上跑者,慎選入門級跑鞋、訓練跑鞋或競速跑鞋。 人在跑步時,關節受到的沖擊最大可以達到6倍體重,沒有好的緩震,受傷幾率會比較高。 更不用說“暴躁”的競速跑鞋了,更是大體重跑者無法駕馭的。 注意這里說的四個量級的跑鞋,都是慢跑跑鞋,不要誤解。 五、尺碼與鞋寬1、鞋子尺碼 跑鞋一般要比日常通勤鞋大半碼到1碼。 鞋子尺碼≈腳長+5~10mm(也就是平時說的多半指到一平指)。 腳長想測量準確,可以腳后跟頂墻,量墻到腳趾尖距離。 選鞋子時,把鞋墊拿出來量下,即可知道鞋子尺寸。 同時尺碼也會標注內長度。 ![]() 腳長與鞋碼的對應關系,可參考下圖: ![]() 2、腳寬與鞋寬 作者前腳掌比較寬,也是經歷了一年的選鞋痛苦,才弄明白。 前腳掌對應的就是鞋子鞋楦(xuan四聲)的寬度。 鞋楦寬度從窄到寬依次為:1型,1.5型,2型,2.5型(B型),3型(D型),3.5型(2E),4型(4E),4.5型、5型。 中國碼用數字,美國碼用英文(B、D、2E、4E)。 男款鞋子,標準鞋寬是2.5。 女款鞋子,標準鞋寬是1.5。 比如這個鞋盒子上標的265(2.5),2.5就是鞋楦寬度。 ![]() 略寬腳型人群,一般選擇鞋楦3或以上的。 3相對好買,再往上,不太好買。 如果選不到寬鞋型,則只能被迫選再大半碼或1碼的鞋子。 另外根據腳的形狀特點,可以適當選大或選小,參考下圖: ![]() 3、為什么跑鞋分男款和女款? 主要區別就是在鞋楦寬度上。一些男女同款的鞋子,女性跑友注意試穿下,一般會偏寬,可選小1碼。 4、為什么一個人會認為自己腳寬而不是鞋窄? 主要是在買鞋的過程中,你試的大多數鞋子都覺得窄,才會覺得自己的腳寬。 六、跑鞋結構跑鞋不是越貴越好,買的很貴但不適合自己,反而可能更容易受傷。 跑鞋貴,一是新技術、新科技使用多,投入了比較高的研發費;二是物以稀為貴,新技術、新款式、代言的明星成績爆炸,都會導致貴。 市場上其實沒有明確的界定標準,可根據實際跑鞋數據進行判斷。 跑鞋一般分為大底、中底、鞋墊、鞋面四大部分,再加上一些加強性能的支撐件、碳板、港寶等。 ![]() 大底就是鞋子與地面接觸部分,主要是防滑、耐磨。 中底,是跑鞋性能的核心,緩震、回彈、散力。 鞋面,主要看透氣、耐用,有些場景需要防水。 鞋墊,非常重要,舒適感的主要組成部分。 中底上方,一般會有中底布,主要是起到鞋墊防滑、阻隔作用。 ![]() 七、跑鞋性能跑鞋各部分的性能、重量等都是選擇跑鞋重要因素。 跑鞋重量,一般在300克以內,就算比較輕的。緩震跑鞋一般比競速跑鞋重些。競速跑鞋200g以內是常態,緩震跑鞋250-300g是常態。跑鞋只要不是太重(350g以上),就可以接受。 跑鞋有三個性能,應重點關注。 1、后鞋幫(也叫港寶)的包裹和支撐性 港寶,就是后鞋幫里加的一塊塑料支撐物(一般是TPU)。 ![]() 港寶使腳后跟鞋幫起到好的包裹和支撐作用,主要起到穩定后跟位置,防止腳落地時異常翻轉。 ![]() 一般是用手捏港寶,沒有局部凹陷,整體較硬且整體變形,則為比較好的港寶,說明剛度還可以。 如果一捏,局部出現凹陷或變形,則不好。 2、抗扭轉性 抗扭轉性,就是用手扭轉鞋子,扭轉越費勁則抗扭轉性越強。 抗扭轉性越強,跑鞋的穩定性越好,保持腳穩定落地姿態的性能越強。 ![]() 抗扭轉性能,取決于鞋底材質和結構,有的款式會加抗扭轉片。 3、緩震回彈 跑鞋的核心性能,就是鞋底的緩震、回彈及散力性。 這個評價起來比較復雜,只能說說概念。 緩震性能,就是吸收沖擊力,主要取決于中底的材質、結構。 回彈性能,就是跑步中,踏在地面,地面通過鞋子給腳一個反作用力。 回彈性能強,則有助于提升成績。 碳板也是加強剛度和回彈的高科技材料,嵌在中底內部。 散力性,指的是鞋底能夠快速的把力傳遞到鞋底的各個部位,體現出穩定性。 有說緩震回彈最佳的是踩屎感。其實是錯誤的認識。 作為休閑鞋,踩屎感肯定舒適感好,但是作為跑鞋,過強的踩屎感,會導致跑步卸力,回彈差,反而會對跑步產生不好的影響。 比如匹克態級3.0PRO,踩屎感強,走路很舒服,跑步的話,可能大多數跑者會接受不了,腳感太軟,卸力,讓人感覺跑不動。 ![]() 合適的跑鞋,應該是匹配體重、足弓和落地姿態,性價比高的鞋子。 八、跑鞋品牌1、耐克和阿迪 耐克無疑是跑鞋品牌的老大,阿迪達斯緊隨其后,穩居第二。 從最近幾年的國際馬拉松賽上,可以看到競爭的態勢。很多次看到,第一方陣里,一群穿阿迪鞋的運動員圍剿基普喬格(穿耐克)。 2、四大跑鞋品牌 亞瑟士ASICS、索康尼SAUCONY、布魯克斯BROOKS和新百倫NB。 索康尼,美國品牌,成立于1898年,100多年歷史,主打舒適和高端,號稱跑鞋中的勞斯萊斯。 亞瑟士,日本品牌。 布魯克斯,美國品牌,專業做運動鞋,行業里率先使用EVA中底材質。 新百倫,美國品牌,號稱慢跑鞋之王,但是最近幾年不是太突出。 3、其他外國品牌 美津濃,HOKA ONE ONE,On昂跑鞋、Altra、安德瑪等。 美津濃,雖然個人不推崇日貨,但是這個日本品牌有一款鞋子,個人比較喜歡,性價比比較高,耐用,適合腳寬人群。 4、國產品牌 361、李寧、中國喬丹、多威、安踏、必邁、特步、馬孔多等。 國產品牌,最近幾年在跑鞋上的發展可以說是突飛猛進,性能已經無限接近耐克阿迪了。 有好多款國產鞋子,還是可圈可點的,在國際賽場也在逐漸嶄露頭角。 九、跑鞋款式沒有最好的跑鞋,只有最適合你的跑鞋。 以下跑鞋款式僅供參考,真正選鞋還是需要自己親自去試,去感受。 1、2023年上半年最佳跑鞋 著名《跑者世界》(Runner's World)雜志,評選了2023年上半年最佳跑鞋,其中的五款如下: ![]() 2、品牌代表作 ![]() ![]() ![]() ![]() ![]() ![]() 3、作者自己的跑鞋4雙 索康尼、美津濃、耐克,都是哪一款,你猜得到嗎? ![]() ![]() ![]() ![]() 這雙耐克,是老婆送的生日禮物,暫時能力達不到,一直在鞋柜靜候我成長。 目前已退役了2雙美津濃,一雙跑了1300多公里,拍了照扔了;一雙跑了1100多公里,給了老岳父打乒乓球用。 十、跑鞋注意事項1、洗鞋不要長時間泡水 跑鞋一般不要頻繁洗。 洗跑鞋的重點是洗鞋面和鞋墊。 尤其注意,不要把鞋子長時間的整個泡在水里。 有跑友早上把鞋子泡著,晚上上班回來再洗,本來是想除下味道,實際上中底材料泡水容易影響性能和壽命。 2、鞋子不要暴曬 鞋子最好是在陰涼通風處吹干,而不是暴曬干。 有很多跑鞋的鞋面材料暴曬會老化、軟化,嚴重影響使用壽命。 晾曬時,注意鞋頭朝下,鞋底朝上,避免積水長時間泡中底。 ![]() 3、磨損嚴重及時更換 鞋子報廢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鞋底磨損程度。 鞋底磨損大,已經影響了腳落地的姿態,這時就要換鞋子,不要再用,否則容易受傷。 兩雙鞋子替換穿,可以延長使用壽命。 4、參賽不要穿新鞋 參加馬拉松賽,一定不要穿新鞋子去跑,即使是同款鞋子,也是需要磨合的。 無數磨的血淋淋的腳,一再告訴我們,不要穿新鞋去比賽。 鞋子最好是跑過200公里以上,經過一定的磨合后,再穿去參賽最好。 5、綁鞋帶同樣重要 鞋帶綁的過緊,會導致血液流通不暢,容易酸痛。 鞋帶綁的過松,腳在鞋子里滑動,容易黑指甲或磨出水泡。 綁鞋帶最好用鎖腳踝系法,這也是跑鞋額外多兩個孔的作用。 ![]() 鞋帶穿過最后的孔 ![]() 另一側鞋帶穿過這一側的孔 ![]() 收緊,綁住 寫在最后不選貴的,只選對的,適合自己的跑鞋才是最好的。 祝你選對裝備、科學訓練,快樂無傷跑到老! ![]() |
|
來自: 獨角戲jlahw6jw > 《煅練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