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由粵軍第一師改編,其戰斗力之強,革命性之強,在革命軍中也是數一數二的。 1911年11月廣州爆發起義,姚雨平建立廣東北伐軍,誓師北伐。 1912年2月粵軍連克固鎮、徐州。逼清帝退位,立下汗馬功勞。 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改廣東北伐軍為廣東討虜軍,后又改為粵軍第四軍駐守徐州,姚雨平任軍長,下轄二十二師與二十四師。 1912年4月,孫中山請辭臨時大總統,陳炯明不喜第四軍不受控制,袁世凱也不喜同盟會兵強馬壯。袁世凱以大借款的名義,要求南方各省撤軍。姚雨平自請撤兵,僅留炮兵一營,回廣東后,被陳炯明繳械。 ![]() 姚雨平 粵軍第四軍之旅到此為止,粵軍之精神,將會傳承下去。 1917年,孫中山發動護法運動。廣東省省長朱慶瀾,受桂系軍閥莫榮新壓迫辭去省長一職。臨走前將邊防二十營交給孫中山。孫中山以邊防營為基礎重新建立粵軍,取名援閩粵軍,由陳炯明任總司令,鄧鏗任參謀長。 1918年5月,孫中山被舊桂系軍閥逼走上海,同時粵軍在陳炯明與鄧鏗的指揮下(主要是鄧鏗,),連克閩西南二十余縣,建立閩南護法區。 1920年,經過兩年的建設,粵軍已發展成兩萬余人。孫中山命令粵軍出軍,擊敗桂系,驅逐軍閥。然而陳炯明仍有顧慮,但在鄧鏗的規劃下,陳炯明選擇聽從孫中山命令出軍廣東。 陳炯明 1920年10月粵軍便占領了整個廣東。 1920年11月孫中山回到廣東,重任大元帥。粵軍擴編為兩軍,陳炯明任總司令兼第一軍軍長,許崇智任第二軍軍長。鄧鏗任粵軍總參謀長。 孫中山認為粵軍擴大,人數眾多,但軍紀松散,不易于革命。下令組建粵軍第一師,由鄧鏗擔任粵軍第一師師長,李濟深出任參謀長。 “鄧演達、葉挺、薛岳、張發奎、鄧演達、蔡廷鍇、余漢謀”等一系列后世的名將都出自第一師。 1921年5月孫中山被非常國會選舉為非常大總統。陳炯明積極參與“聯省自治”運動,反對孫中山的北伐主張,矛盾漸顯。鄧鏗選擇支持孫中山北伐。 1921年12月鄧鏗為保護孫中山,建立大元帥府警備團,薛岳、葉挺、張發奎擔任營長。孫中山身邊素有一句話,文有廖仲愷,武有鄧仲元(鄧鏗)。 1922年3月廣州大沙頭廣九鐵路火車站鄧鏗被聯省派暗殺,孫中山與陳炯明的矛盾已經控制不住了。 ![]() 鄧鏗 1922年6月,陳系粵軍武裝政變,要求結束北伐,聯省自治,孫中山奮起反抗,炮轟廣州,并命令許崇智回師,鎮壓政變。 粵軍一分為二,一邊為陳炯明部,一邊為支持孫中山的許崇智部(也有人說的陳炯明、許崇智、李福林、鄧鏗,但個人認為還是兩方對抗,沒有必要分的太清楚) 1922年10月許崇智占領福建后,部隊又迅速擴充到2萬余人。孫中山得知,任命許崇智為東路討賊軍總司令,所部編為3個軍共12個旅。 ![]() 許崇智 1923年1月,粵滇桂聯軍擊潰陳炯明。同年梁鴻楷任東路討賊軍第四軍軍長,李濟深任第一師師長。 1924年大元帥府軍事改編,將粵軍改編為建國粵軍。 1925年7月粵軍第一師與原孫中山大元帥府警衛團、鐵甲車隊合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李濟深任軍長,廖乾五任黨代表。 李濟深 |
|
來自: 金色年華554 > 《國民革命軍歷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