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竺可楨執掌浙江大學。他在第一次校務會議上便提出浙江大學各方應平均發展,使學生既能得到基本訓練,又能各具專長,養成全才。為落實全才的培養,竺可楨上任伊始便著手改革教育理念,發展文史學科,調整學科結構與人員組成,設置基礎課程,浙江大學的辦學方針與學術風氣也隨之轉型。特別需要指出的是,竺可楨與新生交流時強調:一校有一校的精神,浙大以誠、勤為宗旨,大學教育不僅是使學生求得謀生之道,掌握一種技術,更重要是要訓練如何能正確地發散思維,師生求學的目的是在能服務,而不在享受。
抗日戰爭浙大西遷途中,竺可楨更加深刻意識到“求是”精神應為浙大校內師生立身治學的最高準繩:大學的責任在于保全祖國的精神和發揚高深的文化,浙江大學應盡最大的能力,求最大的致用。
在1938年11月19日的第十九次校務會議上,竺可楨提議,鄭曉滄、郭斌龢附議,校務會全場通過,正式決定校訓為“求是”兩字。
1938年底,在廣西宜山舉行的開學典禮上,竺可楨以《王陽明先生與大學生的典范》為講座主題,明確提出求是校訓與浙大的歷史淵源相契合,陽明學說是“求是”的最好注釋、治學做人的最佳指示。
王陽明學說的精粹是“知行合一”“致良知”。所謂知行合一,是指“行之明覺精察處,便是知。知之真切篤實處,便是行”。所謂“致良知”,其要義是“致吾心良知于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王陽明學說最后落腳于“惟其是而已”一語,其用意正在于治學行己要秉持宗旨,決不妄立門戶,“目前一般智識分子往往只顧利害,不顧是非,這完全與陽明先生的'致知’和本校校訓'求是’的精神相背謬的。”
次年,竺可楨闡發求是精神與犧牲精神的關系,指出“求是”不限于博學審問,還須審思熟慮,分辨是非得失;培養時代的領袖不僅需要學習專門知識,更應具有清醒而理智的頭腦,明辨是非而不徇利害的氣概,深思遠慮,不肯盲從;同時還要有健全的體格,愿意吃苦耐勞,犧牲自己,努力為公的精神。
抗戰時期,國難之中,竺可楨解釋求是精神就是探求真理,就是科學精神、奮斗精神、犧牲精神、革命精神。既是調和校內的門戶之見與利害關系,又從學理與實踐層面融匯德性修養、科學方法,倡導在以求是精神在個人與國家民族之間建立有機聯系。
求是的字面意思即為實事求是,這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又是西方近代科學的真諦。當今人探尋浙學之風,追溯求是精神,總會想起浙江大學史地系教授譚其驤于1947年校慶之時,撰文倡導踐行求是精神時所寫到的,“學術的趨向可變,求是精神不可變。如何遵循傳統精神以求適應時代,使杭州學術地位始終能保持道咸以來的領導地位,這是浙大在校師生、畢業校友以及杭州學人所當共勉的!”
求是之風,山高水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