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讀君通識詞典已上線2000+概念 為什么不要低估“分類”能力? 分類是指,根據需要按照不同特征,將事物劃分到不同類別。 例如,要考察性別差異,可以將人分成男性和女性;要考察年齡差異,可以將人分成未成年人和成年人。 分類看起來不復雜,很多人就不以為然,以為分類很簡單,人人都會。 事實不然,分類是提高認知深度重要方法。 例如,緊急重要矩陣,根據緊急程度和重要程度,將事情分成四類:緊急重要、緊急不重要、重要不緊急和不重要不緊急。 如是區分以后,我們就更有條件運用二八法則,把資源多投入到高價值重要事情上,少放到低價值緊急事情上。 在《禮記·大學》中,有提到“格物致知”,不過沒有給出明確解釋。后世注解約有100種,難以達成共識。 精讀君更傾向于將這個“格”,解釋為“分類”。格子就像抽屜,把事物放到一個一個抽屜,就是分類。把事物好好分類,就能夠獲得知識。 日本小學很注重培養分類能力,三年級學生可能要花三個星期,學習如何去做分類。 例如,在他們語文教材中,有一節標題命名為“關于分類”,旁邊畫了很多貓,然后要求學生做分類。 有些學生按貓的頭巾和帽子不同,將貓分成“三角帽貓”和“紅色頭巾貓”;有些學生按貓的胡子不同,將貓分成“卷胡子貓”和“直胡子貓”。 課文中還標注,雖然分類方法是尋找“相同特點”,但是物品特點不止一個。看到特點不同,分類方法也不一樣。 也就是說,這些教材中分類相關章節,不僅希望提高小學生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還希望提高他們的思維水平。 在日常生活上,掌握分類思維,孩子們就會知道,如何去管理自己日常用品,如何分清事情輕重緩急,如何有效利用時間。 在思維方式上,掌握分類思維,孩子們能學會尊重不同意見的人。當別人與自己意見相左時,并不一定別人就是錯的,可能只是因為別人的分類方式,和自己的不一樣。 分類提高思維水平,不僅表現在求同存異上,還表現在提高創意力上。這種創意激發甚至能救命,我們來看一個案例。 南北朝時,南齊的齊高帝蕭道成很喜歡書法,寫得一手好字,但始終趕不上當時大書法家王僧虔。有一天齊高帝找來王僧虔一起寫字,大有一比高低的意思。 書寫完畢,齊高帝問:“咱們兩人的字都寫得很好,如果比一下,誰得第一?” 王僧虔想了想回答道:“我的字,在大臣中是第一;陛下的字,在帝王中是第一。” 齊高帝聽后大笑說:“你很會保護自己,為自己謀算呀!” 在這個情境中,王僧虔的回答就是在做分類。這種獨特分類救了他一命。我們可以反事實推理:如果是你,你能否找到這種救命分類? 《易經》說:“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提醒我們,萬事萬物由同一個母體產生,總是能找到事物與事物之間某種內在聯系。 這意味著,我們有條件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分類;就看我們有多重視分類,愿意在分類上花多少功夫。 每天一個概念,每年一個臺階。我是精讀君,今天我們一起探討了第34個概念【分類】。謝謝你的陪伴!下期再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