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和高中物理課上,我們都學到過“場”的概念。對于多數人來講,并沒有明白場到底是一種什么東西,只是借助了“場”這個概念詮釋很多物理現象。 那么問題來了,場到底是什么東西?它是一種物質嗎? 來百度APP暢享高清圖片 秉承著盡量以通俗的語言來詮釋科學,我只能這樣講: 在物理學上,場是客觀存在的物理實體,這種定義下場就是物質,客觀存在的就是物質,當時不是我們平時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 在數學上,場就是一個函數,這個函數的定義域是空間,值域不確定,看情況而定。也就是說,“場”是用在物理學上的數學工具,場的本質是對空間中的每個點賦予某個量,這種量可以是標量,向量或者張量。 舉個例子,電場就是一個向量場,空間中的每個點都有一個向量,表征單位點電荷受到的力。同樣的還有引力場,也是向量場,給空間中的每個點賦一個向量,表征單位質量的子彈在該點受到的力。 看到這里,或許你還是無法具體理解場的概念,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因為場本身就是抽象的概念,從數學上來講就是沒有含義的數學高數。場并不像我們能直觀看到感受到的東西,比如一個蘋果,放在桌子上,我當然能直觀地告訴你:看,這就是蘋果。 但無論如何都無法用這種方法來解釋“場”這種東西,我不能指著一樣東西,告訴你:看,這就是場。這是不存在的。 而且,上面對于“場”的解釋,是需要有一定物理基礎的,否則對場的概念產生誤解,會誤認為“場就是毫無意義的數學函數”。其實不是這樣的,因為在物理學上,場作為物理實體早就被驗證過了。 我想說的是,如果你想對場的概念有更深入的了解,僅憑面向大眾的科普是不夠的,必須學些相關的物理和數學正是,沒有其他任何辦法。 但我還是想用我的方式盡可能通俗地詮釋場的概念,以上只是對場簡單的定義,下面來具體展開一下,盡可能的用舉例和打比方來詮釋,這樣更容易理解。 先拿力場來舉例說明。力場描述的是空間每個點上粒子的受力,這就是數學工具。受力是客觀存在的,這就是物理現實。而我們把產生力的物理對象就稱之為“場”,這種場是客觀存在的,當然也是某種物質。 到這里,或許你還會認為場就是假想的概念,認為“場不存在”。這樣說吧,如果你認為數學,函數等廣泛被我們使用的數學工具是假想的,不存在的,那么場的確也是假想的不存在的。 但事實上呢?溫度,密度,速度等所有的這些物理量,都是客觀存在的,所以場也是存在的,只是不是能用手摸到的實體物質而已。 看到這里,你可能有些著急了:不要老是說那些物理學上的術語,我就想知道一點:場是不是像原子電子那樣客觀存在,是不是能通過顯微鏡等儀器“看見”? 簡單回答:不能。通過顯微鏡你不但看不到場,你認為真的能看見電子嗎? 我可以肯定地告訴你:沒有誰真正看到過電子,也沒有人知道電子到底是什么!在科學家眼里,電子光子等所謂的微觀粒子只是特定的物理圖像罷了。 看到這里,可能有人要罵街了,不要著急罵街。聽我繼續說。 人類目前總結出來的所有科學理論從來不是用來描述“世界本質”的所有的科學理論都在描述關系!也就是說,“電子存不存在”這個問題根本就不是一個科學問題。科學家們能確定的是有這么一坨擁有穩定性質的東西: 能和電磁場發生相互作用(有電荷),它能靜止(有質量),它能和磁場耦合(有自旋),它能參與貝塔衰變(有弱荷)等等,然后科學家們把具有這一系列性質的東西稱為“電子”。 這也是為什么我們沒有真正看到電子,但仍堅信電子這種東西的存在。就像我們從來沒有看到過空氣,但仍堅信空氣一定存在一樣! 如果你認為不能直接看到就是不存在,那么電子等絕大多數微觀粒子都不存在,而且按照這個邏輯,除了可見光光子,什么都不存在。我們雖然看不到電子,但可以看到電子產生的效果。 也可以這么理解場,“場”就是物理學家提出的一種物理圖像,這個物體圖像對于科學家研究物理很重要,科學家們選擇某種物理圖像,就是因為它展示了科學家們要研究的問題核心,能幫助科學家們忽略很多無關的細節,讓他們可以更深入地研究理解自然規律。 但這里有一個重要前提:思考完物理圖像之后,接下來更重要的是嚴謹的數學推導和實驗驗證,沒有這兩步,所做的一切都不是物理。 而現代物理學發展到今天,越來越傾向于這樣的概念:與其說場是一種物質,不如說物質是一種場,而且是激化了的量子場,所有的物質都是場,基本粒子(如電子、光子)只不過是場的激發而已。 而我相信大部分人的困惑的地方在于,微觀粒子相互作用時的媒介的場,到底該如何理解。 舉個例子,最常見的引力,引力到底是如何產生的?牛頓對引力的解釋是,引力是一種超距作用力,也就是說,引力是瞬時完成的,瞬時傳遞的,不需要任何時間。 但問題就在于引力到底是如何傳遞的?如果兩個物體之間是真空狀態,引力到底是如何穿過真空進行傳遞的?而且超光速傳遞也違背了因果律,就相當于我打你一耳光,我還沒開始打呢,你就感覺到疼了。 對此,更合理的解釋就是:引力并不是超距作用,并且任何力的作用都不是超距的,都是局域的。 也就是說,兩個物體要想發生作用,必須通過某種媒介來傳遞,而且傳遞速度不能超過光速。 打個比方,所謂的“憑空發力”“隔山打牛”等其實是不可能的,想要擊中一頭牛,必須用某種東西,石頭也好,板磚也罷,反正必須有東西,而石頭板磚等這些東西就是傳遞力的媒介。 但是媒介為什么一定要是“場”這種彌散抽象的東西,而不是像石頭那樣的具體粒子呢? 這個問題其實完全無法用邏輯推理來回答,科學家們只能通過實驗來驗證,驗證的結果就是場,而不是具體的粒子。 科學家們發現,構成我們可見物質世界的基本材料,以及這些材料之間的相互作用媒介,都是場。 這些基本材料,其實就是費米子場,費米子場有很多種,比如說電子場,電磁場,中子場,中微子場等,費米子場可以認為就是物質。費米子場的激發就會形成相應的基本粒子,比如說電子場受到激發就會形成電子。 而基本材料之間的相互作用是通過玻色子場傳遞的,而光子,膠子和引力子等都是相應玻色子場的激發形成的。 說白了,費米子場這些基本材料就相當于一塊塊磚頭,而玻色子場相當于黏土,磚頭通過黏土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形形色色的物質。 舉個形象的例子,場就相當于一片平靜的汪洋大海,而基本粒子就相當于大海突然受到“激發”變得洶涌澎湃起來之后濺起的小水珠! 按照科學界對場的定義,場這種東西充斥在宇宙空間的每個角落,文章一開始也說了,場的本質是對空間中的每個點賦予某個量,也就是物理量,包含很多種,可以是基本的物質場,比如說電磁場,電子場,中微子場等,也可以是某種屬性,比如說密度,溫度等等。 科學家們甚至認為宇宙誕生之前就是這種場的狀態,也可以形象理解為“混沌”狀態。也就是說,在宇宙誕生之前,所有的物理量其實都已經存在了,而場一旦受到激發,就會形成各種基本粒子,然后不同的粒子之間通過相互作用形成豐富多彩的物質世界。當然,宇宙的誕生顯然不會如此簡單,這里只是形象的描述,更方便我們理解。 總結 場這種看起來“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其實可以看作一種“現象”,而現象和物質本質上是沒有辦法區分的,因為這已經不是科學問題了,而是哲學問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