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答案1.B【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并分析文章內容的能力。 B項“它比平等作用更重要”錯誤,于文無據。從原文第二段“關鍵不是平等與否,而是經濟上的“充足'”“社會公約數不是追求平等也不是追求不平等,而是促進社會的'充足主義'最大化提高”可以看出,原文只是強調“充足主義”的重要,并沒有比較平等與不平等的重要程度。 2.C【解析】本題考查根據原文內容作合理推斷的能力。 C項“是因為他不認同平等的道德正當性”錯誤,因果關系不當。依據原文第四段,法蘭克福反對根據平等主義來制定社會經濟和福利政策,是因為“根據相對的非根本性的價值來制定的社會經濟和福利政策,都是外在價值,只有基于人的獨立本性而成就的價值才具有價值優先性”。 3.D【解析】本題考查概括文章論點并選用適當論據的能力。 第三段的主要觀點是邊際效益遞減難以為平等的經濟學提供理論依據。D項“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對應的正是文本“人獲得某種滿足感是一件非常復雜的事情,也是一種難以評估的感受,不能從量上予以劃定。它們分為不同的多種類型,相互之間是千差萬別的,設立每個經濟財富上的某個門檻,以為超出了這個門檻就會導致富足的感受遞減,是很不實際的。金錢固然是一個標準,但經濟上的遞增可能導致的其他充足感的追求,很可能是無限的”相關內容,適合作為論據支撐第三段主要觀點。A項“貝勃定律”支持的正是“邊際效益遞減”理論,不適合作為論據支撐第三段主要觀點。B項“霍曼斯成功命題”認為“激勵”是“行動”以至“成功”的重要因素,不適合作為論據支撐第三段主要觀點。C項“帕累托改進”突破了“帕累托最優”的零和限制,也不適合作為論據支撐第三段主要觀點。 4.①如果將平等轉化為尊重,平等就超越了它自身,具有了道德優先性。 ②尊重高于平等,在于尊重基于個人的獨立自主,具有內在價值屬性。 ③平等與尊重是相互關聯的,從平等開出尊重的路徑,可以引向尊重。 ④把平等的外在價值轉變為尊重的內在價值,樹立個人的價值自主性。 【評分細則】每點1分,共4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 【解析】本題考查概括文章內容的能力。 概括文章內容是論述文考查重點之一。一般而言,可以考慮以下答題步驟。第一,分層,并概括層級大意。根據文章論述內容劃分具體層次,就本段而言,可以劃分四個層次:第一層次指出平等與尊重的關系,尊重比平等更為根本;第二層次具體論證尊重的內在價值屬性;第三層次進一步指出平等與尊重相互關聯,從平等可以開出尊重的路徑;第四層次總結論證,認為通過尊重,可以樹立每個人的價值自主性。第二,根據命題要求,確立概括的方向與要點。依據本題,應圍繞“平等”與“尊重”簡要概括,既要指出“平等”與“尊重”各自的屬性與價值,也要建立“平等”與“尊重”之間的關系,形成答案。 5.①在生產力較為低下的傳統社會,倡導財富分配的平均是合理且積極的平等訴求;②與謀求經濟創新與發展的“充足主義”相比,這種過分強調平等而忽視財富充足的思想具有歷史局限性;③我們要努力促進社會“充足主義”最大化提高,從而消除貧困問題導致的不平等問題。 【評分細則】每點2分,共6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 【解析】本題考查結合文章內容探究文化現象的能力。 “不患寡而患不均”是中國傳統的平等觀,一向具有道德正當性。但對照法蘭克福的分析,其中之利弊顯而易見。在傳統社會,由于生產力低下,物質貧乏,要求平等具有天然的正義性和人道意義。在當今社會,如果再執著于“平等”而忽略“充足”,顯然不利于經濟發展與社會和諧。考生必須從下面三點考慮問題,答案分別指向:第一,考慮“不患寡”產生的社會環境,肯定其正面性;第二,對照“充足主義”,“不患寡”的局限性;第三,結合兩者,對當下有參考或借鑒意義。 6.A【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A項中“也是為了改變母親對我毫不領情的現狀”屬于強加關聯,不合文意。 7.B【解析】本題考查鑒賞文章語句的能力。 B項中“看似矛盾的表述傳遞出“我'對母親拒絕“吃虧是福”觀念的不滿”于文無據。畫線句強調母親以個人利害為行事標準,拒絕“吃虧是福”的觀念,并不能從中看出“我”的態度。 8.①少年時,反感母親對自己的“威壓”,心有怨恨甚至產生報復念頭。 ②成年后,對母親情感糾結,努力孝順母親內心卻難以釋懷。 ③歷經坎坷后,感謝母親,繼承母親不管不顧的血性讓自己度過許多人生關卡。 ④當下,體諒母親,竭力保護母親,并期待母親永恒的保護。 【評分細則】每點1分,共4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 【解析】本題考查梳理情感脈絡、概括情感內涵的能力。 文章并沒有按正常時間順序依次呈現作者對母親的情感變化過程,學生需要對文章內容加以梳理,大體按照“我”從青少年時期到成人階段再到現在的順序梳理相關內容,并分析概括其中蘊含的情感。 9.①夢境描寫把復雜的內心世界情境化,折射出“我”對母親微妙復雜的情感,擔心牽掛又心存嫌隙。②“夢回老屋”是“我”對母親情感態度轉變的關鍵,夢醒后“我”意識到內心深處對母親的依賴。③夢境與現實相互照應,虛實結合,錯落有致,使得敘事更有波瀾,行文更有張力。 【評分細則】每點2分,共6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 【解析】本題考查欣賞文學作品表達效果的能力。 表達效果題作答要兼顧內容與形式,注意在整體中把握局部。其一,要梳理這部分夢境描寫的具體內容,分析夢境與情感表達的關系,文中寫“我”急切地奔回老屋,表現出對母親的牽掛擔心,在夢中見面后又形同陌路,寫出了母子間的心理隔閡,折射出“我”對母親微妙復雜的情感,作者借助夢境描寫把復雜的內心世界形象地展示出來。其二,要關注這段夢境描寫所處的位置,結合上下文語境分析夢境描寫的功能,夢醒后“我”意識到內心深處對母親的依賴,正是這一認知促成了“我”對母親情感態度的重大轉變;其三,要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敘事特色和行文節奏,全文敘寫母子之間的關系大部分為寫實,中間穿插“夜回老屋”的夢境描寫,虛實相生,有起有伏,使得敘事節奏有變化,行文更有張力。 10.CEG【評分細則】每涂對一處給1分,共3分,涂四處及以上不得分。 【解析】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本句整體句意為:“群臣在朝廷飲酒作樂爭論功勞,醉了有的狂呼亂叫,甚至拔出劍來坎削庭中立柱,高帝為這事感到頭疼。”句中的“群臣”“高帝”兩個名詞分別是兩小句的主語,而“飲酒爭功”“醉或妄呼”“拔劍擊柱”是三個并列的短語,表述群臣的不同行為。所以,原文標點為:群臣飲酒爭功,醉或妄呼,拔劍擊柱,高帝患之。 11.B【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用法的能力。 A項“樂先王之道”的“樂”為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句意是“以先王之道為樂”,即“喜歡先王之道”;而“漁人甚異之”的“異”也是形容詞意動用法,句意為“漁人甚以之為異”,即“漁人對這件事感到很奇怪”,“樂”“異”兩者用法相同,故A正確。C項“進取”在文中的意思是“進攻、奪取”,并不是現在所說的“積極進取,有所作為”意思,是古今異義詞,故C項正確。D項“左右”意為“皇帝的侍從”,聯系上下文可以看出,“他們在叔孫通的指導下在郊外協同進行了新禮儀的演練”也是符合文意的,故D正確。B項“為簡易”的“易”是“容易”的意思;《諫太宗十思疏》“豈取之易而守之難乎”的“易”也是“容易”的意思,兩者詞義相同,故B項錯誤。 12.B【解析】本題考查對材料相關內容的分析綜合能力,重點在于篩選文中的信息、準確理解相關信息。B項不符合文意。鎖定材料二第一段的關鍵信息,可以看出“叔孫通不推薦跟隨自己的儒生弟子,卻推薦那些舊時的盜賊壯士,這讓他的弟子很不滿”是符合文意的,而“在叔孫通的勸說下,他們最終理解了叔孫通”于文無據,屬無中生有。 13.(1)你修習武事去幫助他們奪取天下,我修習文事來幫助他們穩固長久,不也是可以的嗎? 【評分細則】譯出大意給2分;“脩”與“不亦······乎”句式兩處,每譯對一處給1分。 (2)漢王正在冒著利箭堅石爭奪天下,各位儒生難道能搏斗嗎?所以我先推薦能斬將奪旗的勇士。【評分細則】譯出大意給2分;“寧”“搴”兩處,每譯對一處給1分。 【解析】本題考查考生對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譯的能力。 翻譯句子首先要確定每個句子中的重點詞語并能準確翻譯,再結合句式等知識流暢表達。(1)“脩”通“修”字,意為“修習”,這需要結合上下文進行推測;“不亦······乎”為固定句式,譯為“不也······嗎”,這個句式關聯教材,是考生比較熟悉的“不亦說乎”等內容的遷移運用。(2)“寧”表反問語氣,可譯為“難道”,這是教材中常見的義項。“搴”這一實詞需要根據造字法與上下文進行推測,意為“奪取”。 14.①放棄儒家之學,選擇憑借法家之學到秦國做官。②漢王爭奪天下時,選擇推薦勇士幫助漢王平定天下。③漢高帝統一全國后,糅合古法與秦法,帶領儒士制定適合漢的禮儀。 【評分細則】每點1分,共3分。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 【解析】本題考查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梳理、分析、概括能力,重點在于整合相關信息,準確概括信息。 根據題干,此題有兩部分構成,一是明確“能見時變”的意思,“能見時變”是指叔孫通具備隨機應變的才能,能夠準確把握時代發展的趨勢。二是結合材料一、材料二梳理材料,篩選出符合要求的事件,再結合題干要求用簡練的語言加以概括。材料一主要敘述在子魚勸說之后,叔孫通清醒認識到儒家之學在當時是無用之學,于是選擇憑借法家之學到秦國做官,這件事體現了他“能見時變”的特點。材料二中主要敘述了兩件事,第一件事是叔孫通在漢王尚未統一天下時,他不推薦跟隨自己的儒士,反而推薦勇士,因為后者更有利于幫助漢王奪取天下;第二件事是漢王統一天下后深為群臣無視禮法所擾,叔孫通提出重新制定朝廷禮法,并根據漢王要求在儒家禮法的基礎上作了簡化。這兩件事也都能很好地體現他“能見時變”的特點。 【參考譯文】 材料一: 在從事這些無用之學,恐怕不是你的本意。”叔孫通于是向先生告辭離去,憑借法家之學到秦國做官。 材料二: 當初,叔孫通投降漢王時,跟隨的儒生弟子有一百多人,可是叔孫通從來不說推薦他們的話,而專門推薦那些舊時的盜賊壯士。儒生弟子們都暗地罵他道:“奉事先生幾年,幸好能跟他投降漢王,如今不能推薦我們,卻專門稱道特別奸狡的人,為什么?”叔孫通聽到罵他的話,就對儒生們說:“漢王正在冒著利箭堅石爭奪天下,各位儒生難道能搏斗嗎?所以我先推薦能斬將奪旗的勇士。各位姑且等等我,我不會忘記你們的。”漢王任命叔孫通做博士。 漢高帝五年,天下已經統一。當時漢高帝把秦朝的那些嚴苛的儀禮法規全部取消,只是擬定了一些簡單易行的規矩。群臣在朝廷飲酒作樂爭論功勞,醉了有的狂呼亂叫,甚至拔出劍來砍削庭中立柱,高帝為這事感到頭疼。叔孫通知道皇帝愈來愈討厭這類事,就勸說道:“那些儒生很難為您進攻奪取,可是能夠幫您保守成果。我希望征召魯地的一些儒生,跟我的子弟們一起制定朝廷上的儀禮。”高帝說:“只怕會像過去那樣的煩瑣難行吧?”叔孫通說:“五帝有不同的樂禮,三王有不同禮節。禮,就是按照當時的世事人情給人們制定出節制或修飾的法則。我愿意略用古代禮節與秦朝的禮儀糅合起來制定新禮節。”皇帝說:“可以試著辦一下,但要讓它容易通曉,考慮我能夠做得到的。”于是叔孫通奉命征召了魯地儒生三十多人。魯地有兩個儒生不愿走,說:“您辦的事不合古法,我們不走。您還是去吧,不要玷辱了我們!”叔孫通笑著說:“你們真是鄙陋的儒生啊,一點也不懂時世的變化。”叔孫通就與征來的三十人一起向西來到都城,他們和皇帝左右有學問的侍從以及叔孫通的弟子一百多人,在郊外拉起繩子表示施禮的處所,立上茅草代表位次的尊卑進行演練。演習了一個多月,叔孫通說:“皇帝可以試來視察一下。”皇帝視察后,讓他們向自己行禮,然后說:“我能做到這些。”漢高帝七年,長樂宮已經建成,各諸侯王及朝廷群臣都來朝拜皇帝參加十月大典。從朝見到宴會的全部過程,沒有一個敢大聲說話和行動失當的人。高帝非常得意地說:“我今天才知道當皇帝的尊貴啊。”于是授給叔孫通太常的官職,賞賜五百斤黃金。 15.C【解析】本題考查理解詩句、鑒賞文學作品的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 C項曲解詩意,理解錯誤。頸聯“漢女輸橦布,巴人訟芋田”,說的是梓州的婦女按時向官府交納用橦木花織成的布匹,蜀地的人們常常會為芋田發生訴訟。這說明蜀地僻遠,經濟落后,人民窮困而且缺乏教化,暗示李使君就任梓州刺史以后所掌管的職事,而這些職事完成起來可能并不輕松,為尾聯希望李使君效法文翁、有所作為蓄勢。 16.①“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寫山中一夜春雨過后,只見山間飛泉百道,遠遠望去,好似懸掛在樹梢一般。描繪出的是雄奇壯闊而又幽深秀麗的蜀地山中雨景圖。 ②“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寫一陣新雨過后,青山翠谷越發顯得靜幽,夜幕降臨,涼風習習,更令人感到秋意濃厚。描繪出的是清新宜人而又幽靜閑適的雨后山村的自然畫卷。 【評分細則】每點3分,共6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 【解析】本題考查比較鑒賞詩歌意象、意境的能力。 審讀題干,把握關鍵信息為“畫面特點有何不同”。首先,“畫面特點”指向的鑒賞詩歌的意境;其次,“有何不同”強調的是兩首詩歌中詩句的比較賞析。答題時,注意扣住詩歌整體理解詩句含義,再以簡潔、準確、凝練的短語概括畫面特點。 17.(1)愛而不見 搔首踟躕 (2)清風徐來 水波不興 (3)【示例一】:制芰荷以為衣兮 集芙蓉以為裳 【示例二】:小楫輕舟 夢入芙蓉浦 【示例三】: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評分細則】每空1分,共6分。錯字、漏字、多字均不給分。 18.A:迅速破壞酶的活性 B:形成各種茶類品質特征 【評分細則】每點2分,共4分。如有其他答案,符合題意且切合文意,可酌情給分。 【解析】本題考查根據上下文補寫語句的能力。 A處考查學生對核心概念的掌握,根據上文“綠茶的制造”與下文“黑茶的制造”等,前后應該是對應關系,再聯系下文“在破壞酶活性的基礎上”“先利用、后控制多酚氧化酶”等,結合A的下文“制止多酚類化合物的酶性氧化”,應補寫“破壞酶的活性”與“迅速”兩個內容要素。B處考查學生對上文的概括提煉,依據上文對“綠茶”“黑茶”“烏龍茶”“紅茶”等各種茶類不同制法及相應結果的介紹,應補寫“形成各種茶類品質特征”這一內容要素。 19.①可修改為:從鮮葉通過各種制茶程序到最后干燥; ④可修改為:而這些聯系是以一定的化學物質及其變化規律為基礎的; ⑩可修改為:從而不斷改進制茶技術,生產出為人們喜愛的優質茶葉。 【評分細則】改對一處給2分,共6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 【解析】本題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①句考查語序不當,涉及主語判斷;結合上下文,主語顯然不能是“鮮葉”,介詞“從”應置于“鮮葉”前。④句考查搭配不當,涉及詞語組合;“通過·······為基礎的”介詞使用不當,應為“以······為基礎的”。⑩句考查不合邏輯,涉及邏輯判斷;上下文是過程與結果的關系,應為“從而”,而不是原因與結果的關系,“因而”有誤。 20.【示例】我這本書只預備給一些本身已離開了學校,或始終就無從接近學校,還認識些中國文字的人去看,這些人置身于文學理論、文學批評以及說謊造謠消息所達不到的那種職務上,他們還極關心全個民族在空間與時間下所有的好處與壞處。 【評分細則】三個短句1分,語言連貫1分,不改變原意1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 【解析】本題考查句式變換的能力。 本題要求將一個長句準確轉換為三個短句。一般而言,長句拆分為短句,第一步是提取長句主干,形成第一分句。本句主干為“我這本書只預備給·······的人去看”,考慮到只允許拆分為三個短句,應該將“······的人”的限定或修飾成分“本身已離開了學校,或始終就無從接近學校,還認識些中國文字”一并附屬,形成第一分句“我這本書只預備給一些本身已離開了學校,或始終就無從接近學校,還認識些中國文字的人去看”。第二步是將原附屬于長句的其它成分增刪少量詞語使其獨立成句。例如“這些人置身于文學理論,文學批評,以及說謊造謠消息所達不到的那種職務上”,增加主語“這些人”可獨立成句,形成第二分句;“他們還極關心全個民族在空間與時間下所有的好處與壞處”可以形成第三分句。第三步是根據命題要求適當調整,形成答案。 21.①“一定”措辭堅決,表示對讀者的信任,傳達的是對閱讀的鼓勵。 ②“也許”措辭委婉,表示創作者的謙遜,傳達的是對閱讀的期盼。 【評分細則】每點2分,共4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 【解析】本題考查對重點詞語的理解與賞析。 委婉或堅決是文學性語言的重要特征,有較強的情感內涵,能反映創作意圖,這一點很不同于論述性語言的模糊或確定,可以根據其語言表層指意直接理解。該部分文字中“一定”主語是“他們”(讀者),表達的是信任與鼓勵;如果學生誤認為是“判斷”或“祈使”,則不正確。“也許”主語是“作品”,表達的是謙虛,指向“他們”,又表達出期盼;如果學生誤認為是“不確定”或“猶豫”,則不正確。要密切聯系題干中“態度”與“意圖”回答。 22.D【解析】本題考查對標點符號的理解。 文中引號的用法是強調。A項引號的用法是特殊含義,B項引號的用法是特定稱謂,C項引號的用法是直接引用,D項引號的用法是強調。 23.【參考立意】“聽景”獲取的是間接經驗,“看景”獲取的是直接經驗,對待“聽景”與“看景”的態度關涉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的關系。據此,可從以下角度立意:①“看景”是一種可貴的實踐精神,“聽景”縱然美好未必真實,“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②“聽景”是間接經驗的獲取,藉此形成的審美或認知體驗,有助于更好地領略“景”的美妙,因而自有其價值。③既聽“景”又看“景”,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結合,可以獲取更全面、更真實、更深刻的審美體驗或實踐認知。 【解題思路】所給材料分兩個層次: 第一層次,“有人說:看景不如聽景”,這里提出了兩個概念,即“看景”與“聽景”,“有人”暗示這是部分人的認知。第一層想告訴我們的是在這樣的認知中,“看景”不如“聽景”。 第二層次,“但更多的人還是希望到實地看景”,這一層同樣在談“看景”與“聽景”這兩個概念,一個“但”字明確了這一層與上一層是轉折的邏輯關系,而“更多的人”明確的是擁有這樣認知的人群范圍更大。第二層交代的是在更多數人的認知中,與其“聽景”,不如“看景”。兩個層次展示了對“看景”“聽景”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具有很強的思辨性。考生可以贊成其中一種觀點,也可以對“看景”“聽景”哪一個更重要作辯證論述。論述時注意審讀兩層內容中的“有人說”“但”“更多的人”這些隱性的限定要素。 難點在于“看景”“聽景”這兩個概念的理解與解讀,理解的深度決定了立意的深度,解讀的角度決定了論述的方向。首先,是對“景”的理解,“景”可以是實指的自然風景,也可以是虛指的個人人生的風景、國家建設的風景、民族發展的風景、人類文明的風景等等。在這一理解的基礎上,“看”和“聽”也同樣具有實指與虛指兩層解讀空間,“看”可以指親臨實地的觀賞、調查、參與、實踐等,是直接的一種行為;而“聽”可以指未能親臨實地的聽聞、感受等,是一種間接經驗的獲取。 |
|
來自: 當以讀書通世事 > 《070-語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