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 樣子收藏網 青花瓷最早產生于唐代, 到元代青花瓷技術日趨成熟, 明代宣德時期青花瓷在燒造技術上達到了高峰,在當時,無論是在瓷繪豐富的表現力還是在彩繪方面, 瓷的燒成不僅白度高、透明度高、燒結度高、吸水率低,而且無毒、耐酸堿、紋飾永不褪色這些實用性方面都脫穎而出, 非常優越,超過了當時其它的一些瓷器品種。所以明代青花瓷雄踞于世界陶瓷的頂峰, 是中國也是世界文明的寶貴文化遺產,青花在中國瓷器史上的顯赫地位毋庸置疑。 1.前期:明朝建國初期其中包括洪武、永樂、宣德、正統、景泰、天順這6個朝代。這段時間的政治比較穩定, 社會經濟比較繁榮,這就給制瓷業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社會環境。洪武青花是承襲元代青花而來, 無論是器型還是裝飾風格, 都有明顯的元代痕跡, 釉面清白,在底足處理以及青花的用料和色調方面多與元代類同,《紋飾繪畫風格更是帶有明顯的元代遺風。洪武青花發色幾乎不見理想者,一般都發灰、發暗甚至漆黑,類似發色不理想在明代前期或是在青花理論上較落后的元代也不多見。明朝永樂、宣德時期,景德鎮民窯青花瓷器的燒造,進入了一個全盛時代,這一時代被譽為中國青花瓷器制作的“黃金時代”,無論是從器型、胎質、釉面、紋飾、色調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 2.發展期:成化、弘治、正德時期成化、弘治、正德年間政治比較穩定,經濟開始繁榮,景德鎮的瓷業生產得到較大的發展。青花瓷有自己的風格, 自成一體。對于成化朝的青花瓷器,后人評價極高。從觀賞的角度來看,成化青花與永樂青花、宣德青花相比各有風格。永、宣青花濃艷,帶黑色斑點, 古雅幽菁。成化青花色澤淡雅,有水黑畫風格。永、宣青花著色都用小筆觸, 因而燒成后有濃淡的層次。成化青花主要用雙勾線條勾勒圖案, 然后在圖案內進行渲染, 雙勾線用濃筆, 渲染用淡筆, 因而,成品呈色大多淺淡雅致, 開創了青花瓷畫龍點睛的新畫法,對后世影響極大。弘治時期, 當時的皇帝比較崇尚節儉, 上臺伊始即下令停止官方制造。所以弘治朝景德鎮瓷的燒造沒有成化時期輝煌。盡管如此, 弘治朝也有不少好的作品,但基本保持著成化時期的燒造風格,無多大創意。正德時期,景德鎮御器廠的燒造規模比前期有了很大程度的擴大,而且風格轉變,造型也較為豐富,往往一器多式。 ![]() 3.衰退期;嘉靖、隆慶、萬歷三朝嘉靖、隆慶、萬歷三朝處于明代后期, 政治、經濟逐漸走向衰落,景德鎮制瓷業生產也開始漸漸衰敗,青花瓷的質量明顯下降。到三朝后期, 景德鎮的民窯青花瓷有了更大規模的發展,其數量遠遠超過明初洪武至正德時期的官窯青花燒造總數。所以,這一時期,是明青花瓷器燒造的又一重要歷史時期。這三朝的景德鎮青花民窯瓷雖沒有明代早期和中期官瓷產品那樣吸引人,但是三朝的瓷器產品十分受人喜愛,許多作品的藝術價值還是比較高。 ![]() 二,、民窯青花的藝術特征 ![]() 2.民窯青花的表現形式 民窯青花在表現一定物象的同時往往寄托著陶瓷藝人的某種情思。這種物象實際上是藝人們的一種“意象”, 是一種抽象的藝術處理手法。這種抽象的藝術手法可說是民間青花的重要特征。很多民間青花作品都是在具象造型的話語中孕育了許多抽象造型的詞匯, 給人們想象和理解。自然流露出一種節奏的韻律的美感, 很象中國的書法, 也是以筆墨,紡條直接表現心靈的藝術, “以書入畫”在中國寫意畫中是經常追求的。如在民間青花中裝飾畫面的花鳥, 他們是以愛鳥之情,根據生活中對鳥的觀察而抽象的概括出來, 在似與不似之間給人們的思路以廣闊馳騁的巨大空間, 展現出抽象藝術的無窮魅力。從某種意義上說, 民間青花重外形、取大勢、舍繁縟、刪枝節、避瑣碎的過程是一種抽象的創作過程, 是民窯青花寫意特點的體現, 也是區別于官窯瓷的重要標志。 ![]() 3.民窯青花的藝術風格及成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