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岡中期,海外收藏 蔣少游深受北魏宮廷重用,位高權重,全面領導北魏美術工作,包括兩都大同、洛陽的城市規(guī)劃、宮廷建筑、園林、朝服的設計,可能還有云岡、龍門兩大皇家石窟的雕刻等。作者 祝重壽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系博士、教授 “樂安博昌(山東青州)人,敏慧機巧,工書畫,善畫人物及雕刻,雖有才學,常在剞劂繩墨之間,園湖城殿之側,識者嘆息,少游坦然,以為己任,不告疲勞。官至將作大匠、太常少卿、前將軍、都水使者,兼此四官,贈龍驤將軍、青州刺史,謚曰質。”張彥遠介紹北魏畫家只有四人,蔣少游排在第一位,其他三人介紹簡略,僅三言兩語,可見蔣少游是“北魏藝術第一人”。1、蔣少游是美術界的五項全能,包括建筑、雕塑、繪畫、工藝美術和書法,幾乎囊括了中國美術的所有方面。《魏書》有傳,說他還有理論,可惜文集失傳。像他這樣既有實踐又有理論,多才多藝的全能的藝術大師在中國美術史上極為罕見,那些只會畫竹子的畫家實在沒法和他相提并論。2、蔣少游深受北魏宮廷重用,位高權重,全面領導北魏美術工作,包括兩都大同、洛陽的城市規(guī)劃、宮廷建筑、園林、朝服的設計,可能還有云岡、龍門兩大皇家石窟的雕刻等。龍門古陽洞 3、張彥遠看不起建筑藝術和工藝美術工作,反映了文人的狹隘偏見。實際上張彥遠的時代(唐代)文人的藝術觀念剛剛興起,宋元時才盛行起來,明清出現(xiàn)了文人的狹隘偏見,后來愈演愈烈。《歷代名畫記》有些提法(觀點)不像是唐時的,所以我懷疑很有可能這些觀點是明末書商和文人篡改,偽造的,假冒張彥遠之名,以售其奸,迎合當時市場需求。(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漏洞百出,遍體鱗傷,需要組織專家學者進行文獻考古,甄別真?zhèn)危@是另外一個話題。)皇興三年(469年)北魏攻占劉宋青州,蔣少游被俘虜?shù)奖蔽菏锥即笸瓰閯⑺挝娜耍巧綎|青州人,山東是齊魯故地,孔孟之鄉(xiāng),漢族傳統(tǒng)文化底蘊本來就很雄厚。青州是古山東政治、經(jīng)濟、思想、文化的中心,也是藝術中心,東晉、劉宋時青州一直是南朝管轄,屬南朝文化。469年北魏攻下青州后,青州成為前線,南朝和北朝打拉鋸戰(zhàn),文化仍受南朝影響,所以山東(尤其是青州)南朝文化盛行。云岡中期第15窟,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地方工匠制作作品,誰統(tǒng)治就寫誰的年號。但不論南朝,還是北朝,都尊六朝首都南京為正統(tǒng)(正宗、樣板)。就像四川佛像一樣,山東佛像也深受六朝首都南京佛像影響,可當做南朝佛像來看。蔣少游到北魏首都大同,帶來了劉宋文化和劉宋佛像,如上所述他“善畫人物及雕刻”,當然也包括佛像。總之這時(5世紀70年代)北魏佛像來自青州,青州佛像來自南京。蔣少游在大同先是以書寫為業(yè),后被召至宮中書寫,成為北魏宮廷書法家,再次說明北碑學南碑,有些魏碑就是南朝文人寫的,例如著名魏碑《龍門二十品》中的《孫秋生造像》(483年)就是南朝人蕭顯慶寫的。其實不論南碑,還是北碑,都屬草隸(隸書草寫),都源于東晉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因為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中說王羲之、王獻之父子擅長草隸,沒提別的字體書體。(張懷瓘、張彥遠最早評論王羲之父子書法)太和(477~494年)年間,劉宋文人蔣少游不斷受到北魏宮廷重用,成了宮廷首席藝術設計師,參定朝服式樣(服裝設計,引進南朝劉宋“褒衣博帶,漢官威儀”),營修平城宮室(建筑設計),皆有巧思,時稱妍美。巧思艷美,完全是劉宋藝術風格,可見他在北魏全盤照搬南朝劉宋藝術。云岡中期第9窟 先說建筑,491年北魏派蔣少游出使南齊,命他偷偷測繪南齊首都南京城市規(guī)劃和宮殿建筑,帶回圖紙,照圖施工,南齊也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再次說明北朝文化學南朝。蔣少游活到景明二年(501年),活躍于5世紀后期,還參與了遷都洛陽,建設洛陽的設計工作,他在洛陽先是測繪魏(曹魏)晉(西晉)宮殿遺址,然后憑借南京、大同經(jīng)驗建設新都洛陽。總之蔣少游主持北魏新舊兩都大同、洛陽的城市建設,兩都城建都學南京。蔣少游不愧是偉大的建筑家。再說雕刻,蔣少游“善畫人物及雕刻”,包括佛像,我猜想他一定也參與了大同云岡石窟的藝術設計工作,如果說偉大的曇曜是云岡早期“曇曜五窟”的藝術設計師,那么同樣偉大的蔣少游就是云岡中期的藝術設計師。蔣少游主持洛陽建設,我猜想他也一定參與了開鑿洛陽龍門石窟的設計工作。總之蔣少游主持北魏兩都城建,也參與云岡、龍門兩大皇家石窟建設。蔣少游活躍于5世紀后期,正是劉宋陸探微(485年去世)影響上升,東晉顧愷之影響下降,中亞后犍陀羅(4——6世紀)影響結束的時候。南朝佛像,四川茂縣出土,南齊(483年)陸探微陸家樣 蔣少游將山東青州模式(南朝劉宋佛像,瘦弱的南京人的笑臉)帶到大同,影響云岡中期佛像,就像曇曜將涼州模式(甘肅十六國時的佛像)帶到大同,影響云岡早期佛像(曇曜五窟)一樣。云岡石窟藝術是人類最偉大的藝術,是北魏藝術最集中的體現(xiàn)。云岡石窟,可分三段,中段、東段、西段,分別代表早、中、晚三期。最早是中段(曇曜五窟,第16~20窟),開鑿于460年,是云岡藝術的開端。接著是東段(第1~15窟(第三窟除外),創(chuàng)作于5世紀后期,也就是孝文帝漢化改革時期,是云岡中期,是云岡藝術的高潮。最后是西段(第21窟以后),創(chuàng)作于6世紀,也就是遷都洛陽以后,后期沿襲中期,高潮已過,已是尾聲。云岡中期第5窟,瘦佛 云岡中期,多為雙窟,諸如第1和2窟、第5和6窟、第7和8窟、第9至13窟(五華窟),共有4組,每組都是互相統(tǒng)一,又有差異,大同小異,大多彩繪,豐富多彩,輝煌燦爛,儼然佛國天堂。窟內分上中下三層,上有窟頂藻井圖案(蓮花、飛天),中有大佛和壁龕(龕內有佛像、菩薩像,龕外有飛天、伎樂天,供養(yǎng)人浮雕),下有浮雕故事壁畫,整個融為一體,與敦煌一樣,也是建筑、雕塑、繪畫、圖案四位一體的藝術綜合體,不論題材,還是體裁,都是多種多樣。云岡中期,第11窟,侍立菩薩 中期佛像,頷首微笑,下視眾生,顯得慈悲睿智,而清瘦細眼,內斂文雅,沉靜幽玄,完全是中國南方瘦弱文人的氣質,使人想起劉宋陸探微的“秀骨清像”,明顯受陸探微風格影響。陸探微485年去世,幾乎與此同時,難道陸探微生前就已影響到云岡?無論如何南京對云岡影響之快,令人驚訝。中期佛像簡潔洗練,典雅莊重,非常成熟,完全是大師手筆,說明云岡中國化改造越來越強了。類似長臉細眼,“秀骨清像”的陸探微式的佛(菩薩)像,中期還不算多,中期佛像仍以顧愷之風格為主,對后犍陀羅佛像(4~6世紀)進行中國化改造,大多漢服,褒衣博帶,下擺張開,瀟灑飄逸。云岡中期,第11窟 等到北魏后期(6世紀,即云岡后期)遷都洛陽以后,陸探微式的佛像就多起來了,并且一統(tǒng)天下,影響南、北朝。云岡中期藝術形式、藝術風格也是多樣化,漢、胡融合,東西南北,兼收并蓄,既有中亞后犍陀羅藝術(4~6世紀)殘余,又有南京顧愷之、陸探微風格樣式,反映了北魏鮮卑人滿懷自信,積極進取,兼容并包,廣泛學習的博大胸懷。有容乃大,正是因為藝術的多樣化,互相尊重,互相配合,再加上皇家大力支持,才能奏響如此博大精深,輝煌燦爛的佛國“歡樂頌”,把云岡藝術推向高潮。整個看上去,巧思艷美,富麗堂皇,與早期的曇曜五窟雄渾樸實迥然異趣,完全是蔣少游引進的劉宋藝術風格,所以蔣少游也功不可沒。總之,中期是前、后兩期的過渡,上承前期,下啟后期,豐富多彩,藝術信息量特別巨大。云岡后期(6世紀),494年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后,也就是北魏后期,主要分布在西段,即第21---53窟。遷都洛陽以后,北魏皇室在洛陽開鑿龍門石窟,云岡高潮已過,出現(xiàn)尾聲。云岡后期規(guī)模聲勢遠不及龍門,都是中下層人士開鑿,基本上沿襲中期,與龍門互相學習,同步發(fā)展。 云岡后期,6世紀,現(xiàn)藏美國大都會博物館這時進一步進行漢化改革,全面學習南朝文化,南京劉宋陸探微樣式風行全國,當然也風行云岡,云岡后期佛像可用一個“瘦”字概括,佛、菩薩、飛天都瘦等都瘦,清瘦優(yōu)雅,寬袍大袖,正是秀骨清像,褒衣博帶的陸探微樣式。類似瘦佛云岡后期比比皆是,超過云岡中期,說明陸探微樣式對云岡的影響越來越大。總之,云岡后期佛像修長優(yōu)雅,文質彬彬,已經(jīng)完全中國化了,文人化了。可見云岡中期和后期都受陸探微樣式影響。云岡后期,第30窟,佛龕坐佛,衣紋規(guī)整,裝飾性強 曇曜為云岡藝術帶來了北涼涼州模式(甘肅),涼州模式是后犍陀羅與東晉顧愷之風格互相融合,是顧愷之對后犍陀羅的中國化改造。蔣少游為云岡藝術帶來了劉宋青州模式(山東),青州模式就是陸探微陸家樣,完全是中國佛像。龍門石窟,在北魏新都洛陽,是中國四大石窟中開鑿最晚的,開鑿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494年)前后,龍門最早的洞窟是古陽洞,有北魏佛像、浮雕和書法。龍門古陽洞 古陽洞學云岡中期,正面主像為圓雕一佛二菩薩,左右兩壁布滿了大大小小的佛龕,大致各有三層,每層有四個龕,龕中也是一佛二菩薩,中間坐佛,或彌勒交腳,或雙佛并坐,佛與菩薩也皆修長優(yōu)雅,頷首微笑,衣紋稠密而有規(guī)律,裝飾性很強,藝術水平很高,整個看上去,秀骨清像,褒衣博帶,也屬陸探微風格樣式。古陽洞菩薩 古陽洞浮雕和書法眾多,浮雕有《佛傳故事》、《維摩詰》、《禮佛圖》等,受南京顧愷之、陸探微插圖藝術影響。書法有《龍門二十品》中的19品,受南京南碑影響。點擊文章《祝重壽:龍門石窟北魏藝術與陸探微樣式》了解更多。總之,陸探微開創(chuàng)了劉宋佛像樣式,完全是瘦弱的南京人的笑臉,是真正的中國佛像,堪稱陸家樣,先是影響大同,然后通過大同影響整個北方,陸探微影響甚至遠及朝鮮、日本,陸探微不愧是位有重大國際影響的藝術大師。可是中國古代佛像四大樣(曹不興、張僧繇、吳道子、周昉)中,卻沒有陸家樣,看來應該加上陸家樣,合稱“五大樣”。六世紀中期以后隨著南梁張僧繇張家樣的出現(xiàn),陸探微的時代也就結束了。綜上所述,南京顧愷之影響了云岡前期,陸探微影響了云岡中后期和龍門早期。云岡作為北魏前期(5世紀后半)首都(大同)范式,龍門作為北魏后期(6世紀前半)首都(洛陽)范式,廣泛影響北方,當然這一切又都受南朝首都南京影響。蔣少游將青州模式(劉宋陸探微陸家樣)帶到北魏,修建云岡、龍門兩大石窟。龍門古陽洞 一個人能修建中國四大石窟(敦煌、麥積山、云岡、龍門)中的兩大石窟,難道還不偉大嗎?像蔣少游這樣的引領時代,功績卓著,多才多藝,非常全面的偉大巨匠,在中國美術史上極為罕見,大概只有隋唐閻毗、閻立德、閻立本父子,元代阿尼哥、劉元師徒,馬君祥、馬七父子(永樂宮壁畫的作者),朱好古、張尊禮師徒(興化寺壁畫的作者(也在山西)等是這樣(我有專文論述),他們的藝術成就都堪比歐洲文藝復興三杰。三杰(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16世紀)被大書特書,世界聞名,而蔣少游(5世紀)、阿尼哥、劉元師徒(13、14世紀)馬君祥、馬七父子(14世紀)等巨匠,我們的美術史卻很少提及(有些美術史甚至只字不提),實在是“丟西瓜撿芝麻”,“有眼不識泰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