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提問: 香怡御艾的劉老師,我一直是艾灸的忠實粉絲,也是你們家的老顧客,艾灸治好了腸胃問題,但是現在感覺體內寒濕比較大,有點畏寒怕冷,用艾灸調理了一個月左右,灸了一段時間肚臍,有效果,但是感覺效果不是很明顯,能指導下體寒、濕氣重的穴位嗎?不勝感激。 女性體寒是非常常見的問題,體內寒濕重,冬季穿得很厚還是覺得比較冷!同時晚上睡覺躺床上也是手腳特別冰冷!女性體寒會引起很多其他問題,例如痛經、宮寒、婦科問題、腸胃問題等!有些女性體寒時間長了還會影響生育能力! 我們人之所以畏寒怕冷,體內寒濕比較重,還是體內陽氣不足引起的!陽氣不足,導致寒凝血脈,那么身體就像形成了一個死循環!就像一個體內陽氣足的人,氣血運行非常旺盛,那么基本上不會怕冷!而如果體寒,體內血液運行速度慢,就像高速上開車一樣,人家開車100邁的速度正常,你只能開60邁速度,還可能被罰款,這就是陽氣足和陽氣不足的區別 而你只艾灸肚臍,也就是神闕,確實會有一些效果!畢竟神闕是我們人體與生俱來的先天標記,但是你要艾灸神闕時間長了肯定是口干舌燥,特別容易上火,形成口腔潰瘍,各種上火癥狀并且可能會便秘等!為什么會這樣子呢? 這是因為陽氣在我們身體內也是循環運行的,就像古代練武的武俠一樣,打通任督二脈,體內真氣沿著全身經絡和穴位去運行,那么才能成就一代大俠!而艾灸不能僅僅的補陽氣,你還要讓陽氣“動”起來!這樣在陽氣的加持下,血液慢慢恢復正常運行,排泄體內多余的水液,那么寒濕就沒有了 ! 寒濕從哪里來: 濕氣一般有外濕和內濕兩個途徑!內濕就是我們體內氣機運行過慢,形成了壅滯;外濕就是居住環境,特別是南方山區地帶常年濕氣很重,濕邪入侵導致體內濕氣重! 中醫中常說:久坐傷肉,對于現代的我們來講,缺乏運動是體內濕氣重的重要原因!“久坐傷肉”,這里的肉就是我們的脾,脾主肌肉,缺乏運動,肌肉無力,那么就會傷脾!而脾又負責運化水谷精微,如果脾有問題,那么水谷精微無法有效的運輸,從而導致體內水液滯留,那么就變成了濕!濕與寒通常是伴隨狀態!濕氣重的地方一定比較寒! 艾灸去寒濕 中醫講:虛則補,寒者熱之。體內濕氣大內因----氣機運行過慢過緩,就像劉老師講的高速上開車一樣的道理,那么祛寒濕在于疏通氣機! 脾從五行中來講屬于土,土能克水!如果說體內濕氣重的時候,那么健脾是關鍵!并且脾乃氣血生化之源!艾灸健脾能夠讓體內能量動起來!但是僅僅讓脾動起來還不行,因為肝主疏泄,關系著全身的氣機調達,“脾喜緩肝苦急”,脾是一個慢性子,肝可以監督脾,帶動脾的運化!那么疏肝可以加快氣機疏通!那么健脾疏肝,加上補陽氣,體內寒濕就很容易祛除了! 體寒、濕氣重艾灸穴位:合谷穴、太沖穴、中脘穴、肝俞穴、豐隆穴、承山穴、大椎穴 合谷穴+太沖穴,被稱之為開四關,艾灸這四個穴位可以調動全身的氣機,讓體內氣機運行正常,并且合谷穴在手的末端,太沖穴在下肢的末端,如果說體內陽氣被堵,不能暢達全身,那么手和腳就會感覺比較冷!這個時候艾灸合谷穴、太沖穴這四個人體的關隘,四關一開體內氣血流動順暢,那么體內淤堵包裹寒凝血脈的情況都會消失的無影無蹤,陽氣能夠慢慢的達到手腳,我們就不會覺得冷了! 合谷穴: 太沖穴: 中脘穴:中脘穴是胃的募穴,中脘穴的深處就是胃的位置,中脘的氣血和胃經氣血是同性,能夠直接調動胃腑的氣血;同時中脘為八會穴之腑會穴,什么是募穴?就是臟腑之氣匯聚于胸腹部的腧穴,舉個例子來講就像百川匯海!匯聚到一點!同時又因六腑之氣皆稟于胃,所以這雙重身份就讓中脘成為了胃部的第一大穴! 《循經》:“一切脾胃之疾,無所不療”,也就脾胃的一切問題都可以艾灸中脘穴調理!艾灸中脘穴健脾和胃、補中益氣、降逆利水!去水濕的作用。 同時如果大家研究過中脘穴的話,可能會發現中脘就是一個經絡之氣的一個樞紐,可以理解胃交通樞紐!中脘是任脈上穴位,小腸經、胃經、三焦經、任脈的交會穴,屬于四條經脈脈氣相通的地方!所以艾灸這個穴位有小腸經分清泌濁的功能;也有三焦為氣機,水液通道;胃經的多氣多血,加上任脈總調一身陰經之血!可見中脘穴有多么厲害了。 豐隆穴:上面我們說了中脘穴可以調理脾胃疾病,并且可以利濕!而《醫學綱目》:“一切痰飲,豐隆、中脘。”中脘穴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的作用!而豐隆穴就是健脾化痰、和胃降逆!如果說平時因為脾虛不能運化水濕,濕氣中而聚集成痰,形成的肥胖,艾灸這兩個穴位效果特別好!同時豐隆穴也是人體祛濕的大穴位,痰濕內盛,艾灸此穴可以運化水濕! 肝俞穴:脾喜緩肝苦急,脾是慢性子需要用肝來帶動,就像用好學生幫助差學生學習一個道理,脾需要肝的帶動!同時肝氣具有疏通、暢達全身氣機,進而促進氣血津液的運行輸布! 承山穴:很多人可能覺得承山穴就是治療痔瘡、便秘以及腿痛的穴位,其實承山穴也是祛濕很好的穴位,承山穴屬足太陽膀胱經,膀胱經經水上行與脾土和水液混合,艾灸這個穴位利水消腫,健脾祛濕! 另外大家可以從字面意思上理解,承山,這個位置就像承接了一座大山,而我們的身體就像一座大山一樣,是人體承受力量的重要的部位!可見這個穴位的重要性。 大椎穴:大椎屬于督脈上的穴位,督脈主一身之陽!寒濕大配上大椎即可!文章寫到現在已經兩千多字了,所以不再多講! 因為穴位略多,如果時間不充足可以分開穴位艾灸: 第一天艾灸:合谷、太沖配肝俞穴 第二天:中脘、豐隆穴配承山穴、大椎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