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匱乏教育 我們”50”或“60”這幾代人,都經歷過那種生活資料匱乏年代,即使有點好吃好用的東西都省著舍不得消費。就像我的老伴,極其節儉,把購買的大鯧魚、加吉魚等都不舍得吃,長期冰凍。平時買些小魚小蝦,處理的蔬菜副食品,最后那些冰凍幾年的都腐敗了,就扔了~ 還有我的岳母,經常對我夸獎她的女兒如何“會過日子,多么的省吃儉用~”,結果,幾個孩子也都省吃儉用,從不敞開大吃大喝,花錢買些好的,就覺得很愧疚,甚至有種“罪感“,而是處處體驗這種匱乏或貧窮,即使有了錢也舍不花,固守著那種”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自我安慰,也就不敢甩開手腳放手搏一把,都沒有過上富裕日子。這個責任在父母對孩子的貧窮~節約~吃苦~教育,我這些年真切的看在眼里,但又無法救濟幫助~ 我們閱讀哲學、科學、藝術等史料,那些名家大多出身富裕之家的供養。父母如果能夠及時滿足孩子的需要,孩子們的人生追求就不大可能只停留賺錢的層面,而是追求比賺錢更高的境界; 父母教育好比給孩子編寫“程序”,如果父母給童年孩子“潛意識”(或大腦皮層)寫入貧窮或沉重、或寫入富足而活力,可能就決定了孩子未來的前途~在匱乏沉重中艱難跋涉?還是豐盛活力中飛翔? 是不是說的有些夸張?這是我通過對親屬、工作單位、諸多朋友家的長期觀察,沒有經歷過極其匱乏生活的孩子,就不是那么吝嗇、愛財如命,性格也沒有那么悲觀;相反,如果父母經常向孩子灌輸”要節儉、一分錢當做一元花”、“花錢攀比可恥”~,這樣環境的孩子即使有了錢也不清楚自己真正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并且還走向兩個極端~不是盲目囤積,就是大肆揮霍。 有的父母一方面給孩子舍得花錢,什么課外輔導班都報;另方面又給孩子大肆制造匱乏之感,弄得孩子身心分裂,無從適從。 貧窮~匱乏教育對孩子身心成長非常有害,身窮窮一時,心窮窮三代(或更多),這不是危言聳聽,貪官成克杰、劉志軍曾供述:“少年時貧苦,是思想走偏”的原因之一~?是對是錯值得思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