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到過這樣一個段子:
雖是調侃,但也不無道理。 有一些人,自己一個人過不好,便希望通過婚姻來獲得幸福。 然而他們難免會失望。 因為能拯救他們的,從來不是婚姻,而是自己。 依靠別人的幸福,并不可靠 有人說,幸福就是找到一個好的伴侶。 可感情中最大的誤區是,總想通過別人的愛來愛自己,總想靠著別人來讓自己幸福。 希望有人能讀懂自己虛張聲勢下的不堪一擊,希望有人能給自己關心、耐心和安心; 希望自己就像一株柔弱的植物,在愛情的照耀下,吸收陽光和雨露;希望自己那顆千瘡百孔的心,因此變得平整熨帖。 然而現實總是不能如愿,于是陷入抱怨、指責、你爭我吵當中。 也許到了最后,才能認清一個事實: 伴侶也只是個普普通通的人,無法讓自己心想事成。 一位朋友說,她很小就出來工作,常常感到孤單和寂寞,跟家里人的關系也一直很緊繃。 當她進入第一段婚姻時,她遇到了很好的男人。 于是她像抓住浮木一樣,把家庭里沒有得到的愛、從小缺失的安全感、生命中沒有得到的快樂,通通寄托在了丈夫身上。 最終,讓對方不堪承受,讓婚姻走到了盡頭。 作家??斯亍ね欣f:
說白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創傷、苦痛,以及需要成長的部分,但婚姻是兩個人成年人的結合,不是嬰兒的襁褓,不能成為填補我們人生黑洞的補丁。 一方面,伴侶不欠你什么,他只是愛你,沒有義務當你的“心理醫生”; 另一方面,在你還沒修煉好自己時,就算找到合適的人,也多半留不住。 不要把婚姻當做避難所,放棄寄托在伴侶身上的不切實際的幻想,才是我們成長的起點。 不成熟的自己,很難遇見愛情 前段時間,復旦大學教授梁永安提出一個頗有爭議的觀點:40歲才是適合談戀愛的年齡。 他說:
對于這個看法,有些人認同,認為40歲的男人思想成熟,幾乎不走極端,確實適合戀愛。 也有人不認同,認為女人40歲就受到歧視了,根本找不到伴侶。 雖然不是非要等到40歲才能談戀愛,但在自己人格相對成熟之后,確實更容易遇見對的感情和對的伴侶。 一位朋友說,她后悔太早結婚。 因為原生家庭的不幸福,她很希望能早點擁有屬于自己的家,但經歷過一段婚姻后,她發現: 如果自己沒有更好的認知、沒有幸福的能力,不可能找到理想的家。 還有一位朋友,出生在一個貧窮的家庭,父母好吃懶做,又重男輕女,明明她更優秀,卻只偏愛不爭氣的弟弟。 原生家庭成了她的負擔,在她工作后,父母和弟弟更是隔三差五跟她要錢。 不堪負重的她,內心非常渴望有人能替自己分擔。 于是,在遇到男友后,她就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樣,每次家里有事,都會找男友哭訴,期待對方幫她解決問題。 但讓人唏噓的是,他們的感情,也在這一次次的哭訴中,慢慢耗竭了。 心理學家弗洛姆分析過兩種愛:幼稚的愛與成熟的愛。
如果一個人沒有愛的能力,只有不斷索取的需求,又怎么能給到他人真實的溫暖呢? 說到底,真正能擁有愛情的,一定是人格獨立的人。 因為只有這樣的人,才不會變成別人的壓力和負擔,才有能力給予,而非一味索取。 婚姻看似嫁給對方,實則嫁給自己 感情中,多少女人想得到幸福,又有多少女人得到了呢? 實際上,任何關系的本質,都是自己和自己的關系,一個人過不好,兩個人肯定也好不了。 把所有不幸歸結于沒找對人,表面上找到了出路。 但須知,如果自己沒有幸福的能力,就算換再多人,也無濟于事。 好萊塢巨星伊麗莎白·泰勒,一生就換過八次伴侶,但是依然沒能找到幸福。
很多人渴望通過伴侶改變生活狀態,卻總是愿望落空,那是因為他們自身就沒有把日子過好的能力和認知。 說白了,婚姻看似是嫁給對方,實則嫁給自己。 因為你會吸引什么樣的人,和什么樣的人步入婚姻,很大程度上由你來決定。 一個精神富足的人,擁有強大的內心,從內而外散發的力量,會讓自己更容易靠近幸福。 而一個內心虛弱的人,容易把婚姻當成自己的全部,但越是在意,就越愛走極端。 正如一句話所說:
只有自我完整、內心強大的人,才會有獲得幸福的本事,才能在關系中,保有迎接困難和挑戰的能耐。 即便遇到糟糕的伴侶,也有隨時離開的勇氣;即便沒有人愛你,也不會過得太差。 說到底,幸福的鑰匙永遠都在自己手中,能拯救你的人,也只有自己。 不要幻想通過伴侶獲得幸福,不要把人生的主動權交給別人,婚姻最大的保證,不在于伴侶如何,而在于你如何。 面對婚姻,永遠保有游刃有余的能力,才是一個女人最大的底氣。 |
|
來自: 我的書海601 > 《思想 哲理 人生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