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全真道尊奉東華帝君王玄甫為教主。本文通過考察道教神仙 譜系的演變,指出東華帝君這一神格的淵源是早期道教上清派所尊奉的傳經(jīng)大神東海青童君。至遲到唐代,東海青童君又被稱為東華帝君。在南宋道經(jīng)中,東海青童君又與東王公(木公)合而為一。按上清經(jīng)的說法,青童君掌學仙簿錄。而修仙之經(jīng)典和方法也是由青童君傳到世上的。這似可作為全真道尊其為教主的一個原因。北宋末年盛行的道教神筲派,所尊奉的主神之一青華帝君,有時也稱東華帝君。這似可視為全真道尊奉東華帝君為教主的時代背景。本文還指出,全真道南北宗關(guān)于東華帝君在人間顯跡的姓名有不同說法,除北宗說是王玄甫外,南宗有李亞、李茜、李真多等多種說法。 關(guān)鍵詞 全真道 東華帝君 東海青童君 東王公 青華帝君 作者:尹志華,1972年生。哲學博土,現(xiàn)為《中國道教》雜志副主編。 元彭致中編《鳴鶴余音》卷三收有題名王重陽的《滿庭芳》詞,上闋云:汝奉全真,繼分五祖,略將宗派稱揚。老君金口,親付與西王圣母,賜東華教主。東華降鐘離承當,傳玄理,富春劉相,呂祖悟黃梁。① 若此詞真為王重陽所撰,則以東華帝君為全真教主,為王重陽親定。但王重陽的詩詞集未載此詞,且該詞中明確提出的全真“五祖”的說法,也不見于王重陽的其他著作,因此難以認定該詞為王重陽所撰。但《重陽真人授丹陽二十四訣》,載王重陽回答馬丹陽“何者為三命”的問題時,說:“道常有也,在三者,東華帝君是心也,化十方諸靈大帝是腎也。”①這說明王重陽不僅知道東華帝君的名號,而且還把東華帝君與內(nèi)丹修煉聯(lián)系在一起。 ① 《迷*.》第24冊,丈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68頁。 學者們已經(jīng)指出,明確將東華帝君作為全真道的始祖,始于宋德方(1183—1247,曾先后師事劉處玄、王處一和丘處機)所撰《全真列祖賦》。宋德方說: 龍漢以前,赤明之上,全真之教固已行矣。但圣者不言而天下未之知耳。逮我東華帝君王公者,分明直指日:此全真之道也,然后天下驚駭傾向而知所歸依矣。帝君乃結(jié)庵于青海之濱,受訣于白云之叟,種黃芽于岱阜,城絳雪于昆賽,陰功善被于生民,密行遠沾于后裔,然后授其道于正陽子鐘離公者。②這里明確說東華帝君姓王,其師為白云叟。 宋德方之弟子秦志安所撰《金蓮正宗記》(成書于1241年),序言中說:“是教也,源于東華,流于重陽,派于長春。”③卷一所載全真道祖師傳記,首列東華帝君,謂: 帝君姓王氏,字玄甫,道號東華子。生有奇表,幼慕真風,白云上真見而愛之,日:“天上謫仙也。”乃引之入山,授之以青符玉篆、金科靈文、大丹秘訣、周天火候、青龍劍法。先生得之,拳拳服膺,三年精心,盡得其妙。遂退結(jié)草庵以自居,篆其額日東華觀。稻光峰跡百有余年,而人未之知也。后徙居代州五臺之陽山中,今有紫府洞天,山下有道人縣。在人間數(shù)百歲,殊無衰老之容。開闡玄宗,發(fā)揮妙蘊,陰功濟物,玄德動天,故天真賜號日東華帝君,又日紫府少陽君。授度門人正陽真人鐘離云房,嗣弘法教。所有圣跡,不能具述,全真之道,由此濫觴,故立之以為全真第一祖也。④這是目前所見較早記載東華帝君王玄甫生平事跡的文獻。 元代道土趙道一所撰《歷世真仙體道通鑒》(成書于1294年)卷二十也有王玄甫傳,謂: 上仙姓王,名玄甫,漢代東海人也。師白云上真得道。一號華陽真人。六月十五日降 世,十月十六日上升,不記是何朝代。后傳與鐘離全,即正陽子鐘離權(quán)也。⑤ 趙道一的記載,明確王玄甫為漢代人,并載其別號華陽真人。 秦志安、趙道一所著書,都未記載王玄甫出生、升仙的年份,連籍貫也付闕如。王玄甫被奉為全真道祖師,事跡卻如此模糊,難免讓人生疑。秦志安已經(jīng)認識到這個問題,在王玄甫傳后有 《贊》,試圖解答他人之疑: 帝君之仙名如此其赫煥,道價如此其高大,何故不見紀于漢史,鄉(xiāng)里世族、年代行藏如此其熟暗也?仆應之日:仙道多隱,非垂世立教之急務,故史官滅裂逸漏而不書,兼儒家之所惡言者也。年歲深遠,碑刻泯滅,由是不得而詳焉。且兩漢四百年間,幽人隱土不可勝計,豈數(shù)千帙故紙能盡錄之乎?⑥ ① 《道藏》第25冊,第807—808頁。 ② 陳垣編:《道家金石略》第593頁,中華書局1988年版。 ③《道藏》第13冊,第344頁. ④《道藏》第13冊,第344頁。 ⑤《道藏》第5冊,第215頁。 ⑥《道藏》第3冊,第344頁。 筆者按,東華帝君和王玄甫之名,在全真道創(chuàng)立之前,早已見于道教典籍。東華帝君乃是神仙之名,不知起于何時。但至遲在唐代已出現(xiàn)在道教神仙譜系中。 唐末杜光庭撰《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jīng)注》中,經(jīng)文載:“仙人葛玄日:吾得真道,曾誦此經(jīng) 萬遍。此經(jīng)是天人所習,不傳下士。吾昔受之于東華帝君。東華帝君受之于金闕帝君,金闕帝君受之于西王母。皆口口相傳,不記文字。吾今于世書而錄之。“杜光庭注日:“東華者,按 上清經(jīng)云,東方有飄云世界,碧霞之國,翠羽城中蒼龍宮,其中宮闕并是龍鳳寶珠合就,上有五色蒼云覆蓋其上,故號蒼龍宮也。乃是東華小童所居之處。”① 杜光庭認為東華帝君即東華小童。 按,東華小童,即東海小童,在道教上清經(jīng)中,常稱為上相青童君、東海青童君,又稱東華青童、東華大神方諸青童君,是道教上清派所尊奉的傳經(jīng)大神。西王母一金闕帝君一上相青童君的傳經(jīng)過程,在上清經(jīng)中屢有記載。 葛洪《抱樸子內(nèi)篇·登涉》已載有“東海小童傳②陶弘景所編《真誥》卷十《協(xié)昌期第二》載有東海小童口訣,并注解說:“此上相青童君之別名也”。③卷一《運象篇第一》所載諸真 人,第二位即為“東宮九微真人金闕上相青童大君”。④陶弘景撰《真靈位業(yè)圖》之第二左位為 “東海王青華小童君⑤《上清大洞真經(jīng)》中有“東華方諸宮高晨師玉保王青童君”之名。⑥《漢武帝內(nèi)傳》有“青真小童”,又稱“青童小君”,乃“太上中黃道君之師,元始天王入室弟子也。 姓延陵,名陽,字庇華。形有嬰孩之貌,故仙官以青真小童之號”。⑦此“青真小童”,似即東海小童。 據(jù)道經(jīng)記載,上清派經(jīng)書、道法、符圖大多是由上相青童君傳到人間。如:《上清三元玉檢三元布經(jīng)》說,該經(jīng)乃“太上大道君受之于玄古先生,以傳玄都仙王,西王母受之于九天王,以傳扶桑大帝君,大帝君以傳后圣金闕帝君,金闕帝君以傳上相青童君。今藏一通于東華宮,依科七千年當傳以成真之人。”⑧《皇天上清金闕帝君靈書紫文上經(jīng)》題“五老上真仙都君,受圣君命,授青童君,青童君以傳王遠游,使下教骨相。玄名有仙籍之人,應得此文者。”⑨《洞真上清神州七轉(zhuǎn)七變舞天經(jīng)》說:“七轉(zhuǎn)七變之道,上皇紫晨君受之于九天父母,修行道成,以傳玄感清天上皇君,皇君以傳三天玉童,三天玉童以傳紫極真元君,紫極真元君傳天帝君,天帝君傳南極上元君,南極上元君傳太微天帝君,太微天帝君傳后圣金闕君,后圣金闕君傳上相青童君,承真相系,皆經(jīng)萬劫一傳。''⑩《洞真上清開天三圖七星移度經(jīng)》說:“豁落七元內(nèi)符,(太)帝君以傳天帝君,天帝君以傳南極上元君,南極上元君以傳太微天帝君,太微天帝君以傳金闕君,金闕君以付上相青童君,使授應仙之人?甚至還有的經(jīng)書直接題為“上相青童君撰”,如《上清金真玉 ① 《迷藏》第17冊,第190頁。 ② 王明《抱樸子內(nèi)篇校釋》(增訂本),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307頁。 ③ 《道藏》第20冊,第553頁。 ④ 《道藏》第20冊,第491頁。 ⑤ 《道藏》第3冊,第273頁。 ⑥《道藏》第1冊.第547頁. ⑦《道藏》第5冊,第54頁。 ⑧ 《道藏》第6冊,第211頁。 ⑨ 《道藏》第11冊,第380頁. ⑩ 《道藏》第33冊,第544—545頁. ?《道藏》第33冊,第452頁。 光八景飛經(jīng)》、①《洞真上清青要紫書金根眾經(jīng)》②等。 按上清經(jīng)的說法,青童君掌學仙簿錄。東華方諸青宮,“北殿上有玉格,格上有學仙簿,錄玄名年月,金簡玉札有十萬篇,領(lǐng)仙郎典之”。③“至冬至之日日中,天真眾仙皆詣方諸東華大宮,詣東海青童君,刻定眾仙籍。”④所有得道成仙之人,都要先在東華方諸青宮拜謁青童君。 《洞真上清青要紫書金根眾經(jīng)》說:“凡學道,道成應真人,皆先詣東華方諸青宮,投簡謁青童君也。”青童君校定金名后,便可受仙號,再清齋三月,書玉札一枚,詣金闕謁金闕帝君,更受真仙之號。⑤ 成仙之人由東華青童君掌管,在道教中流傳甚廣。五代沈汾《續(xù)仙傳》卷下聶師道傳,載仙人謝通修對聶師道說:“我適為東華君命主玉笥山林地仙,兼掌清虛觀境土社令。”⑥道教根據(jù)成仙的等級,將仙人分為天仙、地仙等。由《續(xù)仙傳》的故事可以類推,不同等級的仙人,由東華青童君委派不同的仙官管理。 在道教神系中,有東華、南極、西靈、北真四方天帝之說。而東華天帝即青童君。《云笈七 簽》卷二十一《三界寶箓》引上清派經(jīng)書《靈書正經(jīng)》說:“天尊言此四章并是四天帝王《度命妙品》,'四方正土,遍得法音。'其《東方品章經(jīng)》云:九氣青天東華宮中,'青童大君封以青玉寶函之中,印以元始九氣之章。'其南方品章經(jīng)云:南方三氣丹天,'朱陵上宮南極上元君封以赤玉寶函之中,印以太丹三氣之章。'其西方品章經(jīng)云:西方七氣素天,'西華宮中西王母封以白玉寶函之中,印以太素七氣之章。'其北方品章經(jīng)云:北方五氣玄天,'元始北上宮中玉晨大君封以玄玉寶函之中,印以太玄五氣之章。'即明東方而稱東華,南方而稱南極,西方而稱西靈,北方而稱北真。”⑦ 在道教齋醮科儀中,所啟請的神靈,經(jīng)常有東華、南極、西靈、北真四方天帝。《無上黃箓大齋立成儀》卷十五載有《唐武宗皇帝九天生神保命齋詞》,齋詞中上啟的神靈就有東華、南極、 西靈、北真四天君。⑧唐末五代杜光庭編集《太上黃箓齋儀》卷一所載上啟的神靈,也有東華、 南極、西靈、北真四位天帝。⑨ 至遲到唐代,道教宮觀中已塑有東華、南極、西靈、北真四天帝君像。杜光庭《道教靈驗 記》卷九之《乾元觀四天神王驗》條,記成都乾元觀三門之下,“舊有東華、南極、西靈、北真四天神王,依華清宮朝元閣樣,塑于外門之下,并金甲天衣。”⑩有學者據(jù)“金甲天衣”的裝束指出,此文中的“四天神王”,不是東華、南極、西靈、北真四位天帝,而是羽衛(wèi)四位天帝的護法神。但既有護法神,則必然有供奉四天主神的殿堂。? 北宋末年《宣和畫譜》(《四庫全書》本)卷二載有唐代道土陳若愚畫東華帝君像的事情: 道土陳若愚,左蜀人,師張素卿,得丹青之妙。于成都精思觀作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君像,聲譽益著。畫東華帝君像尤工。蓋東華帝君應位乎震,自乾再索而得震。震,帝出以應 物之地。若愚非道家者流,何以知此。宜前此未有寫之者也。今御府所藏一。 ①《道藏》第34冊,第54頁。 ② 《道藏》第33冊,第423頁。 ③ 《洞真太上八*真經(jīng)三五行化妙訣》,《道藏》第33冊,第476頁。 ④ 《上清洞真解過快》.《道藏》第6冊,第633頁。 ⑤ 《道藏》第33冊,第433—435頁. ⑥《道藏》第5冊,第94頁. ⑦ 李永點校本《云發(fā)七簽》,中華書局2003年版,第2冊,第487—488頁. ⑧《迷藏》第9冊,第470頁. ⑨ 《道藏》第9冊,第183頁. ⑩ 《道藏》第10冊,第832頁. ? 吳羽《傳北未武宗元〈朝元仙仗圖〉主神組合考釋》,載《故宮博物院隴刊》2008年第1期。 張素卿為唐末著名道土畫家。①陳若愚作為他的弟子,可能生活于唐末五代。陳若愚畫東華帝君像,可證其時道教中人已將東華帝君納入神仙譜系。至宋代,東華帝君信仰可能已十分流行。這也就能很好地解釋為什么金代王處一在七歲時就有“遇東華帝君于空中警喚,不令昏昧” 的神異事件。② 由于東華青童君(東華帝君)掌學仙簿錄,因而修道求仙之人特別尊崇之,是很自然的事 情。而修仙之經(jīng)典和方法也是由東華青童君(東華帝君)傳到世上的,故以之為仙道之祖,也說得過去。這大概可以作為全真道奉東華帝君為始祖的一個注腳。 在道教神系中,東海青童君后來又與東王公合而為一。 東王公,亦稱木公,其名大約在漢代即已出現(xiàn)。據(jù)學者考察,可能是先有西王母的傳說,后人根據(jù)陰陽對稱的原則,認為有西王母,就應該有東王公。托名漢代東方朔的《神異經(jīng)》,《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認為系六朝文土所撰。該書說:昆侖山上有大鳥,“張左翼覆東王公,右翼覆西王母”。陶弘景編纂的《真誥》卷五載:“昔漢初有四五小兒,路上畫地戲。一兒歌日:'著青裙, 入天門,揖金母,拜木公。'到復是隱言也,時人莫知之。唯張子房知之,乃往拜之。此乃東王公之玉童也。所謂金母者,西王母也;木公者,東王公也。仙人拜王公,揖王母。”③ 道經(jīng)《元始上真眾仙記》又把東王公與扶桑大帝聯(lián)系起來,稱元始天王與太元圣母通氣結(jié) 精,生出“扶桑大帝東王公,號日元陽父”;又說:“扶桑大帝,元始陽之氣,治東方,故世間帝王之子應東宮也」“扶桑大帝住在碧海之中,宅地四面,并方三萬里,上有太真宮。……眾仙無量數(shù),玄洲、方丈諸群仙未升天者在此”。④ 托名東方朔撰的《十洲記》(大約出于六朝)說:“扶桑在東海之東岸,……在碧海之中,地方百里,上有大帝宮,太真東王父所治處。地多林木,葉皆如桑。''⑤從此“扶桑”就與東王公相聯(lián)系,成為東王公的居處,正像“昆侖”與西王母相聯(lián)系,成為西王母的居處一樣,故東王公亦稱“扶桑大帝”。⑥ 杜光庭撰《墉城集仙錄》之《金母元君傳》,說:“在昔道氣凝寂,湛體無為,將欲啟迪玄功,生化萬物,先以東華至真之氣,化而生木公焉。木公生于碧海之上,蒼靈之墟,以主陽和之氣,理于東方,亦號日王公焉。”⑦這里提到的“東華至真之氣”,是否已暗示東王公與東華青童君之間存在某種關(guān)聯(lián)? 在南宋金允中撰《上清靈寶大法》中,木公已與東華青童君合而為一。卷五《朝元入靖品》 所列圣位有“東華木公青童道君”,卷三十九《散壇設醮品上》所列三百六十位真靈名單中,也 ① 《宣布畫譜》卷二載:“張素卿,衢州人也,少孤貧,作道土,好國道像。僖宗時遣使封上人心為希?夷公,素卿上表言:丈 人山在五岳之上,五岳有王,則此不當稱公.詔可其請,因賜紫.其后作十二真君像,各為其實卜貨丹書符導引之意,人 稱其妙J ② 正處一《云光集》卷四《沁園春·序》,《遣藏》第25冊,第680頁。 ③ 《道藏》第20冊,第518頁。 ④ 《道藏》第3冊,第269—270頁。 ⑤ 《逢藏》第11冊,第53—54頁. ⑥ 參見坤希泰主編《中國道教》第三卷"東王公"條,知識出版社1994年版. ⑦《道藏》第18冊,第168頁。 有“東華上相木公青童道君”。①南宋道土寧全真授、王契真撰《上清靈寶大法》卷二十八,也載有“東華上相木公青童道君”的神名。②故《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六木公傳,說:“一云木公即青童君,治方諸山,在東海中。''③ 在道教神系的演變過程中,由于東海青童君即東王公(木公),而東華帝君即東海青童君, 故東華帝君、東海青童君、東王公三個名號最后合而為一,指向同一位尊神。成書于元代而經(jīng)明人增纂的《三教搜神大全》卷一《東華帝君傳》,即明確提出,東華帝君“或號東王公,或號青童君,或號方諸君,或號青提君名號雖殊,即一東華也。”④ 北宋興起的道教神霄派,其所崇奉的主神之一青華帝君,與全真道奉為教主的東華帝君可能也有些聯(lián)系。《宋史·林靈素傳》載林靈素對宋徽宗說: 天有九霄,而神霄為最高,其治日府。神霄玉清王者,上帝之長子,主南方,號長生大帝君,陛下是也。既下降于世,其弟號青華帝君者,主東方,攝領(lǐng)之。 在古代以五色配五方中,東方為青色,故東華、青華可通用。如南宋趙與時所撰《賓退錄》 (《四庫全書》本)卷一林靈素傳中,先言“徽宗夢赴東華帝君召,游神霄宮,覺而異之”,其后文又說,徽宗“詔天下天寧觀改為神霄玉清萬壽宮。無觀者以寺充。仍設長生大帝君、青華大帝君像”。神霄派道經(jīng)《高上神霄玉清真王紫書大法》卷一所載《元始八子封職》,說元始天王長子為南極長生大帝君,任高上神霄玉清王,職太陽九氣玉賢君玉清保仙王;次子封保生大君,任東華帝君,職青華帝君玉請?zhí)屯酢"葸@里明確把青華帝君、東華帝君視為同一位尊神的不同名 號。 東華帝君雖是天上尊神,但按道教的說法,很多天神也有其在人間降生修道的事跡。全真道認為,古代的王玄甫就是天上的東華帝君在人間的顯跡。考陶弘景所編《真誥》卷十四《稽神樞第四》已記載有一個名為王玄甫的人: 霍山中有學道者鄧伯元、王玄甫,受服青精石飯、吞日丹景之法,用思洞房已來,積三十四年,乃內(nèi)見五藏,冥中夜書。以今年正月五日,太常遣羽車見迎,伯元、玄甫以其日遂乘云駕龍,白日登天,今在北玄圃臺受書,位為中岳真人。(原注:伯元吳人,玄甫沛人。)⑥ 此王玄甫,與受封為東華帝君的王玄甫,是一是二?《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即記載有兩個王玄甫,卷二十的“王玄甫”為全真教祖師,卷三十四的“王玄甫”為《真誥》所記在霍山學道者。二者似乎沒有關(guān)系,但也不能排除全真道借古仙之名以為本教祖師的可能性。 在全真道產(chǎn)生之前,曾經(jīng)有過唐代高道司馬承禎(謚號貞一先生)是東華青童君的說法。 《云笈七簽》卷五所載李渤《真系》,在“王屋山貞一司馬先生”條下,說:女冠焦靜真,“因精思間,有人導至方丈山,遇二仙女,謂日:'子欲為真官,可謁東華青童道君,受三皇法'請名 ① 《道藏》第31冊,第372、609頁。 ②《道藏》第30冊,第912頁。 ③《道藏》第5冊,第139頁。 ④ 《道藏》第36冊,第255頁。《道藏》所收《搜神記》,即為《三教搜神大全》之節(jié)錄。 ⑤《道藏》第28冊,第563頁。 ⑥《道藏》第20冊,第574頁。 氏,則貞一也。”①五代沈汾《續(xù)仙傳》之司馬承禎條,則載司馬承禎于羽化前,對弟子說“今為東海一青童君東華君所召,必須往。”②這條記載雖沒有說司馬承禎就是東華青童君的化身, 但顯然也在二者之間建立了某種聯(lián)系。 全真道的始祖,即是鐘離權(quán)之師。關(guān)于鐘離權(quán)師從何人,白玉蟾一系的金丹派南宗有不同的說法。白玉蟾《題張紫陽薛紫賢真人像》說:“昔李亞以金汞刀圭火符之訣傳之鐘離權(quán),權(quán)以是傳呂巖叟,巖叟傳劉海蟾,劉傳之張伯端。”③白玉蟾三傳弟子鄧鎬在《道德真經(jīng)三解》中,載其師蕭廷芝所列“大道正統(tǒng)”,說從浮黎元始天尊遞傳至華陽真人李亞,再遞傳正陽真人鐘離權(quán)、 純陽真人呂巖、海蟾真人劉玄英,劉玄英分別傳重陽真人王嘉、紫陽真人張伯端。④讓人疑惑的是:蕭廷芝既然已承認南北二宗同出一源,為何不接受北宗流傳已久的王玄甫傳鐘離權(quán)之說呢? 是依然存在門戶之見,還是認為北宗的說法沒有根據(jù)? 《道法會元》卷八十三《先天雷晶隱書》所列“師派”,有祖師青華帝君李亞、宗師高明洞明真人白玉蟾等。⑤ 《法海遺珠》卷十四《追鶴秘法》所列“師派”,依次是都仙教主華陽慈濟道君長生度世仙王青華帝君真玄靈應天尊李靜、祖師靈真教主九天金闕選仙都使正陽上靈妙感開悟傳道真君保生司命護國仙王高上元皇應化天尊鐘離權(quán)(云房)、祖師九天上真高元紫虛清真元君魏華存、祖師正真教主純陽靈寶妙通演正警化真君呂巖(洞賓)、祖師明真教主海蟾明悟弘道真君劉玄英、祖師天臺紫陽悟真妙有圓通真君張用成,后面分別是石泰、薛道光、陳楠、白玉蟾。⑥ 此文后又有跋語說:“此法乃祖師鐵拐都仙教主東華帝君,在青城山巔,會集群仙,就南岳關(guān)鶴乘空而至,事畢復還之。其教后傳鐘離正陽及南岳紫虛魏元君,次傳之呂公純陽君,次授劉仙海蟾翁,翁授之天臺紫陽張真君,歷代自此相承,至第九代嗣教仙師瓊理仙翁(即白玉蟾), 以是流傳于世,綿綿不絕。”⑦ 從白玉蟾一系的金丹派南宗傳人所述來看,其師派亦上溯至東華帝君,或稱作青華帝君,而其姓名,或作李亞、或作李靜。《追鶴秘法》認為李靜就是八仙之一的鐵拐李。從該文所述鐘離權(quán)、呂洞賓、劉玄英諸人的名號中有元世宗于至元六年(1269)加封的內(nèi)容,可知該文作于至元六年以后。而李簡易于南宋景定五年(1264)所撰《玉溪子丹經(jīng)指要》,首列《混元仙派之圖》, 則將李鐵拐列為呂洞賓的弟子。⑧因而,以鐵拐李為東華帝君的說法,可能興起較晚。但到了明清時期,此一說法卻頗流行。明彭大翼《山堂肆考》(《四庫全書》本)卷一百五十說:“按拐仙姓李,名孔目,有足疾,西王母點化升仙,封東華教主,授以鐵拐一根。前往京師,度漢大將軍鐘離權(quán),有功,加封紫府少陽帝君。”全真道龍門派第十一代傳人閔一得于清嘉慶年間所著《金蓋心燈》,卷首載呂守璞所撰《道譜源流圖》,也認為李亞是東華帝君,而將王玄甫稱為西華帝君,似乎是要調(diào)和全真道南北宗的爭論。原圖在“東華帝君”旁注日:“姓李,名亞,字元陽, 號小童君,春秋時人,元朝敕封全真大教主東華紫府輔元立極少陽帝君,《法箓》稱鐵師元陽上帝,世稱鐵拐李祖師。”又列“西華帝君”,注日:“姓王名駘,字玄甫,春秋時人,元朝敕封帝君。''①王駘乃《莊子·德充符》中的人物,《道譜源流圖》將其與王玄甫聯(lián)系起來,不知有何依據(jù)。 ① 李永民點校本《云簽七簽》第1冊,第83頁。 ② 《道藏》第5冊,第92頁。 ③ 《藏外道書》第5冊,已茍書社1992年版,第105頁. ④ 《道藏》第12冊,第186頁. ⑤?itM?第29冊,第330頁. ⑥ 《道藏》第26冊,第805頁. ⑦《道藏》第26冊,第805頁. ⑧《道藏》第4冊,第404頁. 閔一得的調(diào)和做法并未得到全真道信徒的廣泛認可,直至今日,絕大多數(shù)全真道信徒,仍然認為王玄甫是東華帝君。 又,《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四十五之施肩吾傳,載:“瓊山白玉蟾跋《施華陽文集》云:李真多以太乙刀圭火符之訣,傳之鐘離權(quán),鐘離權(quán)傳之呂洞賓。”② 關(guān)于李真多,南宋初曾情編《類說》(《四庫全書》本)卷三引《神仙傳》說:“李真多,蜀人,得仙后常游人間,約其年八百余歲,號李八百。”南宋朱勝非《納珠集》(《四庫全書》本) 卷二所載亦同。但《太平廣記》(《四庫全書》本)卷六十一引《集仙錄》,則說李真多為神仙李脫之妹,李脫號李八百。李真多先于李八百白日升天。南宋道土陳葆光撰《三洞群仙錄》卷十二 引《列仙傳》,也說李真多為神仙李脫之妹。③ 按,李八百是蜀中久負盛名的神仙。葛洪《神仙傳》(《四庫全書》本)卷三已載有李八百事跡,說李八百為蜀人,但不知其名。漢代以后,蜀中一些頗具神異的道土,或自稱李八百,或被人們認為是李八百。葛洪《抱樸子內(nèi)篇·道意》說:“吳大帝(孫權(quán))時,蜀中有李阿者,穴居不食,傳世見之,號為八百歲公。……后有一人姓李名寬,到吳而蜀語,能祝水治病頗愈。于是遠近翕然,謂寬為李阿,因共呼之為李八百,而實非也。”④《晉書·周撫傳》載:“時有道土李脫者,妖術(shù)惑眾,自言八百歲,故號李八百。”任繼愈先生主編的《中國道教史》指出:李脫其名字,屢見于道書中,其人大概是漢代巴蜀神仙方土,也被蜀人稱之為李八百。而《晉書》中所 說的李脫,當即假托其名的民間道土。⑤ 被白玉蟾稱為鐘離權(quán)之師的李真多,應該就是李八百,這符合以聲名顯赫的古仙作為祖師的慣例。 全真道南北宗關(guān)于始祖姓名的不同說法,其實不必深究。因為神仙授受之事,乃教團內(nèi)部的傳說,用歷史考據(jù)的方法如何弄得清楚?對其名號,也不必執(zhí)著。元代全真道土謝西蟾、劉志玄編撰的《金蓮正宗仙源像傳》就曾提出,說東華帝君姓王,其實只是表示一種尊崇之意。“所謂王姓者,乃尊高貴上之稱,非其氏姓也。”⑥循著這一思路,我們似乎也不宜再追問,王玄甫之名與東華帝君之神格是否有必然聯(lián)系。 附記:本文的寫作,在資料方面,主要參考了李顯光先生所惠贈大作《混元仙派研究》(出版社中 國社會科學2007年版),特此說明,并向李先生表示感謝!
《道藏》第5冊,第395頁。 《道藏》第32冊,第315頁. 王明《抱樸子內(nèi)篇校釋》(增訂本)第175頁. 任維套·主喊《中國道教史》(增訂本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2001年版,第67頁. 《道藏》第3冊,第365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