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衛,是個奇人。 在影視劇中,他出身貧寒、孤苦無依,只能靠四處乞討為生,由于聰慧機靈、能說會道,一次偶然的機會,被四貝勒胤禛看中,成了貝勒府的一名小廝。 胤禛即位后,李衛作為“從龍之臣”,也開始得到重用,成了雍正手中整頓吏治、推行新政的“一把利劍”,也成了雍正心目中數一數二的寵臣、能臣。 可歷史上真實的李衛,既不是叫花子出身,也不是一開始就追隨雍正的“從龍之臣”。 他之所以能成為與田文靜、鄂爾泰齊名的“三大名撫”,靠的,完全是自己過硬的實力。 01雍正為什么喜歡李衛?1、捐官出身、出手不凡 李衛,字又階,1688年出生于江蘇徐州豐縣大沙河鎮李寨的一個大戶人家,是個貨真價實的“富二代”。 從小就不差錢的李衛,一生最不愛干的事就是讀書。 盡管家里汗牛充棟,可李衛連一本完整的《四書五經》也沒學完,更別提考科舉了。 眼瞅著李衛馬上30歲,還進取無望,李家父母可急壞了,恰在這時,朝廷為了增加收入,推出了一項新政策——“捐資入仕”,說白了,就是只要交夠錢,就能買到一個官職,躋身大清公務員行列。 1717年,李衛在父母雄厚的資金支持下,一躍當上了從五品兵部員外郎。 和一般的讀書人相比,這個起點可以說相當高了(讀書人入仕,剛開始只能從從七品或從六品的官做起)。 兩年后,李衛又升任正五品戶部郎中,主管銀庫。 在大多數眼里,李衛這種買來的官,只要不惹事、不干事,每月只負責按時拿錢就行了。 可李衛卻不這樣想:既然坐到了這個位置上,那就得有個當官的樣子,就得拿出當官的成績來。 很快,李衛的機會來了。 當時,有個親王仗著自己的權勢,私下指使親信在收賦稅時,每1000兩抽取10兩的“庫平銀”,明面上說是為了填補損耗,實際上全進了王爺自己的腰包。 很多人對此心知肚明,卻礙于王爺的身份,不敢聲張,唯有李衛天不怕、地不怕,在勸諫無效后,李衛干脆在走廊上放了一套柜子,上面寫著“某王贏錢”的字樣,擺明了就是要把這位王爺的丑行,公之于眾。 這位王爺被弄得灰頭土臉,再也不敢私收庫平銀了。 時任雍親王的胤禛得知此事后,對李衛不畏權貴、敢作敢為的性格非常欣賞。 李衛,這個名字,就這么在胤禛心里扎下了根。 1722年,四阿哥胤禛即位為雍正帝,在怡親王允祥的大力保薦下,李衛開始嶄露頭角,迎來了真正屬于自己的時代。 2、善管鹽務、不負所望 剛剛坐穩皇位的雍正,迫不及待召見了李衛,倆人一番長談之后,雍正當即欣慰地對云貴總督高其倬說:“李衛是一個非常出色的官員,爾等應該極加愛惜、量才使用。” 不久,李衛接到委任狀,他被升任為正四品云南鹽驛道,主管云南的鹽政。 自古以來,鹽就是老百姓的生活必需品,在“鹽鐵官營”的古代,鹽的作用更加重要。 除了食用之外,鹽稅,還是國家財政,僅次于田賦的一項非常重要的收入。 正因為此,歷代有為君主都會將“鹽務”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做。 雍正敢派“捐官”李衛,去管理鹽政弊端叢生的云南,看得出來,他對李衛是非常信任的。 而李衛也不負所望,工作完成得非常出色,短短八個月的時間,他不僅補足了云南的鹽政虧空,還增加了3萬余兩的利潤。 雍正知道后,大為振奮,他在奏折里對李衛勉勵道:“一切只管放膽去做,自有朕做主。” 1724年,年僅36歲的李衛升任云南布政使,一年后,李衛再次高升,升任從二品浙江巡撫,同時繼續發揮自己的特長、兼管鹽務。 浙江鹽政與云南鹽政不同,云南鹽政的弊端在于吏治腐敗、中飽私囊,而浙江鹽政的弊端則在于官商勾結、私鹽橫行。 清朝有十幾個鹽區,按照規定,每個鹽區的人不能跨區購買食鹽。李衛治下的浙江鹽區,主要負責浙江、江蘇、江西、安徽四個省區的食鹽供給。然而,當地老百姓卻喜歡買價格更便宜、更便捷的淮鹽。 私鹽販子嗅到了商機,便從淮地運來了大量的私鹽,于是,浙江官鹽的銷量大大減少。 李衛雖然沒讀過幾天書,但他在管理鹽政、緝查私鹽方面,是非常在行的。 李衛走馬上任后,一面壯大緝私隊伍的力量,一面私下走訪,終于摸清了當地最大鹽梟沈氏的底細,等一切準備就緒后,李衛一舉將沈氏抓獲,其他私鹽販子也紛紛望風而逃。 浙江鹽區多年的弊病得以革除,浙江鹽政重又出現了“食官鹽者多,食私鹽者少”的局面,鹽稅也比往年增加了整整2倍。 雍正皇帝大喜過望,很快便將李衛提拔為從一品浙江總督,還為他開了一個特例,允許他兼管巡撫事。 短短五年之間,李衛就從一個混吃等死的“捐官”,成為了手握實權的朝廷一品大員。 這種升遷速度,別說是在雍正朝,就是在整個大清朝,都是十分罕見的。 更令人艷羨的是,雍正對李衛的評價非常高,他對身邊人說:“在天下所有的督撫里,朕最喜歡的只有鄂爾泰、田文靜、李衛這三個人。”
3、偵查盜匪、修筑海塘 作為雍正的三大寵臣之一,李衛一生干了三件大事,除了緝查私鹽外,他在偵查盜匪、修筑海塘等方面的成就,也同樣令人矚目。 1728年,雍正派李衛管理江南七府五州的盜賊案。 之所以派李衛來,是因為彼時江南一帶匪亂橫行,反清復明的活動也屢禁不止。 當地官員不僅不挾制管轄,反而與盜賊暗中勾結,肆意對百姓進行盤剝,他們好從中分利。 李衛接到任命后,并沒有打草驚蛇,而是先派出親信四處打探消息,最后發現江南督臣范時繹、按察使馬世烆、游擊馬空北等朝廷官員,與賊首甘鳳池的私交非常好,他們不僅將賊人奉為座上賓,還給賊人提供了大量的便利。 這個甘鳳池武藝高強、為人仗義,早年間,他仗著手下人多勢眾,參加過反清復明的'朱三太子案',“朱三太子”落網后,甘鳳池尤不死心,一直在暗中積蓄力量,準備起事。 弄清楚賊首的關系網后,李衛先奏請雍正,清除了朝廷里的害群之馬,將他們罷官的罷官,流放的流放,而后借助漕幫的力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智取了甘鳳池及其同伙。 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李衛就將匪亂橫行的江南治理得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難怪雍正當眾夸贊李衛:“在天下所有的督撫里,要論緝捕盜匪,李衛是當之無愧的第一。”
除了整頓鹽務、緝捕盜賊外,李衛在修筑海塘方面也有著突出的成績。 由于浙江一帶臨海,所以每年都要修固海塘防御海潮,但浙江一帶的海塘年年修、年年壞,花費的錢糧不少,但起到的作用卻不大。眼看著江浙一帶的老百姓常遭水災,雍正煩心不已,特地命李衛查勘海塘工程。 李衛經過多次實地勘察,一方面奏請雍正重新修訂海塘的修固方案, 一方面帶領鄉紳自籌資金,以補朝廷撥款的不足,最后出色完成了任務。 靠著這些實打實的成績,李衛不僅為自己掙來了口碑,還得到了雍正加倍的信任,雍正不止一次號召群臣向李衛學習,他說:“爾(李衛)乃國家偉器……豈止朕之功臣,乃朕之恩人也。” 1729年,李衛被調任回京,擔任兵部尚書,加太子少傅銜,三年后又升任直隸總督,“命提督以下并受節制”。此時的李衛,不僅是雍正眼中的“模范總督”,還是地方總督中地位最高的、權力最大的。然而,就是這么一位位高權重的封疆大吏,雍正眼中的第一寵臣,個性卻十分獨特,對此,有時連雍正都無可奈何。 02 李衛到底有多囂張? 在雍正所有的寵臣里,李衛算是個性最特別、最張揚的一個。 他特殊的入仕經歷,決定了他身上少了很多讀書人的斯文和儒雅,而多了些江湖人的魯莽和俠氣。一般人給皇帝寫彈劾信,生怕被彈劾人知道,二人由此結下梁子。可李衛寫彈劾信,不僅不藏著掖著,還主動給被彈劾人抄送一份。 連雍正對李衛這種“罵人又氣人”的行為,都看不下去了,所以,私下常常提醒他“不要孟浪”。李衛滿口答應,可沒過兩天,老毛病又犯了。在給上司高其倬匯報工作時,李衛不稱官銜,直接稱呼他為“老高”,還動不動就稱兄道弟,高其倬乃堂堂進士出身,哪見過這陣勢?要不是雍正囑托要“極加珍惜”,高總督早把人給轟出去了。 除了對上司“不恭敬”,李衛對手下的人,也算不上寬厚。史載李衛“驕慢凌人”、“矢口謾罵”,也就是說,李衛在人前相當傲慢,對看不慣的人和事,他張口就罵,而且專撿難聽的罵。 所以,李衛在當官期間沒少彈劾別人,別人也沒少彈劾他,如果有幾天雍正沒收到彈劾李衛的折子,自己都覺得奇怪:“近日人頗諒汝,怨言未達于朕前”。 雍正朝三大寵臣,李衛一人得罪了倆。 田文靜曾彈劾李衛“愛嬉游”,李衛從此懷恨在心。后來,李衛的母親去世,田文靜想趁機與李衛重修于好,結果被李衛大罵而歸。李衛覺得此舉仍不解恨,還將田文靜寫的吊唁聯扔到了廁所里。 二人的關系就此徹底破裂。 后來,李衛又出面彈劾鄂爾泰的弟弟鄂爾奇,徹底得罪了鄂爾泰。毫不夸張的說,放眼整個朝堂,除了雍正皇帝,就沒有李衛不敢彈劾、不敢得罪的人。 而雍正深知李衛的個性,他不僅未因此怪罪李衛,還常常私下出招,為李衛開脫。得遇明君如此,李衛才會在雍正駕崩時,哭得肝腸寸斷、暈倒在地。 03李衛的最終結局如何?1735年,雍正駕崩后,皇四子弘歷即位,是為乾隆帝。李衛即便能力超群,也未能逃過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命運。乾隆即位之初,急需眾位老臣的輔佐,所以,對李衛還算客氣。不僅讓他繼續擔任直隸總督,還讓他兼管河務,對李衛提出的各項建議也都能一一接納。 比如,1737年,李衛在處理誠親王護衛庫克與安州百姓爭奪土地一案時,秉公執法,處罰了庫克,得到了乾隆的嘉獎,乾隆還特意賞了他團龍補服。 這個團龍補服到底有多尊貴呢? 這么說吧,在滿清267年的時間里,只有五位漢臣獲得過“賞穿四團龍補服”,就連張廷玉、曾國藩、李鴻章等名臣,都沒有資格獲得這項榮譽。 然而,這并不意味著乾隆對李衛寵信有加,相反,他對李衛是一直猜忌的。 1738年12月的一天,李衛下朝后正與太監們說話談笑,這一幕恰好被乾隆看到了。本來這不是什么大事,可乾隆卻上綱上線,下旨嚴斥李衛“結交內史、欲圖謀不軌,著移交吏部議處”。 李衛粗枝大葉慣了,此刻就是長一百張嘴,也辯不清自己的清白了,又急又氣之下,李衛急火攻心,很快引發了舊疾、不治身亡,他死時,年僅51歲。 也許是心存愧疚,李衛病逝后,乾隆不僅充分肯定了李衛生前的功勞,說他“有才能、能干事、把邊關重地都治理得井井有條”,還撤銷了對李衛的處罰,特意下令按總督禮祭葬,并賜謚號“敏達”。
至此,一代寵臣李衛,帶著滿身的榮耀,完美謝幕。 然而,誰能想到,四十余年后,乾隆皇帝又親手毀掉了賜予李衛的一切榮譽。 據記載,乾隆第五次南巡至杭州西湖時,發現湖山神廟內供奉的“湖山之神”,竟是李衛及十三位妻妾的塑像。 本來,李衛在江浙一帶禁私鹽、捕盜賊、修海塘、復科舉,為當地百姓辦了不少實事、好事,老百姓出于感恩,世代祭祀李衛,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可乾隆見了這些塑像,心里很不是滋味。 自己貴為大清天子,功蓋三皇,德披五帝,都沒有百姓建廟祭祀,你一個小小的總督,竟越過皇帝、私自建廟,這也太不把天子當回事了。 憤怒的乾隆不僅立即命人銷毀了李衛及妻妾的塑像,還反手給了李衛一個絕對差評: “李衛這個人并不是什么公正無私的純臣,他在浙江也沒做過什么于國于民有益的事。他不過是仗著皇考的寵信,到處作威作福罷了,朕心善仁慈不追究他,他怎么還有臉托名立廟、永享祠祀呢?” 乾隆一句話,否掉了李衛的一切功績,將李衛從干吏能臣變成了大清罪人。可老百姓心里都有一桿秤,如果李衛果真如此不堪,他的神位怎么能在西湖之畔,保留四十余年之久呢? 乾隆的刻薄無情,在李衛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總結:對“雍正朝的三大寵臣”,乾隆實在說不上厚道。 其中,鄂爾泰死后十年,因受侄子牽連被撤出賢良祠;田文靜死后七年,因其墓占了三尺帝陵掃墓御道,墓地被夷平;李衛死后四十年,被搗毀神像、毀了一切榮譽! 但,平心而論,李衛雖然不通文墨、大字不識幾個,卻是一個非常有才干的人。不管是在云南當鹽驛道,還是在浙江做巡撫、直隸做總督,他都兢兢業業,做得非常出色。 只不過他做官的方式與眾不同,他個性張揚、不慕虛名,即便在勾心斗角的官場,也活得瀟灑恣意、我行我素。 這樣能干又不合群的李衛,雍正怎么會不喜歡呢? 來源:水煮歷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