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全也有難處,冊封2700位王爺,有他的苦衷。洪秀全本意不想封王,也知道封王帶來的后果,但他別無選擇,只能一錯到底。 冊封2700位王爺,來自黃文英的自述:“從廣西、廣東來的人,也全部封王,總計達到兩千多人。” 常用漢字才3千,王爵達到2700,究竟如何做到呢?很簡單,一般的王爺,統稱為“列王”,如果還不夠,則在“王”字旁邊三點水,意思是“小王”。 1851年3月,武宣東鄉,洪秀全稱天王。如此,“王”是最顯赫之人,因為不能有“帝”,免得觸犯“天父皇上帝”。 但是,楊秀清等將領功勞太大,也為了內部平衡需要,洪秀全在永安封王,冊封了“首義五王”,分別是東王楊秀清、西王蕭朝貴、南王馮云山、北王韋昌輝、翼王石達開。 定都天京時,蕭朝貴、馮云山都已經陣亡,加上北伐、西征需要,又封秦日綱為燕王、胡以晃為豫王。不久,胡以晃病逝,死于天京事變前。 1856年,楊秀清一家獨大,挑戰洪秀全,釀成“天京事變”。結果,東王、北王、燕王都死于內斗;翼王石達開回京輔政,殺了燕王、佐天侯。 洪秀全擔心石達開成為楊秀清第二,又封洪仁發、洪仁達為安王、福王,制衡石達開。如此,石達開不服,率兵外出,天國危機重重。 石達開出走,洪秀全也宣布:“此后不再封王”。但是,洪仁玕的到來,改變了這一切。 1859年,洪仁玕抵達南京,不到一個月就封“干王”,還能加“軍師”頭銜,掀起一陣波浪。 陳玉成、李秀成等功臣不服,紛紛抱怨,作戰沒積極性。洪秀全無奈,便打破“不再封王”的諾言,封李秀成忠王、陳玉成英王、李世賢侍王、楊輔清輔王、林紹璋章王、蒙得恩為贊王,洪仁發、洪仁達為信王、勇王。 1861年,陳玉成兵敗安慶,洪秀全為了激勵英王部下,也為了懲罰陳玉成,便授予英王麾下的將領為王,分割他權力。 1862年,陳玉成敗亡,李秀成東征獲勝,威望如日沖天。此時,洪秀全為了削弱李秀成的實力,大量冊封忠王部下為王,讓他們鎮守一方,不互不同屬。 太平天國后期,將領各自為政,紛紛潰敗。洪秀全干脆“濫封”,想用“王爵”來激勵將士殺敵,保衛太平天國,卻適得其反,最終被湘軍各個擊破。 “濫封”之下,太平天國前后封2700余人,數量龐大。究其原因,洪秀全從未掌握實權,沒有直屬部隊,為了坐穩江山,只能在將領之間維持平衡,雖說這個方法非常糟糕。 封王數量多,彼此互不統屬,太平軍雖說有百萬之眾,卻無法擰成一股,沒有凝聚力,失敗也就難以避免。李秀成被俘虜后,就談到“濫封”的弊端,內心五味雜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