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展改革報社 記者張洽棠 近日,多個國際組織發布全球經濟展望報告,對全球經濟復蘇大多持“非樂觀”態度。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因時因勢優化調整疫情防控政策,不僅進一步提升自身經濟增長預期,還將有力提振全球增長信心。 2月12日,“2023年世界經濟怎么看”專家座談會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在京召開。本報記者 苗 露 攝 2月12日,由中國發展改革報社主辦的“2023年世界經濟怎么看”專家座談會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在京召開,會議邀請十余位專家學者,共話如何理性看待當前世界經濟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如何客觀分析世界主要經濟體運行的“形”與“勢”、如何正確把握經濟全球化發展大勢等議題。會議由中國發展改革報社社長徐強主持,副社長楊禹、副總編輯宋時飛參加座談會。 世界主要經濟體經濟走勢不容樂觀 近日,多個國際組織發布全球經濟展望報告:1月10日,世界銀行發布的《全球經濟展望》指出,全球經濟增長處于急劇而持久的放緩進程之中,世界銀行將2023年世界經濟增長率預估值由6個月前的3.0%大幅下調至1.7%;1月25日,聯合國發布《2023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報告,將2023年世界經濟增速下調至1.9%,較2022年中的預測值下調了1.1個百分點;1月31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計,2023年世界經濟增速為2.9%,雖然較2022年10月的預測值上調0.2個百分點,但仍顯著低于歷史(2000~2019年)平均水平3.8%。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馮維江表示,2023年,世界主要發達經濟體宏觀政策面臨“維持經濟增長”和“抑制通脹”兩難局面。主要發達經濟體央行可能在2023年達到其貨幣政策緊縮周期高峰,并保持高利率,以抑制多數國家的持續通脹壓力。如果通脹仍居高不下,貨幣當局可能采取更多的緊縮方式,并持續更長時間。在全球能源和商品價格居高難下的時點,這將嚴重影響投資并削弱家庭購買力。在其他不穩定因素(如烏克蘭危機、供應鏈中斷、美元走強等)影響下,這種情況可能引發全球衰退。在發達國家,這可能導致資產價格崩潰,從而遏制全球增長。 首先來看美國。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對外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張一婷表示,2022年以來,受內外需雙重疲軟、生產增速回落、財政貨幣政策操作空間收窄等多重因素影響,美國經濟增速逐季度回落,全年僅實現2.1%的增長,較2021年降低3.8個百分點,較疫情以前的2019年降低0.2個百分點。而且,5個維度均不及預期:從需求端看,內外需動力有所減弱;從供給端看,工業生產下行,企業信心遭遇沖擊;從貨幣政策看,穩增長降通脹矛盾難破,政策陷入兩難;從財政政策看,債務上限問題顯現,財政刺激政策空間受限;從社會面看,科技巨頭企業陷入“裁員潮”,民生社會問題頻發。 京東集團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提出,對美國經濟“硬著陸”仍需警惕。美聯儲當前的處境與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大滯脹”“沃爾克時刻”有很大相似性。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初,美國CPI同比兩次高于12%,經濟深陷滯脹泥潭。為應對這一局面,1979年沃爾克出任美聯儲主席后開啟超常規的貨幣緊縮政策,聯邦基金利率一度提升至20%,以此對抗通脹并取得良好效果。總結歷史經驗對當下至少有3點啟示:其一,抑制本輪通脹可能需要美聯儲更激進的加息;其二,美國經濟“硬著陸”的可能性仍然不低;其三,資產價格波動風險仍將高企。 其次再看歐盟。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對外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楊長湧表示,歐盟經濟正滑向衰退邊緣。綜合各方判斷,2023年歐盟經濟增速預計為0.3%左右,甚至不排除衰退的可能性。這一增速不僅遠低于2022年的3.6%,也低于疫情3年來歐盟經濟1.1%的年均增速。究其原因,據楊長湧分析,一是烏克蘭危機還在持續且前景不明,地緣緊張局勢仍將延續;二是歐盟擺脫對俄能源依賴雖初見成效,但實現對俄能源替代尚需時日,加上2月5日起美西方對俄燃料出口限價等新一輪制裁措施生效,俄歐圍繞能源貿易的斗爭加劇,將導致歐盟能源問題雪上加霜;三是圍繞美國《通脹削減法案》,美歐貿易與產業摩擦不斷,加之美國經濟形勢不容樂觀,歐盟對美出口阻力加大。 再次來看日本。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綜合形勢室主任、研究員郭麗巖表示,2022年大多數國家的匯率對美元都出現大幅貶值,特別是日元貶值幅度在七國集團(G7)中是最大的,這與日本政府堅持超寬松貨幣政策有關,也與日本經濟固有問題有關。 最后再看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對外貿易研究所所長梁明表示,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面臨財力不足、債務違約和貨幣貶值等多重挑戰,經濟下行風險較高。IMF預計,2023年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經濟總體增長3.7%。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王昌林認為,世界經濟正呈現低增長、高通脹、高成本、高利率、高杠桿、高不確定性的“一低五高”態勢。以高不確定性為例,一是全球金融市場流動性風險上升;二是歐洲能源危機拖累主要國家經濟增長;三是新興經濟體債務危機風險不容小覷。“綜合判斷,2023年世界經濟將僅實現2%~3%的溫和增長,通脹、利率、匯率、債務、能源等風險挑戰因素仍需引起重視。” 中國保持戰略定力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政研室主任、委新聞發言人金賢東在1月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2022年經濟運行可以用“總量增、質量升、韌性強、走勢好”來概括。2022年,我國經濟頂住壓力持續發展,GDP達121萬億元,同比增長3%,這是在多重超預期因素反復沖擊下取得的,經濟增速“縱比”雖然有所回落,與美國、日本、德國等世界主要經濟體“橫比”仍然是不錯的。 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我國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推動高質量發展,釋放內需潛力和市場活力,著力提振市場信心,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郭麗巖表示,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穩住經濟基本盤,要將穩增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科學統籌經濟發展質與量的辯證關系尤為重要。“質”是指經濟發展的結構優化和效益提升,“量”是指經濟發展的規模和速度擴大,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優化結構、增進效益能夠為規模及增速擴大提供持續動力,量的合理增長也是有效提升質的重要基礎。 關于我國保持戰略定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方法和路徑,專家學者們紛紛支招。 比如,我國需從暢通國內循環、提升要素和制度競爭力,增強經濟發展的潛力后勁著手。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石英華指出,提振內需應從戰略層面考量。在全球經濟衰退風險上升、外需收縮壓力加大的背景下,提振內需的重要性更為凸顯:一方面,在擴大有效投資、增加消費性投資等方面繼續發力;另一方面,促進就業數量增加和結構改善,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加快新型城鎮化進程,促進居民消費加快向發展型、享受型、品質型升級。 又如,我國應保持戰略定力,穩固經濟復蘇勢頭。國家發展改革委國際合作中心助理研究員毛克疾表示,應通過體制改革與結構調整等方式,維持我國債務體系穩定,解決部分地方“杠桿率”相對偏高問題,通過推進各項改革措施,更好調動各類市場主體積極性。妥善處理地方城投債務問題和地方財政問題,重點防范大面積“爆雷”。 再如,我國應繼續堅持實施穩健貨幣政策,既不搞量化寬松,也不搞零利率或負利率,而是堅守幣值穩定這個根本目標。清華大學經管學院副院長、金融系主任何平表示,這樣既可避免嚴重通貨膨脹干擾經濟增長,又使得我們在經濟遇到下行壓力時有條件、有空間采取適當措施及時應對。事實證明,幣值穩定是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最根本的貨幣金融環境。 展望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郭麗巖表示,我國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的積極因素和有利條件明顯增多,通過加大宏觀政策調控力度,加強各類政策協調配合,能夠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合力,有基礎、有底氣、有條件、有能力穩住經濟大盤。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統籌推進、充分銜接,將有利于把我國擁有的超大規模市場資源優勢加速轉化成高質量發展的競爭優勢。尤其是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快速成長,在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推動產業基礎再造方面加快發力,有利于支撐經濟持續穩定恢復和新發展格局加速構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