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寫一篇原創文章的第3年187天 寫作目的:幫助更多的人提升智慧 人們認識世界主要通過自己的感知和邏輯判斷。 這里面有問題嗎? 當然有問題,因為很多人所謂的感知與邏輯,只不過是停留在自己狹隘的認知范圍內。 《道德經》: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恍惚。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道”是人們看不到的,聽不到的,抓不到或者摸不到的,他是很深遠、很稀奇也很精微的,也就是說道是很精微玄妙深邃而且不易識,常人是無法可以眼觀、耳聞和手摸到道的。 但是我們可以從“察古道”的方法去認知規律。 什么叫“古道”? 主要指《周易》的起源上查明天道的運行規律。 不要通過直接感知或窮究其理的方法去認識規律。 很多人喜歡用“直覺”和“邏輯判斷”去評判、總結事物的規律。 善知善感的人有嗎? 有,但是,很多時候,人的直覺只不過是自己的偏私虛妄之心,人的邏輯也只是在自己認知范圍內,并不是客觀的真實。 古往今來萬事萬物發展演化的規律,包括金木水火土五行、八風八方的規律,和它們起源。 《道德經》: 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歸其根。世間萬物,蕓蕓眾生,各有各的歸宿(終點)。 我們在平常的生活中,去發現事物循環往復的特性,去把它歸納出來,不斷地在實踐中去驗證,這樣才有可能發現世間的規律。 以事實為依據是重中之重,而不是靠感知和邏輯推斷。 一個人能保持開放的心態,能弱化自己的偏私虛妄之心,在此基礎上再做到知道易行,就已經在不斷靠近大道的路上。 比如我們判斷一個人,我們可以通過人性的角度去觀察,看看他有哪些特征,以他所做事情的事實為依據,而不是靠感覺和第一印象或者通過言語去過度的推斷。 過事很重要。 希望這篇文章對你有所幫助和啟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