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高,李斯他們毀掉了秦始皇賜給扶蘇的'璽書',另偽造了一道給丞相李斯的臨終遺囑,冊立胡亥為太子。又重新寫了一封假遺書給長子扶蘇和蒙恬,書上這樣寫道:'我巡視天下,向名山諸神禱告祭祀,希望能延長我的壽命。如今扶蘇和將軍蒙恬率領數十萬大軍屯駐邊境,已經十多年了,不能開疆拓土,前進一步,多所耗費,毫無功勞。反而屢次上書,肆無忌憚地誹謗我的行動,還因為不能回京為太子,日夜埋怨。撫蘇作為兒子是不孝的,現在特賜劍以自裁。將軍蒙恬與扶蘇在外,對于他的行為,不進行規勸,肯定是參與同謀,作為臣子是不忠,特賜死,兵權移交神將王離。'

他們在詔書上加蓋玉璽之后,派胡亥的貼身親信,疾速送往上郡。使者一到上郡,便立即向扶蘇、蒙恬宣讀了'圣旨',扶蘇聽完'圣旨'真如晴天霹靂,禁不住失聲痛哭,他悲愴地轉入內室,就要自殺。蒙恬是個頭腦清醒的人,他急忙上前勸止扶蘇說:'皇帝在外邊巡視,并沒有冊立太子,使我率三十萬大軍成守邊境,派公子做我的監軍,這本身就意味著把天下重任交付給你啊!今天憑著使者的一封信就自殺,又怎么能知道這詔書不是假的呢?請公子再請示一下,究竟是真是假,那時,死也不遲啊!'這時使者在旁邊一再催逼。扶蘇是仁孝忠厚的人,他對蒙恬說:'父親命令兒子去死,還有什么可再請示的呢!'于是便拔劍自殺了。
而蒙恬卻堅決不肯這樣不明不白地死去,他想拖延一段時間,以了解事情的真相。使臣就把他抓起來囚在陽周獄中,然后回報胡亥、李斯、趙高,三人大喜。他們匆匆離開沙丘,經井陘,抵九原。當時正值盛夏酷暑,沒幾天,秦始皇的尸體便腐爛發臭了。趙高怕引起眾人的懷疑,就想出一個辦法,詔令索取鮑魚,百官車上,各載一石,以魚腥來掩飾尸體的臭氣。這樣,一路催進,星夜前進,趕回咸陽,立即宣布胡亥為太子,并為秦始皇舉行了盛大的葬禮。葬禮結束后,胡亥正式即位,登上了皇帝寶座,稱為秦二世。趙高升任為郎中令,常居于宮中參與決策。現在,他完全可以擺布這個傀儡皇帝,一步一步地實現自己的野心了。

從歷史上看,一場陰謀政變得逞之后,接踵而來的,就是政變的策劃者,總是要實行兩手統治:一面大開殺戒,剪除異己;一面封官賜爵,安插親信。實行這兩手的目的都是一個,就是鞏固自己剛剛篡奪的政權,企圖達到長治久安。
趙高翦除的第一個目標就是蒙恬、蒙毅兄弟。他與蒙毅宿怨很深,而蒙恬又手握重兵在外,這就使趙高深為憂慮,如芒在背,必欲除之而后快。于是,他'日夜毀惡蒙氏,求其罪過,舉劾之。'(史記.蒙恬列傳》)他向二世進讒說:'我聽說先帝早就想擇賢嗣立陛下為太子,只因蒙恬擅權,屢次諫阻。蒙毅又整天說陛下的壞話。所以先帝遺命,仍立扶蘇。現在扶蘇已死,陛下登基,蒙氏兄弟一定要為扶蘇報仇,恐怕陛下寢席難安啊!以愚臣之見,不如殺掉蒙氏兄弟,以絕后患。'二世聽了趙高的話,便擬定詔書,將蒙毅囚了起來,準備處死。二世的叔父子嬰得知此事后,立即進諫說:'從前趙王殺死名將李牧,誤用顏聚;燕王輕信荊軻,違背秦約;齊王屠戮先世功臣,偏信后勝,最后都落得身死國滅的下場。如今蒙氏兄弟,為我秦朝大臣謀士,有功于國家,陛下反要把他們誅死,臣以為這是萬萬不可以的。臣聽說輕慮多疑是不可以治國的,自作聰明是難以成為明君的。如今誅戮忠臣,寵信小人,一定會招致群臣的離心離德,還請陛下審慎為是。'二世根本聽不進他的話,最后還是以'先主欲立太子而卿難之'(《史記·蒙恬列傳》》的罪名,殺死了蒙毅。接著,二世又派使者至陽周,賜書蒙恬道:'你負罪太多,你弟弟蒙毅又有大罪,所以賜死于你。'蒙恬進行了一番表白自辯,最后吞藥自殺了。消息傳開后,天下輿論都為之呼冤,而趙高卻為除去了這兩個心中隱患暗自欣慰。

沙丘政變盡管干得很詭秘,但天下事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當時雖被隱瞞過去,事后也總不免要漸漸漏出破綻。日子久了,諸公子漸有所聞,他們暗地里互相猜疑,或者交頭結耳私下議論。慢慢地趙高與二世也聽到一些風聲,未免暗自憂慮。一天,二世把趙高召來,心事重重地對他說:'如今我雖然繼承了皇位,看來大臣們并不順服,一些地方官也都各自為政,而諸公子也必然要與我爭位,如何是好?'這話正中趙高心懷,這件事也正是他的隱憂。但他卻故意躊躇了一下,然后慢吞吞地說道:'這件事臣本來早就想說,但一直沒敢直說。您想,先帝的那些大臣,都是天下有名的顯赫貴族,功勞累世相傳。而我趙高素來微賤,幸蒙陛下賞識提拔,居于上位,管理內政。所以大臣們心里快快不樂。他們只不過表面上順從,心里其實是很不服氣的。再說,沙丘之謀,諸公子及大臣們都在懷疑,而諸公子又都是陛下的兄長,現在讓他們跪拜稱臣,當然是不會甘心的。如不及早采取措施,這樣下去,恐怕會發生變亂。'二世聽了,深表同意,便向趙高請教對策。趙高說:'如今不是講究文治而是決于武力之時,急須大振威力。要立威,就必須制定嚴酷、苛刻的刑法,使那些有罪的人彼此連坐,直至株連九族。清除那些心懷不滿的大臣,疏遠那些兄弟骨肉。而后,再采取'賤者貴之,貧者富之,遠者近之'的辦法,換上一批親信,這樣,既可除去先帝的那些舊臣,又可安置陛下所親信的人。誰不感恩戴德,忠于陛下呢!這樣,陛下就可以高枕無憂、肆意享樂了。'
二世認為是好主意,便讓趙高重新訂立法律,凡群臣、諸公子有罪的,全部交由趙高處置。于是,趙高大開殺戒,又把屠刀揮向諸公子。

沒過幾天,就構成一場大獄,將公子12、公主10人,并舊臣近侍若干,一起拘捕。在趙高的嚴刑拷打之下,全部問成逆謀重罪。
結果,'公子12人戮死咸陽市',10公主則在杜郵被解裂肢體,所有財物抄沒入官,'相連坐者不可勝數。'
公子將間等兄弟3人,秉勝忠厚,行為謹慎,對二世、趙高素無異議,也被囚于內宮,'議其罪獨后'。這3兄弟自認無罪,只待不久即可獲釋。誰知二世遣使下令:'公子不臣,罪當死!'將間叫屈道:'我平時出入宮廷,未嘗失禮;隨班廊廟,未嘗失節;奉命應時,未嘗失辭,怎么叫作不臣!'三呼'天乎!吾無罪!'結果,兄弟3人'皆流涕拔劍自殺'。
還有一個公子高,雖未曾被拘系,自知不能幸免。本想逃走,但又怕因此株連全家,禍至滅族。于是,想出了一個舍身保家好方法,上書二世,情愿殉葬父皇。二世非常高興,馬上同意了他的要求。但他又懷疑其中有詐,便把原書取示趙高。趙高看完后,笑著說:'人臣當憂死而不暇,何變之得謀!'(《史記·李斯列傳》)于是,批準了他的請求,'賜錢十萬以葬。總計始皇子女一共三、四十人,都被殺完;所有功臣,大概除李斯之外,也幾乎被清洗干凈。形成'法令誅罰日益深刻,群臣人人自危,數叛者眾'的形勢。
與此同時,趙高又把自己的親信安插到要害位置,如弟弟趙成被任為郎中令,掌握京師和皇帝的衛隊,女婿閻樂為咸陽令。其他如御史、謁者、侍中等官,也都換成了趙高的人。朝中上下,到處都有趙高的爪牙和耳目,為日后的篡位作好了準備。

對于二世,趙高極力慫恿他肆意玩樂,從不加諫阻。譬如有一次二世對他說:'人生在世,就象乘著六匹駿馬駕著車子越過塹隙那么快,現在我既然已經君臨天下,那就應該'悉耳目之的所好,窮心志之所樂',這樣'終吾年壽'(《史記·李斯列傳》),你看可以嗎?'趙高應合他說:'這正是賢明的君主所喜歡做的,愚蠢的君主所加以反對的。'這樣,既博得了二世對他的好感,又使二世荒于政事,一切由他趙高去處理。在趙高的引導、教唆之下,二世不但繼承了秦始皇的一切暴政,反而變本加厲,更加暴虐無道。如大修阿房宮,'賦斂愈重,戍徭不已,耗盡天下財力物力。
趙高自知殺人太多,積怨遍于朝野上下,怕群臣揭發參劾他。為了堵塞眾議,隔斷二世與外朝的接觸,以便于架空二世,把他緊緊地操縱在自己手里,他又欺騙二世說:'天子所以稱貴,就在于深居九重,高高在上,只讓群臣聽到他的聲音,不讓他們見到面孔。從前先皇在位的時間長,群臣無不敬畏,所以即使每天與群臣見面,他們也不敢胡作非為,妄進邪說。現在陛下還很年輕,又剛剛即位,對各種事情未必樣樣精通。這樣,如果在朝廷中當場處理政務,萬一言語有誤,處置失當,就在群臣面前暴露了您的弱點,這豈不有損于陛下的圣明嗎?天子稱'朕','朕'就是有聲無形,使人可望不可近。所以,希望陛下從今日起,不必再臨朝和臣下見面,只管深居宮禁,有什么事情由我和侍中習法的人來批答處理一下就行了。這樣大臣們就不敢用疑難的事情來試陛下,天下也就會稱頌陛下為圣主了。'心無主見,耽于淫樂的秦二世本來厭于機務纏身,這正是他求之不得的。從此,他很少臨朝聽政,整天和宦官宮妾在一起尋歡作樂,所有內外政事均由趙高處理。二世成為一個徹頭徹尾的傀儡皇帝了。

趙高的陰謀一步一步地實現了,他篡權奪位的條件也逐漸成熟了,現在,剩下的最后一個、也是最大的障礙,就是沙丘政變的同盟者李斯。
自從沙丘政變之后,李斯一直是趙高心中的一塊病。因為他知道趙高的一切陰謀,而且他本來就是反對政變的。他又是一個很有政治經驗、位居丞相的人,隨時都有可能除掉趙高。所以,必須先發制人,置李斯于死地。于是,他想出了一條借刀殺人的陰謀詭計。
一天,他詭詐地對李斯說:'關東群盜蜂起,可皇上根本不把這事放在心上,反而急于征調役夫修筑阿房宮,采辦聚斂那些狗呀馬呀之類無用的東西。我很想勸諫他,可是自己人微言輕,恐怕起不了什么作用。這些其實是您當丞相分內的事,您為什么不去勸諫一下呢?'李斯不知是計,非常贊同趙高的意見,說:'本來我早就想進諫。可是現在皇上不上朝,居于深宮之中,很難找到進言的機會。'趙高見李斯上了圈套,就說:'如果您真想進諫的話,我給您留意著,等皇上一有空閑,我就來通知您。'兩人約好后,于是趙高偏在二世擁姬挽妾、燕樂正濃時派人通知李斯說:'皇上正有空閑,可以去奏事了。'李斯趕緊去求見,結果引起了二世的反感。一連幾次都是這樣,惹得二世大怒,說:'我平常有很多空閑的日子,丞相卻不來奏事。偏偏當我玩得高興的時候,丞相就來奏事。莫非丞相以為我年輕好欺嗎!'趙高乘機向二世進讒說:'丞相要是這么想的,那就危險了。丞相參與了沙丘之謀,現在陛下已做了皇帝,李斯的地位并沒有提高,他的意思是想裂土封王啊!另外,還有一件事,今天陛下不問,我沒敢直說:丞相的長子李由為三川郡守,造反的陳勝等都是丞相鄰縣的人,這正是楚地強盜橫行的緣由。陳勝的軍隊經過三川時,李由不肯出擊。我聽說他們之間還有文書往來,因為現在還沒有拿到實證,所以一直沒敢奏聞。況且丞相在外邊的權力,比陛下還要大啊!'二世認為趙高說得有道理,想治李斯的罪,但沒有證據,不好貿然行事,于是就派人去調查李由通賊的事。

后來,李斯得知了這件事,這才如夢初醒,知道上了趙高的當。他想面見二世,澄清趙高對他的誣陷,但二世在甘泉宮中嬉,拒不見他。于是就改用上書揭發趙高是一個如同宋國的司城子罕、齊國的田常那樣的弒君篡位,懷有'邪佚之志、危反之行'的陰謀家、野心家,并警告二世:'陛下不圖,臣恐其為變'。(《史記·李斯列傳》)二世完全不信李斯的上書,駁斥他說:'趙高雖然是個宦官,但他并不因為自己處境安逸而肆意妄為,也不因為處境危險而變心,他品行廉潔,善于自我約束,才取得了今天這樣的位置。他是靠忠誠被提拔起來的,靠信義保住自己的職位的。所以,我認為他是一個賢能的人,而您為什么要懷疑他呢?而且先帝死后我還很年輕,缺少見識,又不懂得治理百姓,而您年紀又老了,如果沒有趙高,恐怕我就會失掉天下的。我不把國家大事交給趙高,誰又能當此重任呢?況且趙高為人精明強干,對下能體察人情,對上能合我的心意,請您不必多疑。'
李斯提醒二世說:'趙高并非如陛下所說。他本是一個'賤人','無識于理,貪欲無厭,求利不止,列勢次主,求欲無窮',這是一個危險人物。'(《史記.李斯列傳》)秦二世已完全信任趙高,他怕李斯殺掉趙高,就把這事私下告訴了他。趙高乘機對二世說:'丞相所顧忌的就是我,我一死,丞相就會干出田常篡齊那樣的事來。'趙高這一番惡毒的挑唆,使二世從根本上動搖了對李斯的信任,于是,他就把李斯交給趙高治罪。

趙高先把李斯拘捕起來,投入獄中。隨即又把李斯的宗族、門客及凡與李斯有交往的人統統收捕歸案。然后,趙高便用重刑逼供,要他招認與兒子李由謀反之情。李斯被鞭打1千余下,疼痛難忍,便招了假供。此時的李斯,還幻想著以雄辯之才,向二世上書自陳,企圖以自己為秦所建立的功勞和實無反叛之心來打動二世,赦免自己。于是,他在獄中寫了一封自辯書,托獄吏上達二世。然而,獄吏卻把它送給了趙高。趙高一看,大發雷霆,把上訴書扯個粉碎,說:'囚犯怎么能上書呢!'
李斯的上書,反倒提醒了趙高:倘若二世真的派人來審問李斯,他肯定會翻供的。于是,趙高又想出了一條詭計:他讓自己的門客10多人、假扮成御史、謁者、侍中的樣子,輪番去審訊李斯。李斯不知其中有詐,就以實情相告,結果每次都遭到殘酷的拷打。后來,秦二世派人來核實李斯的供詞,李斯以為又如前幾次一樣,始終沒敢改口,承認了謀反的罪名。趙高把這份供詞上奏給二世,二世看后非常高興地說:'如果沒有趙高,我幾乎被李斯所賣!'
這時,二世派去調查李由通賊的使臣,也到了三川。這才知道李由已經被起兵反秦的項梁殺死。當使臣返回咸陽時,恰好李斯下獄,趙高把真實情況隱去,編造了一套假材料,蒙騙二世。這樣一來,李斯便被定成死罪。二世2年(前208年)7月,處決李斯,把他腰斬于咸陽,并夷滅三族。臨刑前,李斯凄楚地對他的二兒子說:'我們再也不能牽著黃狗出上蔡東門外去追逐狡兔了!'父子兩人抱頭痛哭。但這一切已悔之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