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讀君通識詞典已上線2000+概念 你的經歷有多少轉化為經驗? 關于經驗,有一種定義是,通過反思自身經歷所獲得的認知,并且這些認知經得起考驗,可以重復在不同情境中運用。 每個人都有大量經歷,但只有少數人獲得大量經驗。 原因至少有兩個方面,一是,很多人沒有培養事后反思的思維習慣,經歷一件事也就純粹只是經歷而已,并沒有增加更多價值。 二是,經驗要能經得起考驗,但很多人不知道怎樣從經歷中總結出經驗,所獲得的體會往往無法運用到其它問題上。 不善于總結經驗的人,每次面臨一個問題,都像是在解決一個全新問題,不知道從什么地方著手。 相反,聰明人即便遇到一個表面看起來全新問題,也會善于結合他們過去所獲得的經驗。 如果你和這些聰明人共事,可能會聽到他們說:“這個問題像我以前做的某件事”、“這個問題和某個問題有相似性”、“這個問題使我想起什么”。 怎樣將經歷轉化為經驗?我們來看一個案例。 有一個主管吃過早飯,有飯粒粘在西服上,但在公司里一整天都沒有人提醒他。等到晚上回家,經過家人提醒,他才發現這個問題。 這是一件平常小事,卻引起他的反思。他抽象出的核心概念是“反饋”,由此衍生思考出各種議題。 例如,為什么自己需要別人反饋?如果沒有家人反饋,單靠自己不能及時發現問題,甚至不會發現問題。 例如,為什么有些人會反饋,有些人不會?家人反饋,同事不反饋,為什么會產生這種區別?是自己的主管身份或者行事風格,阻礙同事們反饋嗎? 諸如此類,這位主管以反饋概念為核心去系統反思:什么是反饋?為什么要反饋?什么是好反饋,能帶來什么價值?是什么因素在阻礙反饋?怎樣創造有利反饋的條件?具體反饋流程,又要怎樣設計? 這就是總結經驗,不是就事論事,而是從具象經歷中抽象概念,形成有深度認知,甚至是小小的理論。 不過,這只是總結經驗的第一步;還要走完第二步,讓這些認知經得起考驗,才稱得上是經驗。 為提高認知深度,這位主管繼續拓展閱讀和觀察。例如,他去了解學習領域中的反饋。 心理學家羅西和亨利做過一個反饋實驗。他們把一個班學生分成3組,每天學習后就進行測試。 測試后分別給予不同反饋方式:第一組,每天告知一次學習結果;第二組,每周告知一次學習結果;第三組,只測試但不告知學習結果。 8周后,將第一組和第三組反饋方式對調,第二組反饋方式不變,實驗也繼續進行8周。 最后實驗結果表明,反饋方式改變后:第三組成績有明顯進步;第一組成績逐步下降;第二組成績穩步上升。 這個對比實驗說明,是否給予反饋、采用什么樣反饋方式,對于學習有不同影響。通常來說,有反饋要比無反饋好,及時反饋要比延時反饋好。 諸如此類,這位主管通過直接經歷和間接材料,不斷深化關于反饋的認知。 他進一步細分出各種反饋概念,包括正反饋、負反饋、反饋效應、反饋分析、自我反饋、績效反饋、量化反饋、肯定式反饋、360度反饋等。 然后,他將這些概念轉化為原則和流程,運用到學習、工作和生活中,不斷提高自己和伙伴的表現。 做到這一步,才算完成第二步,讓認知經得起相當多情境考驗,可以舉一反三、借鑒遷移,才稱得上是經驗。 每天一個概念,每年一個臺階。我是精讀君,今天我們一起探討了第37個概念【經驗】。謝謝你的陪伴!下期再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