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就了豐富多彩的中國 在廣袤的神州大地,有三條神奇的分界線,天然地造就了豐富多彩的中國。在這里,超超集中奉獻給讀者諸君,分別為中國南北分界線、中國長城分界線、中國胡煥庸線。 ★中國南北分界線★ 中國的南北分界線并不是黃河,也不是長江,而是秦嶺—淮河一線,對此大部分人都耳熟能詳。 ![]() 秦嶺—淮河線示意圖 秦嶺—淮河一線是我國氣候分界線 從氣溫來看,秦嶺淮河一線與我國1月份平均氣溫0度的等溫線大致重合。 ![]() 從降雨來看,秦嶺淮河一線與我國年降水800mm等降水量線大致重合。 ![]() 中國年降雨量分布圖 從濕度來看,秦嶺淮河一線是我國濕潤地區和半濕潤地區的分界線。 ![]() 中國干濕狀況分布圖 從而,這條線是我國亞熱帶季風氣候與溫帶季風氣候的分界線,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與溫帶落葉闊葉林的分界線,也是我國水田與旱地分布的分界線,是水稻與小麥種植的分界線。 秦嶺—淮河一線是我國地理分界線 從自然條件來看,由于氣候的顯著差異,因而線的南北在河流、植被、土壤等諸多方面也都有顯著差異。尤其是秦嶺作為橫亙在我國中部的一條東西走向的山脈,就象一堵“擋風墻”阻止冬季冷空氣南下,攔截夏季東南季風的北上。 ![]() 秦嶺風光 自古以來,因秦嶺所處的特殊地理環境,以及因此而帶來的秦嶺南北氣候變化,人文景觀、生活習俗等方面的顯著不同,被稱為我國南北分界線的特點更為鮮明。 ![]() 秦嶺所處地理位置 從農業生產來看,秦淮南北的差異就更為明顯。北方耕地為旱地,主要作物為小麥和雜糧;南方則主要是水田,農作物主要是水稻和甘蔗、茶葉等亞熱帶經濟作物。人們平常所說的“北麥南稻,南船北馬”就是這種差異的真實寫照。 ![]() 中國南北耕作的差異 從生活習俗來看,因為傳統農作物的不同,導致了南北飲食習慣上差異很大,北方主食以面食為主,南方以大米為主。 ![]() 中國南北飲食差異大 由于氣候的差異,南方冬天一般沒有供暖,而北方則需要供暖。北方秋冬季節多霧霾,而南方多雨潮濕。北方常泡澡,南方多沖涼。氣候的不同甚至連女性化裝養顏的習慣都有所不同。 ![]() 中國南北供暖線示意圖 秦嶺—淮河宏觀是線、微觀是片 秦嶺—淮河一線作為中國南北分界線,是從宏觀上來說的,也就是它并不是一條細線,而是整體上為一條一二百公里寬的帶狀區域。 ![]() 秦嶺—淮河線實際上是一條帶狀區域 延伸閱讀:我國南北方省份 談到我國南北分界線,引發出一個附帶的問題,在行政區劃上南北方都有哪些省份? 由于秦嶺—淮河一線橫穿好幾個省份,這就導致一些地跨分界線的省份到底屬于北方還是南方?莫衷一是。 我們只能綜合考慮歷史人文地理氣候等因素,并按“西瓜就大頭”原則將某個省份分別納入南方或北方,主要有江蘇、安徽等計為南方省份,而河南、陜西、甘肅等計為北方省份。 ![]() 南北分界線橫跨多個省份 由此,我國北方省份共計16個,包括東北3省、華北5省市區、西北5省區,以及華東的山東、中南的河南、西南的西藏。 而南方省份共計18個,包括華東6省市(未計山東)、中南5省區(未計河南)、西南4省市(未計西藏),以及港澳臺。 ![]() 中國廣義的南北方 這是一種整個中國版圖南北方省份的簡單分法。南北方省份(各項統計數據均含港澳臺地區): 面積,南方260多萬平方公里不足30%,北方700多萬超過70%。 人口,2022年南方8.7億超過60%,北方5.7億不足40%。 人口密度,南方超過320人/平方公里,北方僅為80多人,南方為北方的4倍。 GDP,2022年南方85萬多億占全國的2/3,北方43萬億占全國1/3。 人均GDP,南方9.8萬元(1.47萬美元),北方7.5萬元(1.12萬美元)。 可以看出,由于中國幾個地廣人稀的巨型省份蒙藏青新等都在廣義的北方地區,顯著地改變了各項統計數據。 ![]() (本圖為作者自制) ★中國長城分界線★ 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征 古老的萬里長城,不僅是我國的民族象征,是歷史上各民族的政治角力和軍事防御的作用,現在來看,它更是我國一條重要的地理分界線。 ![]() 八達嶺長城雄姿 我國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修筑長城,歷時一兩千年。以秦漢、明長城為代表的萬里長城,由西向東,自甘肅玉門關外,沿著河西走廊北側,東行徑沙漠和黃土高原的交接處,再循內蒙古高原和冀北山地交錯帶,蜿蜒在燕山和太行山山嶺的背脊上,隨山勢而轉,直抵大海邊緣。 ![]() 明長城分布圖 長城也是氣候分界線 從氣候來看,長城一線大致和我國年降水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吻合,是我國暖溫帶和中溫帶的分界線,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區和東部季風區的分界線。 ![]() 長城與400mm降水線大致重合 長城也是地理分界線 從地理來看,長城是內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的分界線,也是古代中國農業和牧業的分水嶺。 ![]() 長城內外的分野 長城也是文化分界線 從生產方式看,長城一線以南是我國以農耕業為主的農業區,而線以北是我國北方的草原區,耕作區與畜牧區的區別明顯。從而在歷史上形成了長期以來的農耕文化和游牧文化角力的動蕩帶,幾乎縱貫整個中國歷史。 ![]() 自古農牧業的分野基本在長城 ★中國黑河騰沖線★ 黑河騰沖線也稱為胡煥庸線 中國黑河騰沖線是從黑龍江省黑河到云南省騰沖,大致為傾斜45度的基本直線,是中國地理學家胡煥庸于1935年提出的劃分我國人口密度的對比線,因此也稱為胡煥庸線,是我國人口分布的地理界線。在中國人口地理上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一直為國內外學者廣泛承認和引用。 ![]() 胡煥庸線示意圖 胡煥庸線是人口密度對比線 提出這一概念的當時,線東南方36%國土居住著96%人口。時間過去近一個世紀的今天,胡煥庸線的東南方為44%的國土(線兩側國土占比的變化主要緣于外蒙古獨立等因素),人口依然還有94%(人口占比變化幅度極小)。在工業文明的21世紀,胡煥庸線所揭示的人口分布規律依然沒有被打破。現在中國106個大城市有102個在線東南方,其中包括所有8個超大城市和所有14個特大城市。 ![]() 胡煥庸線兩側人口密度對比明顯 胡煥庸線是生態人文分界線 胡煥庸線是適宜人類生存地區的界線,是一條中國生態環境界線。線東南方以平原、水網、丘陵、喀斯特和丹霞地貌為主要地理結構,自古以農耕為經濟基礎;線西北方人口密度極低,是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的世界,自古游牧民族的天下,因而劃出兩個迥然不同生態和人文地域。 ![]() 胡煥庸線兩側地勢對比圖 胡煥庸線也是氣候分界線 我國400毫米等降水量線,是我國半濕潤區和半干旱區的分界線,該線與胡煥庸線基本重合,也揭示出氣候與人口密度的高度相關性。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土地便向荒漠化發展,正如西北部的草原、沙漠、高原等景色和以畜牧業為主的經濟,東南部降水充沛則地理、氣候迥異,農耕經濟發達。 ![]() 400mm等降雨量線大致走向 胡煥庸線更是經濟分界線 胡煥庸線線把中國經濟發展分成兩個世界。胡煥庸線以南,聚集中國絕大部分人口,在農業、工業方面存在較好的產業支撐和就業基礎;大量人口聚集,意味著可以形成大規模城市群,也就意味著存在巨大的消費市場。 ![]() 我國經濟中心基本都在胡煥庸線的一側 胡煥庸線也是文明分界線 胡煥庸線也是中國景觀的一個分界線。這條線更是中原王朝直接影響力和中央控制疆域的邊界線(滿清時期的漢地十八省幾乎集中在線東南這一區域),是漢民族和其他民族之間戰爭與和平的生命線。有學者提出“它還是一條文明分界線:它的東部,是農耕的、宗法的、科舉的、儒教的……一句話,是大多數人理解的傳統中國;而它的西部,則是或游牧或狩獵,是部族的、血緣的、有著多元信仰和生活方式的非儒教中國。”胡煥庸線曾被評為“中國地理百年大發現”的30項地理大發現之一(排名還很靠前)。 ![]() 衛星拍攝的胡煥庸線兩側亮度對比 三條分界線造就了 豐富多彩的中國 看中國經濟和商業發展,按照“一縱兩橫”三條線將中國地區大致劃分為五大塊或者四大塊。 ![]() 地圖上的三條分界線 以胡煥庸線為界,東部人口密集區和西部人口稀少區。而西部,以中國長城分界線為界,進一步劃分為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東部以長城分界線和南北分界線為界,大致劃分為三部分(或兩部分):東北、北方和南方(有時也將此處的東北和北方統一計為北方)。 ![]() 中國大拼圖每一塊差異巨大 我們為七彩繽紛的偉大祖國感到驕傲和自豪! (文內圖片除注明作者自制外, 其余均來自網絡) 作者 | 黃超年 各位朋友,您一定對歷史、地理和數學等有一點點興趣,您可以關注“超超的史地縱橫”!本號致力于傳播史地小知識和趣聞軼事,將不時為您奉上一道道開胃的“史地小菜”,歡迎多提寶貴意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