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孟子》簡介 ![]() 《孟子》,是儒家的經典著作,戰國中期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著,書中記載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學、倫理等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睹献印繁荒纤沃祆淞袨椤八臅敝唬硗馊緸椤洞髮W》《中庸》《論語》)。《漢書·藝文志》著錄《孟子》十一篇,現存七篇十四卷。總字數三萬五千余字,260章。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 第一節 【譯文】 孟子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 【譯文】 孟子說,“宣王如果非常喜好音樂,那齊國恐怕就治理得很不錯了!”他日見于王曰:“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 【譯文】 后來有一天,孟子拜見宣王時問道:“大王曾經告訴莊暴您喜愛音樂,有這回事嗎?”王變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br> 【譯文】 宣王聽后臉色一變,慚愧地說:“我喜歡的不是先代帝王留下來的清靜典雅的音樂,只不過是喜好當下世俗流行的音樂罷了。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今之樂猶古之樂也。” 【譯文】 孟子說,“大王如果非常喜愛音樂,那齊國恐怕就會治理得很好了!在這件事上,現在流行的音樂與古代的雅樂差不多?!?曰:“可得聞與?” 【譯文】 宣王說:“可以把這些道理說給我聽嗎?”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 【譯文】 孟子說:“獨自一個人聽音樂的樂趣,和與別人一起聽音樂的樂趣,哪一種更快樂些?”曰:“不若與人。” 【譯文】 宣王說:“不如與他人一起聽音樂更快樂?!?曰:“與少樂樂,與眾樂樂,孰樂?” 【譯文】 孟子說:“和少數人一起聽音樂的樂趣,與和多數人一起聽音樂的樂趣,哪個更快樂?”曰:“不若與眾?!?br> 【譯文】 宣王說:“不如與多數人一起聽音樂更快樂?!?“臣請為王言樂:今王鼓樂于此,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籥之音,舉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樂,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 【譯文】 孟子說,“那就讓我來為大王講講娛樂吧!假如大王在演奏音樂,百姓們聽到大王鳴鐘擊鼓、吹蕭奏笛的音聲,都愁眉苦臉地相互訴苦說:'我們大王喜愛音樂,為什么還讓我們這么貧窮困苦呢?父親和兒子不能相見,兄弟和妻兒分離流散?!?/span>【譯文】 假如大王在圍獵,百姓們聽到大王車馬的喧囂,見到旗幟的華麗,都愁眉苦臉地相互訴苦說:'我們大王喜愛圍獵,為什么還讓我們這般貧窮困苦呢?父親和兒子不能相見,兄弟和妻兒分離流散?!@沒有別的原因,只是由于不與百姓一同娛樂的緣故。【譯文】 假如大王在演奏音樂,百姓們聽到大王鳴鐘擊鼓、吹蕭奏笛的音聲,都眉開眼笑地相互告訴說:'我們大王大概沒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奏樂呢?’假如大王在圍獵,百姓們聽到大王車馬的喧囂,見到旗幟的華麗,都眉開眼笑地相互告訴說:'我們大王大概沒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打獵呢?’【譯文】 這沒有別的原因,是由于和民眾一起娛樂的緣故。如果大王能和百姓同樂,就能受到民眾的擁戴,稱王天下了?!?![]() 第二節 【原文】 齊宣王問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諸?” 齊宣王問孟子說:“據說周文王的園林有七十里見方,有這事嗎?” 【譯文】 孟子答道:“文獻上是這么記載的。” 【譯文】 宣王問:“真的有這么大嗎?” 【譯文】 孟子說:“百姓還覺得小了呢?!?/span> 【譯文】 宣王說:“我的園林四十里見方,百姓還覺得它大了,這是為什么呢?” 【譯文】 ![]() 孟子對曰:“有。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是故湯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勾踐事吳。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樂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國。詩云:'畏天之威,于時保之?!?br> 【譯文】 孟子回答說:“有的。只有有仁德的君主才能夠以大國的身分侍奉小國,所以商湯侍奉過葛伯,周文王侍奉過昆夷。只有明智的君主才能夠以小國的身分侍奉大國,所以周太王古公亶父侍奉過獯鬻族、越王勾踐侍奉過吳王夫差。以大國身份侍奉小國的,是以天命為樂的人;以小國身分侍奉大國的,是敬畏天命的人。以天命為樂的人能夠保有天下,敬畏天命的人能保有自己的國家?!对娊洝ぶ茼灐の覍ⅰ氛f:'畏懼上天的威靈,國家因此才能夠安定?!?/span> 【譯文】 宣王說:“先生說得太好了!不過,我有個毛病,就是逞強好勇?!?/span> 【譯文】 孟子說:“那就請大王不要喜愛小勇。有的人動輒按劍瞪眼說:'他怎么敢抵擋我呢?’這只是匹夫之勇,只能與個人較量。大王請不要喜好這樣的匹夫之勇!”《詩經·大雅·皇矣》說:'周文王義憤激昂,發令調兵遣將,把侵略莒國的敵軍阻擋,增強了周人的福祉,沒有辜負天下百姓的期望?!@是周文王的勇。周文王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 書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曰其助上帝寵之。四方有罪無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恥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p> 【譯文】 《尚書》說:'上天降生了百姓,又替他們降生了君王,降生了老師,這些君王和老師的責任就是幫助上天來愛護老百姓。所以,天下四方的有罪者和無罪者,都由我來負責,普天之下有誰敢違背上天的意志起來作亂呢?’所以,只要有一人在天下橫行霸道,周武王便認為是自己的恥辱。這是周武王的勇。周武王也是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如今大王要是也做到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那老百姓唯恐大王不喜好勇了啊。” 第四節 【原文】 齊宣王見孟子于雪宮。王曰:“賢者亦有此樂乎?” 齊宣王在自己的雪宮里接見孟子。宣王說:“賢德的人也會有這種享樂嗎?” 【譯文】 孟子回答說:“有的。人們要是得不到這種享樂,就會埋怨他們的國君。得不到這種享樂就埋怨國君是不對的;可是作為百姓的君王不與民同樂也是不對的。國君以百姓的快樂為快樂,百姓也會以國君的快樂為快樂。國君以老百姓的憂愁為憂愁,老百姓也會以國君的憂愁為憂愁。以天下人的快樂為快樂,以天下人的憂愁為憂愁,這樣還不能夠使天下歸服,還從來沒有過。 昔者齊景公問于晏子曰:'吾欲觀于轉附、朝儛,遵海而南,放于瑯邪。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觀也?’晏子對曰:'善哉問也!天子適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諸侯朝于天子曰述職,述職者述所職也。無非事者。 【譯文】 從前齊景公問晏子說:'我想到轉附、朝舞兩座山去游覽一下,然后沿著海岸向南行,一直到瑯邪。我該怎樣做才能夠和古代圣賢君王的巡游相比呢?’晏子回答說:'問得好呀!天子到諸侯國家去叫做巡狩。巡狩就是巡視各諸侯所守疆土。諸侯去朝見天子叫述職。述職就是報告在他職責內的工作。這些活動沒有不是結合著政事進行的。 春省耕而補不足,秋省斂而助不給。夏諺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為諸侯度?!苯褚膊蝗唬簬熜卸Z食,饑者弗食,勞者弗息。睊睊胥讒,民乃作慝。方命虐民,飲食若流。流連荒亡,為諸侯憂。 【譯文】 春天查看耕種,補貼種糧不足的百姓;秋天里巡視收獲情況,對歉收的農戶給予補助。夏朝的諺語說:“我王不出來游歷,我怎么能得到休息?我王不出來巡視,我怎么能得到救助?一游歷一巡視,足以作為諸侯的法度。”現在就不同了,國君一出游就興師動眾,索取糧食。饑餓的人沒有飯吃,勞苦的人得不到休息。大家側目而視,怨聲載道,違法亂紀的事情也就做出來了。這是放棄先王教導,虐害百姓,大吃大喝如流水。這種流連荒亡,諸侯也為之擔憂。 從流下而忘反謂之流,從流上而忘反謂之連,從獸無厭謂之荒,樂酒無厭謂之亡。先王無流連之樂,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p> 【譯文】 什么叫流連荒亡呢?從上游向下游的游玩樂而忘返叫做流;從下游向上游的游玩樂而忘返叫做連;打獵不知厭倦叫做荒;嗜酒不加節制叫做亡。古代圣賢君王既無流連的享樂,也無荒亡的行為。至于大王您的行為,只有您自己選擇了?!?/span> 景公說,大戒于國,出舍于郊。于是始興發補不足。召大師曰:'為我作君臣相說之樂!’蓋徵招角招是也。其詩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p> 【譯文】 齊景公聽了晏子的話非常高興,先在都城內作了充分的準備,然后駐扎在郊外,打開倉庫賑濟貧困的人。又召集樂官說:'給我創作一些君臣同樂的樂曲!’這就是《徴招》、《角招》。其中的歌詞說:'制止君主的欲望有什么不對呢?’制止君主的物欲,正是愛護君主呀?!?/span> 第五節 【原文】 齊宣王問曰:“人皆謂我毀明堂。毀諸?已乎?” 齊宣王問孟子說:“他人都建議我拆毀明堂,究竟是拆好還是不拆好呢?” 【譯文】 孟子回答說:“明堂是施行王政的殿堂。大王如果想施行王政,就請不要拆毀它吧?!毙跽f:“關于王政說給我聽聽嗎?” 【譯文】 孟子回答說:“以前周文王治理岐山的時候,對耕田的人只抽九分之一的稅,做官的人給予世代承襲俸祿,關卡和市場僅稽查而不征稅,在湖泊里捕魚沒有禁令,對犯罪者處罰不牽連妻兒。年老沒有妻子的人叫做鰥夫;年老沒有丈夫的人叫做寡婦;年老沒有兒女的人叫做獨;年幼失去父親的人叫做孤。這四種人是天下最窮苦無靠的人。文王實行仁政,一定要優先考慮到他們?!对娊洝ば⊙拧ふ隆氛f:'富有的人過得不錯,最可憐的是那些無依無靠的孤人?!毙跽f:“說得好呀!” 【譯文】 孟子說:“大王如果認為說得好,那為什么不這樣施行呢?”宣王說:“我有個毛病,我喜愛錢財。” 【譯文】 孟子說:“從前公劉也喜愛錢財?!对娊洝ご笱拧す珓ⅰ氛f:'收割糧食裝滿倉,備好充足的干糧,裝進大大小小的口袋中。緊密團結爭榮光,張弓帶箭齊武裝。盾戈斧鉚拿手上,開始動身向前方?!?,要做到留下的人倉里有積谷,出征的人囊橐里有干糧,這樣軍隊才可以出發。大王如果喜愛錢財,能想到老百姓也喜愛錢財,這對施行王政有什么影響呢?”宣王說:“我還有個毛病,我喜愛女色?!?/span> 【譯文】 孟子回答說:“從前周太王也喜愛女色,非常寵愛他的妃子?!对娊洝ご笱拧ぞd》說:'周太王古公亶父,一大早驅馳快馬。沿著西邊的河岸,一直走到岐山下。帶著妻子姜氏女,勘察地址建新居?!莻€時候,沒有找不到丈夫的女子,也沒有找不到妻子的光棍。大王如果喜愛女色,也能滿足老百姓這方面的需求,這對施行王政有什么影響呢?” 第六節 【原文】 孟子謂齊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則凍餒其妻子,則如之何?”王曰:“棄之。” 孟子對齊宣王說:“如果大王您的一個臣子將妻子兒女托付給他的朋友照顧,自己出游楚國去了。等他回來的時候,他的妻子兒女卻在挨餓受凍。對待這樣的朋友,應該怎么辦呢?”齊宣王說:“跟他絕交!” 【譯文】 孟子說:“如果您的監獄官不能管理他的下屬,那應該怎么辦呢?”齊宣王說:“撤他的職!” 【譯文】 孟子又說:“如果一個國家不能治理好,那又該怎么辦呢?”齊宣王左右張望,把話題扯到其他事情上去了。 第七節 【原文】 孟子見齊宣王曰:“所謂故國者,非謂有喬木之謂也,有世臣之謂也。王無親臣矣,昔者所進,今日不知其亡也?!?br>【譯文】 孟子拜見齊宣王,說:“我們平時說的歷史悠久的國家,不是說這個國家有年代久遠的樹木,而是指有世代建立功勛的大臣。可大王您眼下沒有親近的臣子了,過去使用提拔的人,如今已被罷免而不知去向?!?/span> 【譯文】 齊宣王問:“我怎么才能辨別出那些沒有才能的人而不用他呢?” 【譯文】 孟子回答說:“國君選用賢才,在不得已的時候,甚至會把原本地位低的提拔到地位高的人之上,把原本關系疏遠的提拔到關系親近的人之上,這種事能不慎重嗎?因此,左右親信都說某人賢能,不可輕信;眾位大夫都說某人好,還是不可輕信;全國的人都說某人賢能,然后去考察他,發現他是真正的賢才,再任用他。 左右皆曰不可,勿聽;諸大夫皆曰不可,勿聽;國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見不可焉,然后去之。 【譯文】 左右親信都說某人不行,不可輕信;眾位大夫都說某人不行,還是不可輕信;全國的人都說某人不行,然后去考查他,發現他真不行,再罷免他。 左右皆曰可殺,勿聽;諸大夫皆曰可殺,勿聽;國人皆曰可殺,然后察之;見可殺焉,然后殺之。故曰,國人殺之也。如此,然后可以為民父母。” 【譯文】 左右親信都說某人該殺,不可輕信;眾位大夫都說某人該殺,還是不可輕信;全國的人都說該殺,然后去考察他,證明他的確該殺,然后才處死他。 所以說,這是全國的人判他死刑,做到這些才稱得起是百姓的父母?!?/span> 第八節 【原文】 曰:“臣弒其君,可乎?” 【譯文】 宣王問:“臣子殺掉他的君主,可以嗎?”![]() 夫人幼而學之,壯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學而從我’,則何如?今有璞玉于此,雖萬鎰,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國家,則曰'姑舍女所學而從我’,則何以異于教玉人雕琢玉哉?” 【譯文】 一個人從小學到了一種本領,長大了想運用它,大王卻說:'暫且放棄你所學的東西,按照我說的話去做’,那會怎么樣呢?設想現在有塊璞玉在這里,雖然價值萬金,也必定要叫玉人來雕琢加工。至于治理國家,你卻對學治天下術的說:'暫且放棄你所學的東西,按照我說的話去做’,那么,這和非要玉匠(按您的方法)去雕琢玉石不可,有什么不同呢?” 第十節 齊人伐燕,勝之。宣王問曰:“或謂寡人勿取,或謂寡人取之。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五旬而舉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譯文】 齊國人攻打燕國,大獲全勝。齊宣王問道:“有人勸我不要占領燕國,有人又勸我占領它。我覺得,以一個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去攻打一個同樣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只用了五十天就打下來了,光憑人力是做不到的呀。如果我們不占領它,一定會遭到老天的懲罰。占領它,怎么樣?” 【譯文】 孟子回答說:“如果占領它而使燕國的老百姓高興,那就占領它。古人就有這樣做的,周武王便是。如果占領它而使燕國的老百姓不高興,那就不要占領它。古人也有這樣做的,周文王便是。以一個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去攻打同樣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燕國的老百姓用飯筐裝著飯,用酒壺盛著酒漿來歡迎大王您的軍隊,難道還會有別的用意嗎?不過是不想再過水深火熱的日子罷了。如果您讓他們的生活過得更加痛苦,那他們也就會轉而去求其他的出路了。” 第十一節 齊人伐燕,取之。諸侯將謀救燕。宣王曰:“諸侯多謀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譯文】 齊國人攻打燕國,占領了它。其他的諸侯國在謀劃著要救助燕國。齊宣王說:“有很多諸侯都在謀劃著要來攻打我,該怎么辦呢?” 【譯文】 孟子回答說:“我聽說過,有憑借著方圓七十里的國土就統一天下的,商湯就是。卻沒有聽過擁有千里疆土的國家害怕別國的?!渡袝氛f:'商湯征伐,是從葛國開始?!煜氯硕夹欧?。所以,當他向東方進軍時,西邊國家的老百姓便抱怨;當他向南方進軍時,北邊國家的老百姓便抱怨。都說:'為什么把我們放到后面呢?’老百姓盼望他,就像久旱時盼望出現預示天將下雨的云霓一樣。這是因為在征伐途中湯的軍隊一點也不驚擾百姓。做生意的照常做生意,種地的照常種地。只是誅殺那些暴虐的國君來撫慰百姓。就像天上下了及時雨一樣,老百姓非常高興。《尚書》說:'等待我們的王,王一來,我們也就得救了!’ 【譯文】 如今,燕國的國君虐待老百姓,大王前去討伐,燕國的老百姓以為您是要把他們從水深火熱中拯救出來,所以用飯筐裝著飯,用酒壺盛著酒漿來歡迎您的軍隊??赡鷧s殺死他們的父兄,抓走他們的子弟,毀壞他們的宗廟,搶走他們寶器,這怎么能夠使他們容忍呢?天下的諸侯本來就畏懼齊國的強大,現在齊國的土地又擴大了一倍,還不施行仁政,這就必然會激起天下各國興兵。大王您趕快發出命令,釋放燕國老老小小的俘虜,停止運走燕國的寶器,再和燕國的各界人士商議,為他們選立一位國君,然后撤出軍隊,那還來得及阻止各國的興兵。” 第十二節 鄒與魯哄。穆公問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誅之,則不可勝誅;不誅,則疾視其長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則可也?” 【譯文】 鄒國與魯國交戰。鄒穆公對孟子說:“這次交戰中,我的官吏死了三十三個,百姓卻沒有一個為他們而犧牲的。如果殺了他們,人太多殺不了;不殺他們吧,他們眼睜睜地看著長官被殺而不去營救又實在可恨。到底怎么辦才好呢?” 【譯文】 孟子回答說:“災荒的年月里,您的百姓,年老體弱的棄尸于山溝,年輕力壯的四處逃荒,差不多有上千人吧;而您的糧倉里堆滿糧食,貨庫里裝滿財寶,官吏們卻從來不向您報告百姓的情況,這是他們不關心老百姓并且還殘害老百姓的表現。曾子說:'要警惕啊,要警惕??!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會怎樣對待你?!F在就是百姓報復他們的時候了。您就不要責怪他們了吧!只要您施行仁政,百姓自然就會親近他們的長官,肯為他們的長官而犧牲了?!?/span> 第十三節 滕文公問曰:“滕,小國也,間于齊楚。事齊乎?事楚乎?”孟子對曰:“是謀非吾所能及也。無已,則有一焉:鑿斯池也,筑斯城也,與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則是可為也?!?br> 【譯文】 滕文公問孟子:“滕國是一個小國,處在齊國和楚國兩個大國之間。是歸服齊國好呢,還是歸服楚國好呢?”孟子回答說:“這種策略,不是我的力量所能解決的。如果您一定要我談談看法,那倒是只有另一個辦法:把護城河挖深,把城墻筑堅固,與老百姓一起堅守它,寧可獻出生命也不離去。做到了這樣,那就可以有所作為了?!?/span> 第十四節 滕文公問曰:“齊人將筑薛,吾甚恐。如之何則可?” 【譯文】 滕文公問道:“齊國要修筑薛城,我感到很害怕,怎么辦才好呢?” 【譯文】 孟子回答道:“從前,太王居住在邠地,狄人來侵犯,他便離開遷到岐山下居住。這不是因為他愿意在那里居住,而是迫不得已。君主如果能施行善政,后代子孫中必定會有稱王于天下的。君子創立基業,傳給后世,是為了可以世世代代繼承下去。至于能否成功,那就由天決定了。您怎樣對付齊國呢?只有努力推行善政罷了。” 第十五節 滕文公問曰:“滕,小國也。竭力以事大國,則不得免焉。如之何則可?” 【譯文】 滕文公問孟子:“滕國是個小國,就算竭力去侍奉大國,也不能免除威脅,怎么辦才好呢?” 【譯文】 孟子回答道:“從前,周太王居住在邠地,狄人來侵犯。周太王拿皮裘絲綢送給狄人,不能免遭侵犯;拿好狗良馬送給狄人,不能免遭侵犯;拿珠寶玉器送給狄人,還是不能免去他們的侵擾。于是太王召集邠地的父老,對他們說:'狄人想要的是我們的土地。我聽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有德之人不拿用來養活人的東西害人。你們何必擔心沒有君主?我要離開這里了。’于是離開邠地,越過梁山,在岐山下建城邑定居下來。邠地的人說:'這是個仁德之人,我們不能失去他啊?!冯S他遷居的人,多得像趕集市一般。也有人說:'土地是必須世世代代守護的基業,不是能自作主張的處理的,哪怕犧牲性命也不能舍棄它?!梢栽谶@兩個辦法中選一個?!?/span> 第十六節 魯平公將出。嬖人臧倉者請曰:“他日君出,則必命有司所之。今乘輿已駕矣,有司未知所之。敢請?!惫唬骸皩⒁娒献?。” 【譯文】 魯平公將要外出,他寵愛的近臣臧倉請示說:“平日您外出,一定要告知管事的臣下你所去的地方?,F在車馬都已備好了,可管事的臣下還不知道您要去哪里,我冒昧來請示一下?!濒斊焦f:“要去見孟子?!?/span> 【譯文】 臧倉說:“這是為什么呢?您為什么要降低身份去見一個讀書人呢?是認為孟子賢德嗎?賢德之人的行為應該符合禮義,而孟子后來為母親操辦的喪事超過先前為父親操辦的喪事。君王還是不要見他的好?!濒斊焦f:“好吧?!?/span> 曰:“或告寡人曰,'孟子之后喪逾前喪’,是以不往見也?!?br> 【譯文】 樂正子入宮見魯平公,說:“君王為什么不去見孟軻了?” 魯平公說:“有人告訴我說:'孟子后來為母親操辦的喪事超過先前為父親操辦的喪事?!晕也蝗ヒ娝??!?/span> 曰:“否。謂棺槨衣衾之美也?!?br> 【譯文】 樂正子說:“君王所所說的超過指的是什么?是說前面辦父親的喪事用士禮、后面辦母親的喪事用大夫禮?還是說前面設三鼎的供品祭父,后面設五鼎的供品祭母?” 魯平公說:“不是,我所說的是棺槨和壽衣的精美不同?!?/span> 樂正子見孟子,曰:“克告于君,君為來見也。嬖人有臧倉者沮君,君是以不果來也?!?br> 【譯文】 樂正子說:“這不叫超過,這是前后家境貧富不同而已。” 后來樂正子見到孟子時說:“我告訴了君王,君王本來要來見你的,但有一個他寵愛的近臣臧倉阻止了他,魯君因此沒有來?!?/span> 【譯文】 孟子說:“一個行動,或許有人促進它;停止了,或許有人制止它。行動和停止,不是光憑人力所能決定的。我不能與魯君相見,這是天意!臧倉那個人又怎能使我不與魯君相遇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