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名河西走廊將近一半的地方,都夾在祁連山與合黎山、龍首山等山脈之間,狹長且直,形如走廊,因地處黃河之西,故被稱為“河西走廊”[19]。“河西走廊”這一概念中,“河西”是黃河以西,可以追溯至漢武帝劉徹設立的武威、張掖、酒泉、敦煌“河西四郡”。“走廊”則在19世紀末,以德國探險家李希霍芬提出“甘肅走廊”的概念為濫觴。20世紀40年代,國內報刊開始出現“河西走廊”的表述,這條1200多公里的陸上通道擁有了自己的名稱[20]。 范圍![]() 地理范圍 河西走廊位于中國甘肅省黃河以西地區,經緯度(93°20′—104°00′E,37°10′—42°50′N),全長1200千米,最寬處約300千米,總面積6600平方千米,東起烏鞘山,西至玉門關,南為祁連山和阿爾金山、北為馬鬢山、合黎山和龍首山之間,是一個西北—東南走向的狹長平地。河西走廊南與青藏高原毗連,北與蒙古高原接壤,東與黃土高原鄰接,西與塔里木盆地交界,是中國唯一同時銜接起中原、草原、山地與高原的四大區域過渡地帶,行政區劃上包括甘肅省武威、張掖、酒泉、金昌和嘉峪關五個地級市[11][10][21]。 歷史早期歷史春秋戰國時期,河西走廊與中原并不相通,生活著大夏、月氏和烏孫等多個民族。公元前623年秦穆公實施“霸西戎”的政策,迫使秦隴等地的諸戎或降服、或西徙,大夏人受影響從河西走廊向西遷。戰國末年,月氏打敗了烏孫,占據了河西走廊。到了秦漢之際,匈奴人東擊東胡、西逐月氏,完全占據了河西走廊[22][23]。 兩漢時期![]() 河西四郡 公元前141年,漢武帝劉徹登基,派遣張騫通過河西走廊出使西域,以尋找被匈奴趕走的西遷西域的月氏,尋求聯合攻打匈奴。后來,漢武帝派衛青和霍去病發動了3次河西之戰,成功打通了河西走廊[24][23]。 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在河西走廊設“四郡”(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個行政管理區)、“兩關”(陽關、玉門關)。并向河西走廊大量移民,對河西走廊進行農業開發[10][23]。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在烏壘城設立了西域都護府,并在酒泉置都尉,加強對西域的控制,“絲綢之路”也由此開通[23]。 魏晉南北朝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地區經歷了數百年的戰亂,絲綢之路的貿易也因此中斷。河西地區先后出現前涼、后涼、西涼、北涼等割據政權。河西地區由于遠離中原戰亂,文化方面穩步發展。儒教方面,在武威設立的文廟成為了全國三大孔廟之一。在佛圖澄、鳩摩羅什等的推廣下,佛教文化開始盛行,河西地區修建了大量的佛教石窟,如敦煌莫高窟、瓜州榆林石窟、天梯山石窟、酒泉文殊山石窟、玉門昌馬石窟等[23]。 ![]() 河西走廊主要佛教石窟 隋唐時期![]() 隋煬帝西巡圖 隋煬帝重新統一了中國后,重新開啟了絲綢之路的貿易,并在張掖焉支山舉辦了一場“萬國博覽會”,邀請了27個國家的外賓出席。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世博會”,整場盛會持續將近一個月[25]。唐朝時期,進一步實施開放的政策,絲綢之路持續繁榮發展[23]。為了抗擊吐蕃的侵略,唐王朝在鄯州、甘州、涼州一帶大量屯田,武則天時,甘州、涼州的屯田連年豐收,涼州成為了當時糧食最為富庶的地方[26]。但經歷了安史之亂后,唐朝內部動蕩,大量邊防軍被調往內陸平叛,河西走廊被吐蕃趁機占領[23]。 宋元時期![]() 涼州會盟雕像 到了宋朝,河西走廊歸于少數民族,經過了長時間的割據混戰后,西夏占據了河西走廊一百多年[27]。在成吉思汗滅西夏后,河西走廊才重歸中原王朝版圖。在元朝期間,元朝統治者通過河西走廊進行文化傳播,公元1247年,西涼王闊端與西藏高僧薩迦班智達在河西走廊涼州的白塔寺進行“涼州會盟”。至此,西藏也正式納入了中原王朝的版圖[23][28]。 明清時期嘉峪關 明朝為了鞏固在甘肅的統治,從洪武初年至永樂十五年(1407年)五十余年間,明政府向甘肅組織了八次大規模的移民活動,使甘肅外來人口大大超過了本土人口。并在西北設“關西七衛”(嘉峪關以西稱“關西”),即安定、阿端、曲先、罕東、沙州、赤斤蒙古、哈密等,來鞏固對西域的控制。明代末年,由于邊防松弛,統治者建立起西起嘉峪關,東至山海關的戰略防線,并將嘉峪關關城以外的地方棄之不守。并且由于地理大發現,海洋成為全球貿易的主要通道,連通世界貿易的陸上絲綢之路也逐漸被廢棄[23]。 直至1718年,清政府先后在關西建成赤斤、靖逆、柳溝、安西、沙州五衛,才完全恢復了對嘉峪關以西至哈密地區的統治。成為了清朝政府經略新疆“軍需總匯”的大本營[23]。 近現代時期![]() 亞歐大陸橋 近現代以來,河西走廊成為了中國和中亞、俄羅斯交通的大動脈,是新亞歐大陸橋(起點中國,終點在荷蘭)的必經之路,是不可替代的重要通道[23]。2013年,“一帶一路”上升為國家戰略,河西走廊作為絲綢之路的一部分成為中外交流的重要象征[29]。 地理氣候因受青藏高原對印度洋水蒸氣的阻礙,河西走廊形成了大陸性干旱氣候,區內氣候干燥,風大沙多,降水量稀少,年降水量為30-200毫米,自東向西降水量減少干燥度增加,冬春為寒潮天氣,夏季降水占全年總量50%-60%,而蒸發量卻達到2000毫米以上。日照時數高,云量少,多數地區日照時間為3000小時,西部敦煌高達3336小時,年均溫5.8-9.3℃。冷熱變化劇烈,最高溫可達42.8℃,最低溫為-29.3℃,二者相差72.1℃,晝夜溫差達15℃左右,沙暴日有50天以上,在安西8級以上大風的日子可達80天,有著“風庫”之稱[3][12][30]。 地質河西走廊作為北祁連造山帶和北山造山帶之間的典型壓陷性盆地,其北山造山帶的區域古生代地層發育較完整,斷裂十分發育。北祁連造山帶位于走廊之南,夾持在阿爾金斷裂和海原斷裂之間,是北祁連洋中寒武紀-奧陶紀俯沖縫合帶,由下古生界地層強烈擠壓形成的褶皺組成,同時代的中基性侵入巖、噴出巖比較發育[31]。 河西走廊在大地構造上又被稱為走廊過渡帶,具有雙基底特征,下部基底為前寒武系中深變質巖系,上部基底為古生代活動大陸邊緣火山—沉積巖系,其發展受北祁連褶皺帶構造變形的巨大影響,經歷了早古生代活動大陸邊緣、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前陸盆地、中—晚中生代伸展斷陷及新生代擠壓變形與前陸盆地共4個演化階段。尤其是中—新生代以來,盆地內的局部沉降中心在第四系以來的地層沉積厚度超過千米。中央凹陷帶是中—新生代沉降最強烈的地段,但由于受其他方向構造的干擾和疊加,沉降中心在第四紀時有所轉移,使中生代沉積厚度極不均勻,但仍重疊在早先形成的凹陷上,進一步劃分出了若干小型盆地[31]。 地形地貌喜馬拉雅山系運動時,祁連山大幅度隆升,由山區河流搬運下來的物質堆積于山前,自南而北,依次出現南山北麓坡積帶、洪積帶、洪積沖積帶、沖積帶和北山南麓坡積帶,形成相互毗連的山前傾斜平原。在較大的河流下游,還分布著沖積平原形成了武威、張掖、酒泉等大片綠洲,其余廣大地區以戈壁和沙漠為主[32]。在經過喜馬拉雅的構造運動后,同時外營力對地貌的塑造,最終呈現冰川雪山、森林草原、沙漠戈壁、丹霞彩丘、河流濕地、平原綠洲等多樣的地貌景觀[33]。 戈壁沙漠戈壁是河西走廊西端的主要地貌,也是河西走廊占地面積最大的地理景觀[13]。戈壁又稱礫漠,源自蒙古語“難生草木的土地”,其地面由礫石、砂礫覆蓋,土壤發育微弱,植被覆蓋稀疏,只能生長稀疏、超旱生灌木、半灌木和草本[34]。河西走廊的沙漠化是中國最嚴重的地區之一,東、北、西三面被騰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庫姆塔格三大沙漠包圍,面積達8.55×104km2[35]。 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 位于河西走廊的中段,在張掖方圓五十平方千米的山地丘陵地帶,有著造型奇特,色彩斑斕的丹霞地貌,不同于中國其他地方的丹霞地貌,張掖丹霞是中國獨有的丹霞地貌和彩色丘陵的復合景觀,有著紅、黃、橙、綠、白、青灰、灰黑、灰白等多種鮮艷的色彩[36][37]。 雅丹地貌![]() 風蝕柱 位于河西走廊的西邊敦煌,有著著名的雅丹地貌,所謂“雅丹”,指的是風和水侵蝕的沉積物,遇到吹風有呼呼聲,有著“魔鬼城”稱謂,是河西走廊極端干旱氣候區的代表性地貌類型,主要景觀為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的大型壟崗狀、墻狀和塔柱狀等雅丹體,其中有風蝕柱、風蝕蘑菇等著名雅丹地貌[13][38]。 黑戈壁在河西走廊的馬鬢山,有一種黑戈壁分布在剝蝕山地的山前地帶,這種戈壁以黑絲的碎石為主遠看像一塊煤塊,其表面有黑灰色的“漆皮”。這種漆皮是由于地下水上升經過日曬蒸發,石體表面會殘留一層赤、橙、棕、黑、褐等顏色富含鐵和錳的氧化薄膜,在風化作用下石體變得潤滑光亮,如上漆一般[37]。 水文冰川雪山![]() 七一冰川 祁連山是甘肅河西走廊南側的一群平行排列的褶斷塊山脈,長900到1000千米,海拔在3000米以上,其中5000米以上的高峰有26座。在晴朗的夏天能清晰地看到一條黑白分明的界線橫過山腰,這條界線被稱為雪線。雪線是冰川學上一個重要的標志,它控制著冰川的發育和分布,只有山體高度超過該地的雪線,才會有多余的雪積累起來成為永久積雪和冰川。祁連山脈共有冰川3066條,總面積2062.72平方千米,是典型的高原冰川,冰川儲量達1145億立方米,其融水為河西走廊綠洲生成水源基礎,被譽為“高山水庫”[39]。 主要河流石羊河水系位于河西走廊東部,發源于祁連山北麓,自東向西由大靖河、古浪河、黃羊河、雜木河、金塔河、西營河、東大河、西大河8條河流及多條小溝小河組成,流域覆蓋武威、金昌、張掖和白銀4市9縣區,全長250多千米,面積4.16萬平方千米,平均降水量182毫米,屬典型的半干旱內陸河流域。流域內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16.59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5.6億立方米,地下水0.99億立方米[14][40]。 黑河水系位于河西走廊中部,全程800余千米,流域面積14.3萬平方千米,發源于青海祁連縣,源頭分為兩支,東支為干流。干流以鶯落峽、正義峽為界,分上、中、下游。鶯落峽以上河道,長度313公里,是黑河流域產流區,河床陡峻、水流湍急,天然落差3000多米,鶯落峽至正義峽為中游,河道長為204公里,為黑河徑流主要利用區,位于中游河道的黑河濕地,是河西走廊水源涵養、蓄洪防旱、地下水補給和區域水平衡維持的重要水文調節器,而正義峽以下為下游,河道長為411公里[41][14]。 疏勒河水系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發源于祁連山深處討賴南山與疏勒南山兩大山之間的沙果林那穆吉木嶺,終于敦煌西北的哈拉湖(又稱青鹽池),全長670千米。其中河源至昌馬峽為上游,長346千米,昌馬峽至雙塔堡水庫壩址處為中游,長124千米,雙塔堡水庫至哈拉湖為下游,長195千米。流域面積4.13萬平方千米,上中下游流域面積分別為1.33萬平方千米、1.2萬平方千米和16萬平方千米。在唐代叫“獨利河”,元、明時期叫“布隆吉爾河”,清代以后叫“疏勒河”[14][42]。 生物多樣性動物近年來,在一系列生態環境治理措施的密集實施下,河西走廊生態逐步趨好,一些珍稀野生動物重回人們視野。其中,既有“雪山之王”之稱的雪豹,也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尾海雕,還有成群大白鷺[43]。在河西走廊中端,戈壁是獸類和鳥類的主要棲息地,擁有鵝喉羚、沙狐、黑尾地鴉、紅隼、蒼鷹、短耳鸮和縱紋腹小鸮等國家Ⅱ級保護動物7種,三趾跳鼠、鵝喉羚、喜鵲、黑尾地鴉、沙鵖、漠鵖和短趾百靈等是該區常見的獸類和鳥類[44]。地處河西走廊西端的甘肅安南壩野駱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自然條件惡劣,卻棲息著野駱駝、雪豹、野驢、鵝喉羚、猞猁等瀕危野生動物[45]。位于河西走廊沙漠地區的甘肅安西極旱荒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著國家Ⅰ級重點保護動物蒙古野驢,鵝喉羚、盤羊國家Ⅱ級重點保護動物,以及國家Ⅰ級重點保護動物金雕。在保護區北片核心區,發現了13匹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蒙古野驢,屬于國際瀕危物種[46]。 植物在河西走廊戈壁上,有著珍珠豬毛菜、紅砂、泡泡刺、霸王、裸果木等植物,沙漠地區常見有沙拐棗、白刺、油蒿、沙米、沙芥等植物,鹽化生境則有鹽爪爪、蘆葦、駱駝刺等植物[47]。 沙生植物河西走廊土壤富有可溶性鹽類,綜合成荒漠,有許多沙生植物存在,它們不僅具有經濟價值,在生態系統中也有著獨特的地位和作用。沙棗又名銀柳,為喬木或半灌木,以種子或扦插繁殖,作為水土保持、防沙造林的先鋒樹種。檉柳又名紅柳,生長于弱水岸邊及戈壁灘的沙丘上,是湖盆灘地和鹽漬沙荒地的主要造林樹種,多用扦插繁殖,也可用種子繁殖,是觀賞植物。胡楊又名胡桐,耐鹽堿生長快,是荒漠地區的天然速生珍貴樹種,也是荒漠戈壁灘上的“勁松”,是古代留下來的“活化石”。梭梭又名梭梭柴,荒漠地區典型的沙生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是沙漠地區營造防風固沙的優良樹種,在河西走廊多生于海拔1600~1650米的河邊沙地、沙丘上。鎖陽又名鎖嚴,寄生在半荒漠、荒漠帶有白刺屬植物生長的沙丘或沙地。甘草又名甜草,生于鹽漬化土地,用于食品工業、工藝卷煙和醫藥工業。羅布麻又名夾竹桃麻,生長于生草本或半灌木,喜光、耐旱、耐堿、耐寒[48]。 荒漠植物在河西走廊山地,有著青海云杉,別名泡松,高20米葉粗,生長在山地陰坡和半陰坡及潮濕谷底,是中國特有樹種,一般用來高山造林和庭院欣賞。而青扦高達50米,樹皮是灰色或者半灰色,生長在微酸性地帶,有著景觀綠化的作用。在民勤沙生植物園,種植著樟子松,高達25米,一年都是淡黃褐色,主要生長在沙地及石爍質沙地,有著防風固沙和水土保持的作用[47]。 自然資源礦產資源河西走廊地區礦產資源豐富而多樣,戈壁區擁有石棉、煤、水晶、玉、鐵、金及其他有色金屬等豐富的礦產資源[49][50]。玉門石油、山丹煤田、九條嶺煤礦、金昌鎳礦及鏡鐵山鐵礦等多處大型礦點,金屬以及非金屬礦產資源儲量都十分豐富。其中,鏡鐵山礦探明儲量達6億噸,占甘肅省的90%以上。金昌鎳和鉑族金屬產量分別占中國全國總量的85%和90%以上[13]。 土壤在河西走廊西部分布著棕色荒漠土,中部為灰棕荒漠土,東部則為灰漠土、淡棕鈣土和灰鈣土,淡棕鈣土分布在接近荒漠南緣的草原化荒漠地帶,灰鈣土分布在祁連山山前黃土丘陵、洪積沖積扇階地與平原綠洲,灰棕荒漠土帶的西端以石膏灰棕荒漠土為主,東端以普通灰棕荒漠土和松沙質原始灰棕荒漠土為主,東北部原始灰棕荒漠土和灰棕荒漠土型松沙土占顯著地位,鹽漬土類廣泛分布于低洼地區,自東向西面積逐漸擴大,草甸土分布面積則自東向西縮小[51]。 綠色能源太陽能![]() 光能發電 在河西走廊的敦煌,適宜的氣候和地形為光熱電站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環境,被稱為“超級鏡子發電站”的100兆瓦熔鹽塔式光熱電站內,1.2萬多面定日鏡以同心圓狀圍繞著260米高的吸熱塔,鏡場總反射面積達140多萬平方米,設計年發電量達3.9億千瓦時,是中國目前建成規模最大、吸熱塔最高、可24小時連續發電的100兆瓦級熔鹽塔式光熱電站,每年可減排二氧化碳35萬噸[52]。 風能![]() 風電機組 在河西走廊酒泉市,自2006年首家風電企業入駐以來,截至目前共有中國華能、大唐集團等28戶風電開發企業入駐,建成風電場35個,安裝各類型風電機組4500余臺,并網容量710萬千瓦,已建成投運發電容量920萬千瓦,風能總儲量達2000萬千瓦,年風能滿發可利用小時數超過3000小時以上[53]。 2022年提出重點推進河西走廊新能源重點開發區,計劃到2025年完成能源生產總量達到12447萬噸標準煤,煤炭產量7000萬噸、原油產量1140萬噸、天然氣產量20億立方米,電力裝機規模達到12680萬千瓦,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占電力總裝機超過65%,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達到30%,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達到全社會用電量的60%左右[54]。 人口人口數量河西走廊五市包括酒泉市、嘉峪關市、張掖市、金昌市、武威市[55]。在漢唐繁盛時期,河西走廊人口很少突破40萬人,即使到明朝后期,河西三大流域人口也只有35萬。乾隆年間,中國人口從1億猛增到3.12億。加之河西地區政治形勢相對穩定,大量移民進入河西。嘉慶年間,河西地區人口達到127. 4萬,至此河西走廊人口密度突破了干旱地帶人口壓力的“臨界指標”,達到8.8人/平方公里,超過了國際上規定干旱地帶人口壓力的“臨界指標” ——7人/平方公里[32]。2020年末,河西走廊地區總人口440.24萬人[56]。 民族構成在漢武帝擊敗匈奴后,河西走廊成為以漢族為主、胡漢交融的地區。有著氐、羌、鮮卑、吐谷渾、回紇(鶻)、吐蕃、黨項、蒙古等游牧人群,還有來自西域的粟特人和胡人[15]。隨著時間的演化,河西走廊逐漸成為漢、蒙古、藏、土、裕固、哈薩克、回、滿等多民族雜居的地方。其中以漢族為主,漢、回等民族主要在綠洲城鎮從事農業、貿易商業,而藏、裕固、哈薩克、蒙古等民族則多在山區及荒漠平原從事牧業[32][15][57]。 語言河西走廊的漢語主要分為中原官話和蘭銀官話。其中敦煌古入聲清音聲母和次濁聲母字今大部分讀陰平,全濁聲母字今讀歸平,屬于中原官話。敦煌以外十七個縣市古入聲清音聲母和次濁聲母字今大部分讀去聲,全濁聲母字今讀陽平,屬于蘭銀官話。酒 泉地區的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和肅北蒙古族自治縣,主要為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 ,多使用本民族的語言[58]。 除漢文以外,還有著吐蕃文、突厥文、回鶻文、于闐文、粟特文、西夏文、八思巴文等多種語言文字[15][57]。在吐蕃統治時期,產生了使用吐蕃-漢雙語的基層社會,形成了用吐蕃文拼寫漢語的習慣一部分漢文書用吐蕃文轉抄下來一直延續到歸義軍時期,到10世紀晚期,漢語逐漸被回鶻語和其他語言取代,宋、元時期回鶻語成為河西一帶的通行語言,明清以后回鶻文逐漸被忘卻[59]。 宗教信仰河西走廊因其特殊地理位置,大量外來文化通過河西走廊傳入。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以及西域及其更西邊的地方性宗教——祆教、摩尼教、猶太教等也經由河西走廊傳入中原地區[60][61]。在國威及于西陲的唐代,一些西域或中亞的地方性宗教經西域到河西走廊地區,再傳入中原。如祆教(拜火教)、摩尼教和基督教(景教,基督教聶斯托里教派)等[60]。 大乘佛教就是從印度經絲綢之路傳播進入的中國,河西走廊在佛教的傳播過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隨后的歲月中河西走廊地區的民眾逐漸接受并信仰藏傳佛教至今[61]。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漢藏佛教與道教、儒教、景教、伊斯蘭教和多種民間信仰融合,發展出了多種形態[16]。 重要城市武威市武威市地處河西走廊東端,是馬踏飛燕的出土地,也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道路[62]。城市總面積32351.69平方千米,人口約146.4955萬人(2020年)[63][64]。 西漢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擊敗匈奴,朝廷設郡置縣,為顯示大漢王朝的武功軍威,武威市由此得名[65]。東晉十六國的前涼、后涼、南涼、北涼和隋末時期的大涼均在此建都[62]。2001年設立地級市武威,原縣級武威市改稱為涼州區,現轄3縣1區,有著雪域高原、綠洲風光和大漠戈壁等自然景觀,具有較高的文化旅游價值[62][65]。 張掖市張掖市位于河西走廊中部,以“張國臂掖、以通西域”得名,古時稱“甘州”,是中國西北重要的交通樞紐城市,全市面積3.86萬平方千米,人口為113萬人(2022年)[66]。 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設置了張掖郡,之后歷代都設郡置府,曾是國都、省會、都司之地,也是郡、州、鎮、軍、府和專區治所,1986年被列為中國第二批歷史文化名城,2002年成立張掖市,轄甘州、臨澤、高臺、山丹、民樂、肅南裕固族自治縣一區五縣,有著“塞上江南”“金張掖”之稱[67][66]。 酒泉市酒泉市位于河西走廊西端,因“城下有泉,其水若酒”而得名,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節點城市,總面積19.2萬平方千米,人口為105.31萬人(2022年)[68][69]。 上古時期酒泉市為羌戎所居地,先秦時期被稱為西戎地、西羌地、匈奴右地及西部、西方、河西三危地等。西漢時仍被匈奴右賢王屬下的渾邪王所控制,稱匈奴右地。元狩二年(前121年),漢武帝將河西納入西漢王朝統治范圍,設立了酒泉郡,駐地為祿福縣(即后來酒泉縣)。1949年設酒泉專區,現酒泉為地級市,轄“一區兩市四縣”[70]。 敦煌市敦煌市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古城“三危”,“敦煌”最早記載于《史記·大宛列傳》,從字面意義上認為“敦”意為“大”,“煌”意為“盛”,是古代使團商隊東來西往的必經之地,也是絲綢之路上最重要的交通樞紐[71][72]。全市面積2.67萬平方千米,人口為20萬人(2023年)[73][74]。 春秋之前是羌、戎的居所,春秋時被稱為瓜州。秦漢之際,敦煌為匈奴占據,至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武帝設置了敦煌郡,到西漢末年,王莽篡漢,敦煌郡改為敦德郡,東漢時復名敦煌郡,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改為敦煌縣,直至1949年成立敦煌縣人民政府,1987年設立敦煌市,為酒泉市代管的一個縣級市,下轄9鎮[72][75]。 嘉峪關市嘉峪關市位于河西走廊中部,因“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而命名。是古絲綢之路的交通要沖,素有“天下第一雄關”、“邊陲鎖鑰”之稱[76][77]。全市總面積1224平方千米,人口為31.63萬人(2022年)[78][79]。 1372年,明朝大將馮勝平定河西之后,經過多方勘察,選定了嘉峪山和黑山之間最狹窄處修建土城,結束了嘉峪關“宋元以前有關無城”的歷史[80]。1965年,設立嘉峪關市,為縣級市。1971年,被批準成為省轄市[81]。嘉峪關市是全國四個不設區縣的地級市之一,下轄31個城市社區、3個鎮、17個行政村[82]。 經濟早在張騫出使西域以前,月氏、烏孫及北方的匈奴等游牧民族便已經在河西走廊沿線游牧遷徙,并且踏出了一條貫通亞歐大陸的草原通道,充當了早期溝通東西方貿易的主角[83]。河西地區納入中央王朝統治以后,土地利用方式轉變為以農業為主[84]。河西走廊的畜牧業文明是由農業文明發展而來,是中國牧業的重要地區[85]。進入工業時代后,河西走廊豐富的礦產資源被發掘出來,其依托資源發展了制造業、新能源產業等工業產業[13][56]。河西走廊依托其歷史底蘊,發展文化旅游產業,開發旅游資源與文化品牌,推動旅游業的發展[56]。 第一產業自張騫鑿通西域后,中原王朝對河西走廊進行開發建設,在其農業發展的同時,河西走廊也成為了西域各國與中原進行商貿活動的重要中轉站[84][86]。進入21世紀后,借助“一帶一路”的政策優勢,河西走廊承接了國際交易市場和國外的農產品需求,不僅擴展東南沿海蔬菜市場,還開辟出了中東亞蔬菜市場建設綠色食品加工產業園區,并發展特色畜禽產品加工、特色果蔬加工、特色釀造加工、特色主食加工等,打造食品加工產業集群[87][86]。 河西走廊灌溉農業區歷史悠久,是中國西北內陸著名的灌溉農業區。它是中國西北地區最主要的商品糧基地和經濟作物集中產區。提供了甘肅省2/3以上的商品糧、幾乎全部的棉花、9/10的甜菜、2/5以上的油料、啤酒大麥和瓜果蔬菜。平地綠洲區主要種植春小麥、大麥、糜子、谷子、玉米、及少量水稻、高粱、馬鈴薯。油料作物主要為胡麻。瓜類有西瓜、仔瓜和白蘭瓜,果樹以棗、梨、蘋果為主。山前地區以夏雜糧為主,主要種植青稞、黑麥、蠶豆、豌豆、馬鈴薯和油菜[30][88]。河西走廊草地資源豐富,類型復雜多樣,是畜牧業的主產區。其畜牧業發達,如山丹馬營灘自古即為著名軍馬場[30][89][90][91]。 第二產業河西走廊地區有著金(昌)、張(掖)、武(威)千萬千瓦級風光電基地,并進一步拓展酒泉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規模。建設嘉峪關百萬千瓦光伏發電基地、酒鋼智慧電網及新能源就地消納項目,并推動實施核裝備制造及核技術應用示范基地項目、玉門新能源制氫、張掖綠色氫能陽光甲醇等項目[56]。 河西走廊同時在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以金昌、嘉峪關為龍頭,協同建設有色金屬新材料產業基地,打造有色金屬新材料產業鏈。依托金昌、玉門、高臺等化工園區,培育發展高端化工產品、精細化工新材料、化工中間體等產業集群,培育化工新材料產業集群。在金昌經濟技術開發區、張掖經濟技術開發區、玉門經濟開發區、嘉峪關工業園區等園區建設以石化通用裝備、新能源裝備及農機裝備、有色金屬制造等為重點的先進制造業基地[56]。 第三產業河西走廊地區第三產業包括文化產業、旅游業、物流業等[92][93][94]。文化產業上,河西走廊文化產業集群不斷發展,2011-2015年期間,河西走廊所在的甘肅省文化產業增加值由62.03億元增長到124.24億元,增加了62.21億元,增長幅度為100.29%,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24%增長到1.83%,文化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幅度總體上呈逐年加快的趨勢。截至2015年,河西走廊地區總計文化事業機構1397個,文化事業人員9970人[92]。 河西走廊地區的旅游業和文化產業相結合,建設了大敦煌文化旅游經濟圈,并依托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長城國家文化公園、黃河國家文化公園、河西走廊國家遺產線路綜合保護利用工程、敦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創新工程等建設項目,打造了絲綢之路沿線區域特色文化品牌,促進文化旅游產業的建設[56]。河西走廊地區旅游資源豐富,包含敦煌、張掖以及武威3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擁有5處世界級文化遺產。與此同時,河西走廊中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60處,省級200多處,為當代文化旅游產品的發展提供了珍貴的原材料[94]。 從第三產業生產總值來看,以2015年為例,酒泉為264.31億元,占整個河西走廊地區第三產業生產總值比重的35.2%;張掖和武威分別為168.67億元、163.86億元,占比分別為22.5%和21.8%;嘉峪關和金昌分別為77.51億元、75.84億元,占比分別為10.3%和10.2%。總計第三產業生產總值為750.19億元[92][94]。 物產農業作物![]() 瓜州蜜瓜 ![]() 人參果 在夏商時期河西走廊已有人定居,并有了原始的農業種植。漢武帝于元狩二年(前121年)開辟河西走廊,農耕文明在這里逐漸生根發芽[33]。平地綠洲區主要種植春小麥、大麥、糜子、谷子、玉米、及少量水稻、高粱和馬鈴薯,胡麻為油料主要作物,還種有西瓜、仔瓜、白蘭瓜、棗、梨、蘋果等,山前地區以夏雜糧為主,主要種植青稞、黑麥、蠶豆、豌豆、馬鈴薯和油菜[30]。 瓜州共引進培育出西瓜、白蘭瓜、哈密瓜等4個系列30多個品種的“瓜州蜜瓜”,含糖量達14%一19%,年產量穩定在3000萬公斤以上,產品遠銷青海、新疆、陜西、北京、天津、廣州、香港等地[95]。 武威出產的天梯山人參果,因其生長在海拔2200米、氣候寒涼,土壤、空氣無污染的特殊地理環境中,澆灌祁連山純凈冰川雪水,采用無公害食品標準生產成熟的人參果果肉厚實多汁,無核,口感爽脆,淡雅清香,不酸不澀,風味獨特,是一種回歸自然的保健水果[96]。 主要礦產在河西走廊北山山系和祁連山山系中還富藏著玉礦資源,發現了甘肅肅北馬鬃山玉礦、馬鬃山寒窯子草場玉礦、敦煌旱峽玉礦三處礦場,采集到大量的碎玉料、石錘、礪石、陶片、瓷片等[97]。河西走廊還是中國西北部石油生產的基地之一,有著石炭系領域包括武威盆地兒馬湖-中衛凹陷、武威盆地中央坳陷、民樂盆地東部,侏羅系領域包括雅布賴盆地東部生物氣、潮水盆地西北部廟北凹陷和敦煌盆地紅柳溝-大壩凹陷,白堊系領域包括民樂盆地東部李寨村凹陷等7個石油調查點[98][99]。 手工作物![]() 酒泉夜光杯 酒泉夜光杯是一種用玉琢成的名貴飲酒器皿。當把美酒置于杯中,放在月光下,杯中就會閃閃發亮,夜光杯由此而得名。酒泉夜光杯的形成至少在唐代就已有之。制作夜光杯的玉料采自距酒泉城百余公里的祁連山中。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00]。 武威的夏王陶瓷燒制出了許多西夏風格的陶瓷制品,包括西夏剔花扁壺、西夏剔花溫酒壺、西夏剔花三炮臺碗、西夏茶具、黑釉刻盤等。其中的黑釉刻盤是在成瓷盤上通過特殊工藝,在上面附著一層黑釉,經工藝師精心雕刻而成,具有很高的觀賞性和收藏性[101]。 文化習俗喪葬習俗生活在河西走廊的漢族人民形成了顯著特征的喪葬文化,其中報喪、帶孝、喪事操辦、吊唁、祭奠、入殮、出殯、下葬等儀式都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對親人已過世俗稱“老了人”,操辦喪事要請本族中德才兼備的長者做大東,請專門從事挖墓穴的人(又稱“打坑的”)在家族墳地中破土挖坑,又名搌穴,吊唁是喪葬儀式中最隆重也是最熱鬧的,將死者穿戴整齊入棺,次日按照事先確定的時間抬靈柩出門去埋葬稱為出殯,俗稱“送葬”。靈柩到達墓地,下葬之前先將“棗頭飯”、文房四寶及面塑的公雞等動物放入墓穴內,意為讓亡靈早日投胎轉世給后人帶來文脈和家道興旺。葬后第三日,家人及近親帶著祭品到墓地第一次上墳祭奠,添加墳土,安置墳門,又名“攢三”。此后,與其他祖先一起供奉不再舉行單獨的紀念活動[102]。 婚姻習俗在河西走廊的中部,居住著裕固族,裕固族傳統的婚姻習慣有正式婚姻與非正式婚姻兩種形態。正式婚姻,即男娶女嫁婚,婚禮儀式繁多而隆重。在女方家最重要的儀式是“戴頭面”。迎親路上,男方要在途中鋪氈毯、備羊酒迎候,謂之打尖(裕固語叫'杜蘇爾池’)。在男方家的婚宴上,還要舉行有名的“阿斯哈斯”儀式,即由“總東”(負責主持禮儀的人)向大家講述裕固族婚禮的古老來歷。裕固族的非正式婚姻主要指帳房戴頭婚。女孩到十五或十七歲時舉行戴頭面儀式,即成年禮。父母這時候要為女兒另立一頂帳篷(裕固語叫“道爾朗”)。姑娘戴頭面后就有了社交自由,可與稱心的情侶在“道爾朗”同居,共同生活,生兒育女不受非議。帳房戴頭的婦女,有的與一個固定的男子白頭到老,也有中途感情發生波折而與另外男子同居的[103]。 節慶習俗地處河西走廊的山丹、金昌、古浪、敦煌等地如今依然延續著古老的民俗,除了在“冬至”當天做出獨具特色的美味佳肴,還舉行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山丹的“冬至”活動就有“禱老爺”、炒'冬至’、吃牛娃子飯等民俗節慶活動,古浪縣的人們都要吃地方特色美食——“指子面”,意寓幸福安康,歲歲平安,而在金昌“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天都要吃傳統美食“窩窩飯”[104]。 農歷四月初八,敦煌莫高窟會舉行浴佛節廟會。廟會期間,九層樓大佛殿里鐘鼓齊鳴,和尚誦經,香客還愿,城南的雷音寺大雄寶殿前弟子信眾手持楊柳枝,用凈水為玉制佛像淋浴。浴佛節當天,大佛背后的通道會打開,人們排隊從右側開始,順通道繞行三圈,以示禮佛祈福[105]。 藝術建筑藝術![]() 敦煌壁畫 ![]() 墓葬壁畫——采桑圖 明清時期河西走廊建筑形成了鮮明的地域特征,并發展成相對獨立的河西建筑工藝體系,與一直以來在明清建筑中唱主角的北方官式建筑在布局、形制、構造和裝飾等方面有顯著的區別。在結構形式上,由于河西走廊地區地質屬濕陷性黃土且地震頻發,因此注重穩定性和整體性,產生了椽扣、柱牽子、地栿等構件,分別在屋頂、屋身和基礎三個部分起加強作用,并且普遍使用抹角梁的結構做法,屋角部位拉結作用增強,整體形象屋面曲線檐口平緩,屋脊高聳。受伊斯蘭建筑影響,河西走廊建筑的平面多在背面出抱廈,檐下部分以“花板代栱”取代了傳統的斗栱[106]。 在河西走廊壁畫中,不僅在大量凈變畫以及佛經故事中穿插了大量建筑影像,在敦煌壁畫中的建筑更是含有佛殿、寺、闕、城垣、塔、堂、樓、門、住宅等多種類型,大量壁畫來源于現實生活中的城闕、宮殿、佛寺、民居等建筑。早在東周的漆器和戰國的銅器上就有建筑的圖像,漢代畫像磚上也繪有大量的建筑圖像,與敦煌相鄰的嘉峪關魏晉墓室壁畫、以及榆林窟壁畫中存有河西走廊所固有的地域建筑形式。在河西走廊壁畫繁復的建筑類別中,壁畫民居建筑形式一側記錄寫有“塢”字,在《河西魏晉十六國壁畫墓》一書中,將墓室壁畫墓的題材分為四類,其中將“塢”劃為墓主人世俗生活與財富的象征,主要與庖廚、耕種、收貨、糧倉、仆婢、絲帛等內容列為一室,由此可見“塢”的建筑形式是河西走廊一帶民居所存實體廣泛性的又一例證[107]。 在河西走廊地下發現了數千座魏晉時代的古墓,在古墓中有著不少精美壁畫,被譽為“世界最大的地下畫廊”。墓室壁畫內容十分多樣,不僅有表達墓主日常生活和財富的,也有鎮墓驅邪和升仙祥瑞等內容,被稱為“魏晉時期生活思想的圖像記錄百科全書”[11]。 表演藝術在河西走廊民間流傳著一種經久不衰的說唱——河西寶卷,也指被稱為“河西寶卷的分支”“敦煌變文的之孫”的曲藝藝術——涼州賢孝,由數百位盲人述說和傳唱,既糅雜了儒、釋、道等傳統文化,也吸收了民間宗教信仰和神話等內容,被稱為“民間百科全書”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他們傳唱的足跡遍及武威到永昌、民樂、高臺、酒泉等地,甚至跨過戈壁、荒原、抵達寧夏、青海等絲綢之路沿線地區。至20世紀末,他們游走在河西走廊,行藝賣唱乞討度日數十年,在不經意間播撒著涼州賢孝'孝悌忠信'的種子,他們的足跡見證著河西走廊社會生活的變遷,也讓我們了解到底層視角的河西走廊文化傳統。2006年,河西寶卷、涼州賢孝同時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08]。 宗教藝術河西走廊是中國古代較早接觸佛教和產生佛教藝術的地區之一,在境內保存著大量古代佛教石窟寺遺址群[109]。其中包括中國石窟的“鼻祖”—天梯山石窟,還有著莫高窟以及眾多精致華美石窟[110]。現有石窟寺(含摩崖造像)219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處,從河西走廊西端一直分布到隴東和隴南,現存石窟群具有開鑿時間較早、延續時間較長、規模較大等特點,其中的敦煌莫高窟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109]。 飲食![]() 炒炮 河西走廊的飲食由于地域、食料生產、社會習俗、氣候條件、歷史積淀的不同而存在一些差異,主要以面食為主其他輔之[111]。 炒炮炒炮是張掖市特有的地方面食,因寸段面條形似鞭炮,故名炮杖,和蔬菜、鹵肉炒后食用。而經典面食搓魚子,中間粗兩頭尖,酷似白色的小魚苗,吃起來滑軟有韌性,既可干拌吃也可與湯一起食用[112]。 牛肉小飯![]() 牛肉小飯 牛肉小飯是張掖最有名的美食早餐,把面做成米粒大小的小丁,配上切成條狀的牛肉、豆腐、粉條,加上蔥和香菜,口感獨特。在肉類食品中, 臘羊肉也是久負盛名的美食,采用沿山一帶吃羊胡子(草名)、羊糍胡花和沙蔥的羊,入冬后將其宰殺煮熟,加上高臺雪花鹽,茵香、生姜等佐料烹制而成,嫣紅透明肥而不膩,吃起來特別鮮美[112]。 糊鍋![]() 糊鍋 糊鍋是酒泉人最喜愛的早點,雞湯為湯料投入蠶豆、熬成糊狀,加入蠶豆粉制成的粉塊、粉條、雞絲、肉片,再把炸好的大麻花掰開放入配好的湯中即可食用,整體突出姜與胡椒的辣味。而麻什子也被稱為疙丁子,做法是和面要硬,搟切成小方面丁,煮透撈出盛在木制筒里,然后以羊肉湯為主配制湯料,投入粉塊、粉條羊肉沫、豆腐丁及其它塊狀菜丁,湯配好后,再將煮熟的面丁放入,稀稠適中,這種飯也叫“羊肉麻什子”或“小飯”[112]。 拔疙瘩撥疙瘩是酒泉當地的名吃,源自山西晉中,俗稱剔尖,是一種面食,結合了當地人的口味,以手工操作、現撥、現炒的特點讓食客食指大動,撥疙瘩既像小魚戲水,又像柳葉舞動[112]。 驢肉黃面![]() 驢肉黃面 敦煌市驢肉黃面歷史悠久,是當地的風味名小吃,面細如龍須,長如金線,渾圓如柱,從頭至尾,每一根面條皆粗細均勻,像一件精美的工藝品,莫高窟壁畫上就有制作黃面的生動場景[112]。 烤羊肉嘉峪關盛產羊肉,在烤羊肉的選料上特別講究,羊肉必須是一年內的羊羔肉、加料時不可加多也不可加錯,烤熟后的羊肉色澤醬紅、麻辣鮮香、油而不膩、外酥里嫩,烤肉現切、現穿、現烤,還有烤羊排、烤羊腿、烤羊肚等[112]。 風景名勝人文景點武威天梯山石窟![]() 天梯山石窟 始建于北涼沮渠蒙遜時期(412—439年),距今約1600余年,是中國早期石窟藝術的杰出代表,被史學界尊譽為“石窟之祖”“石窟源頭”。開創了“涼州模式”,是中國新疆以東的北方地區出現的第一種佛教石窟營建模式,同時也是這一地區佛像建造最原始、最基本的模式,在佛教東傳的過程中對炳靈寺石窟、麥積山石窟、云岡石窟、龍門石窟等產生了重要影響,同時向西影響了莫高窟和高昌地區的石窟營造,在中國早期佛教傳播史上占有重要的歷史地位,也為研究北方佛教石窟和佛教建筑藝術提供了珍貴的斷代標尺[9]。 莫高窟![]() 莫高窟 俗稱“千佛洞”,是敦煌石窟群體中的代表窟群,位于敦煌市東南25千米處鳴沙山東麓、宕泉河西岸的斷崖上。洞窟密布在南北長約2千米的崖面上,高約40米至50米,巖質為酒泉系礫石巖層,由積沙與卵石沉淀粘結而成,沙層疏松,不適于雕刻,故石窟中以泥塑彩繪為主。莫高窟長1600余米,分南北兩區,現存有壁畫、塑像者共492窟,絕大多數分布在南區,北區除少數洞窟存有壁畫,其余則是多達二百五十余個空窟,彩塑三千余身,唐宋木構窟檐五座[4]。 榆林窟![]() 榆林窟 榆林窟,又名榆林寺、萬佛峽和上洞子等,位于甘肅省瓜州縣城南約七十公里的南山峽谷中,因從峽谷中穿流而過,兩岸榆樹成林,石窟因此而得名。因缺乏確鑿的史實證據,開創時(年)代尚無定論。現存洞窟最早建于唐代,經五代、宋、回鵑、西夏續建,完結于元。洞窟分上下層共有四十三個,東崖三十二個,西崖十一個。窟形、彩塑、壁畫的特點、題材和風格,與莫高窟基本相同,同屬敦煌藝術系統,故被稱為莫高窟的“姊妹窟”。榆林窟精美的壁畫藝術,彌補了莫高窟壁畫藝術的不足,是敦煌石窟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唐代至元代的佛教石窟藝術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113]。 河西明長城![]() 河西明長城 在西漢元狩二年(公元前112年),最早修筑河西長城700多千米,迄今山丹縣境內的漢明長城、烽燧、列障,是目前中國保存最完整的一段古長城,被譽為“露天長城博物館”,主要修筑于嘉靖、隆慶和萬歷年間,以景泰縣境內黃河西岸索橋堡為起點,西延至古浪,以漢長城為基礎,到武威雙城鄉附近,離開漢長城,至永昌縣又與漢長城會合,至高臺縣羅城鄉北,又與漢長城分開,經酒泉市鴛鴦池附近,再由酒泉下古城明沙窩懷茂鄉入嘉峪關境內,經新城、野麻灣到嘉峪關,全長957公里[114]。 高臺駱駝城遺址![]() 高臺駱駝城遺址 位于高臺縣城西南20公里處的戈壁灘上,呈長方形,坐北面南,東西長425米,南北長704米,總面積30.77萬平方米,角墩、敵臺、甕城、城垣殘高2.5-7.5米,始建于東晉陲安元年,公元397年是后涼建康郡太守段業另立年號建立的北涼國國都,現存遺跡有城墻、馬面、甕城、腰墩、角墩、古井等,是中國保存最好的漢、涼、唐代古城之一,也是中國絲綢之路上的名城和西域重鎮[115][116]。 玉門關遺址![]() 玉門關遺址 位于敦煌市西北80千米的戈壁灘上,包括三部分:玉門關、河倉城、長城烽燧,俗稱“小方盤”,是西漢玉門都尉治所遺址,也是絲綢之路必經關隘,因闐玉經此輸入中原得名。現存城垣比較完整,遺址平面呈方形,黃土夯筑,東西寬24米,南北長26.4米,周圍尚有營壘、炮臺、古塔等遺址,河倉城俗稱“大方盤”,是漢至魏晉時期中國西部防線儲備糧秣等給養的軍需倉庫,遺址為方形,黃土夯筑,南北二垣各長150米,東西二垣各長155米。1988年,國務院公布玉門關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列入中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絲綢之路中國段”。2014年6月,被列入“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世界文化遺產名錄》[5]。 雷臺漢墓![]() 雷臺漢墓 武威的雷臺景區是古代祭祀雷神的地方,現存建筑有三星殿、雷祖殿、北斗七星殿、南斗六星殿、過殿、東西陪殿、廊房等,是河西走廊著名的道教勝地。雷臺漢墓則為漢朝時“守張掖長張君”之墓,出土了中國旅游標志物——“馬踏飛燕”銅像[117]。 武威文廟![]() 武威文廟 文廟,也稱孔廟,是紀念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的場所[118]。位于武威市涼州區崇文街172號,始建于明正統二年(公元1437年),已有500多年,是河西走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文廟,整個古建筑群由東、中、西三部分組成,東為文昌宮,中為文廟,西為涼州府儒學。整體建筑布局對稱,結構嚴謹,規模宏大,氣勢雄偉,被譽為“隴右學宮之冠”[119]。 自然風光鳴沙山月牙泉![]() 鳴沙山月牙泉 位于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市,鳴沙山距城南5千米,因沙動成響而得名。山為流沙積成,分紅、黃、綠、白、黑五色。漢代稱沙角山,又名神沙山,晉代開始稱鳴沙山,東西約40千米,南北寬約20余千米,主峰海拔1715米。月牙泉處于鳴沙山環抱之中,因其外形酷似一彎新月而得名,古時稱沙井,又稱藥泉,清代正名月牙泉。南北長近100米,東西寬約25米,泉水東深西淺,最深處約5米,平均水深4.2米。流沙與泉水之間僅數十米,時常遭遇烈風流沙但泉水不被其所掩沒,地處戈壁而泉水不濁不涸,形成沙泉共生、泉沙共存的獨特地貌[8]。 張掖丹霞國家地質公園![]() 張掖丹霞國家地質公園 位于甘肅省張掖市,是中國面積最大的丹霞地貌景觀,地貌分布廣闊,造型奇特,具有很高的科考價值和旅游觀賞價值,被譽為'張掖彩色丘陵中國第一”。其中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在臨澤、肅南兩縣境內,面積達300多平方千米,是中國唯一丹霞地貌與彩色丘陵的景觀復合區[36]。 嘉峪關討賴河大峽谷省級地質公園![]() 嘉峪關討賴河大峽谷省級地質公園 發源于青海省祁連山中段討賴河南山,全長370公里,流經嘉峪關32.08千米,是嘉峪關市地下水水源補充、工業生產、農業灌溉、生態綠化的唯一河流水源[120]。討賴河大峽谷省級地質公園,是歷經千百年河水沖刷而形成的以峽谷地貌景觀為主,地質構造及水體景觀為輔的地質地貌類遺跡,其規模、特征、類型對研究祁連山隆起,戈壁地質地貌形成具有重要價值[121]。 相關文化詩詞歌賦我們把歷史上產生于河西走廊本土及本土之外描敘河西和涉及到河西的文學作品統稱為河西走廊地域文學,簡稱為河西文學。包括從上古昆侖神話、漢魏河西文學到明清河西文學及敦煌文學中的河西文學、河西俗文學、河西少數民族文學、河西走廊的《西游記》文化等,而其中的主流是詩歌[122]。曹植、張駿、岑參、王維、紀昀等歷朝文人都以河西走廊為題材作詩抒情[122][123]。 王維《使至塞上》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123]。 ![]() 王維《使至塞上》 岑參《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酒泉太守能劍舞,高堂置酒夜擊鼓。胡笳一曲斷人腸,座上相看淚如雨。琵琶長笛曲相和,羌兒胡雛齊唱歌。渾炙犁牛烹野駝,交河美酒歸叵羅。三更醉后軍中寢,無奈秦山歸夢何[123]。 ![]() 岑參《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 王翰《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123]。 ![]() 王翰《涼州詞》 王昌齡《從軍行》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123]。 ![]() 王昌齡《從軍行》 紀錄片由CCTV節目官網播出的《河西走廊(2022)》紀錄片,以時間為線索,展示了從漢代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的河西走廊歷史,以編年體史詩的形式,跨越漢、三國、兩晉、隋唐、蒙元、明清、民國和新中國,系統梳理了河西走廊甚至整個中國西部的歷史,呈現出跨越千年的雄壯、輝煌與蒼涼[17]。 ![]() 《河西走廊(2022)》紀錄片圖片 文學作品《涼州十八拍》是葉舟創作的聚焦河西走廊文化、歷史、人物的一部134萬字的作品。《涼州十八拍》以武威為書寫原點,塑造了一群血氣方剛的涼州少年形象,書寫了一種生氣勃發的少年精神。讓讀者體會到那份久違的漢唐以降邊塞詩文中的英雄主義色彩和浪漫主義氣息。這本書還入選了由中宣部指導、中國作家協會牽頭實施的“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支持項目首批名單[124][125]。 ![]() 葉舟《涼州十八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