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教你怎么湊字兒 最近喵lady有了一個新學生,叫檸檬姐。檸檬姐的小作文有時候寫得平淡,有時候有點兒散。喵lady授予她兩個錦囊。小朋友聰明伶俐,一點就透,作文馬上提高一大塊。我們先來驗收一下成果。再借著她的小作文,請中國現代散文的大師汪曾祺先生給寫作文愛湊字兒的小朋友指點一二,讓大家湊字兒也能湊出錦繡文章。 ![]() 先看作文: 題目:喝中藥給我的啟示 檸檬姐(五年級) 誰沒喝過中藥呢?中藥很苦很苦,非常難喝,但它卻給了我一個大大的啟示。 每年夏天,我都會回外婆家。如果我濕疹大爆發,外婆會第一時間帶我去一個“陰森可怕”的地方——曾爺爺家。曾爺爺是外婆兒時的玩伴,長大后依然有聯系。后來,曾爺爺成了一名中醫,所以我去曾爺爺家無非就是把脈看病。看完病我拿著單子去抓藥,抓藥的阿姨總會這么說:“娃兒,這藥里有黃連,很苦呢!”我總是當場崩潰。回家后,藥熬好了,我一般都哭喪著臉,在外婆、媽媽的“千呼萬喚”中磨磨蹭蹭去喝中藥。藥味遠遠地飄進了我的鼻子,味道超級臭……當藥進入嘴中,我每根汗毛似乎都豎起來了,又澀又苦以及其他奇奇怪怪的味道鉆進我每一個味蕾,趕緊咽下去,抓起一把糖來沖淡嘴里的苦味。 沒錯,每次喝中藥我都很痛苦。可是,我的濕疹卻總是能逐步減輕,回南京后幾乎就沒有疹子了。這讓我由聯想到另一件事。寫英語作業時,我總會把“v”寫得像“r”,或把“a”寫得像“o”。我的同桌經常提醒我:“檸檬姐!你看看你這到底是v還是r,是a還是o,我全給你判錯。”“檸檬姐!你的字母寫得又小又丑,分不清是v還是r,還不如一年級同學寫得,全錯!”因為這個原因,我有好幾次互改的作業都沒有得A,還被罰抄好多遍,心里又氣又恨!英語測試了,一寫到v或者a,我的耳邊似乎就出現了同桌刺耳的批評聲,我立刻集中注意力認真去看那幾個字母對不對,也因為這樣,我英語測試再也沒有因為寫得潦草或模糊被扣分了。 通過這兩件事,我得到了啟示:“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真正對身體好的食物不一定都是甘甜的,真正為你好的人不一定只說你喜歡聽的話。為你著想的人或許嚴厲,又或許讓你痛苦,但卻總會讓你有一個完美的結果。 (680字) ![]() 喵lady小點評 這篇作文的優點有三個。第一思路清楚。從“喝苦藥治好病”這個事情入手,聯想起“挨同學批評英語書寫才進步”,用兩件生活中親身經歷的小事,體悟到“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道理。邏輯很順暢。第二文氣生動。情節有懸念,讓人讀得興致勃勃。比如開頭用一個反問句,引起讀者注意,提出了“啟示”的話題,但沒有直說啟示了什么。第二段說看病,但只說發疹子就要去個“可怕的地方”,再做解釋。喝藥先寫抓藥,一聽藥名兒心情就崩潰。這幾個地方處理得都非常精彩。第三描寫準確。小朋友主要用了語言描寫和心理描寫。先說語言,對話很能體現人物特點。抓藥的阿姨,張嘴就是“娃兒”,西南官話的語氣一下子就出來了。判作業的同學語氣又急又嚴厲,體現小孩子直率較真的個性。“我”的心理描寫,吃藥的“恐懼”、“厭惡”沒有用大詞兒來概括,而是調動了“陰森森”、“哭喪著臉”、“磨磨蹭蹭”、“超級臭”、“汗毛豎起”,各種視覺、味覺、觸覺、表情、動作,用體驗把這個情緒表現出來。挨同學批時也不掩飾自己的真實情緒,“又氣又恨”,寫字認真也是“刺耳的批評聲”的刺激使然。這些描寫都是非常真實的。只要真實就準確,只要具體就生動。小朋友們可以仔細品一品。 ![]() 修改小建議 不過,喵lady對語言有點兒潔癖,忍不住給檸檬姐“雞蛋里挑骨頭”。我說,是不是可以刪去一些“閑話”?比如“曾爺爺是外婆兒時的玩伴,長大后依然有聯系。后來,曾爺爺成了一名中醫,所以我去曾爺爺家無非就是把脈看病。”這句話51個字,占了文章的近1/10的篇幅,但和后面寫的內容也沒有照應,不妨刪去了。可倔強的檸檬姐舍不得,堅持說,有這個句子不礙事。喵lady當然尊重小作者的意見。不改就不改。 ![]() 汪曾祺怎樣寫“閑話” 不過,檸檬姐文章里的這句“閑話”,讓我想起中國的一位散文大師汪曾祺(1920-1997)先生寫看病的小文章,叫《對口》,也是寫作家小時候被爸爸帶去朋友家治病的故事。文章695字,和小學生作文長度差不多,關鍵是有不少看似湊字的“閑話”。我們看看大作家是怎么“湊字”的! 對口 汪曾祺 那年我還小,記不清是幾歲了。我母親故去后,父親晚上帶著我睡。我覺得脖子后面不舒服。父親拿燈照照,腫了,有一個小紅點。半夜又照照,有一個小桃子大了。天亮再照照,有一個蓮子盅大了。父親說:壞了,是對口! “對口”是長在第三節頸椎處的惡瘡,因為正對著嘴,故名“對口”,又叫“砍頭瘡”。過去刑人,下刀處正在這個地方。——殺頭不是亂砍的,用刀在第三頸節處使巧勁一推,腦袋就下來了,“身首異處”。“對口”很厲害,弄不好會把脖子爛通。——那成什么樣子! 父親拉著我去看張冶青。張冶青是我父親的朋友,是西醫外科醫生,但是他平常極少為人治病,在家閑居。他叫我趴在茶幾上,看了看,哆里哆嗦地找出一包手術刀,挑了一把,在酒精燈上燒了燒。這位張先生,連麻藥都沒有!我父親在我嘴里塞了一顆蜜棗,我還沒有一點準備,只聽得“呼”的一聲,張先生已經把我的對口豁開了。他怎么擠膿擠血,我都沒看見,因為我趴著。他拿出一卷繃帶,搓成條,蘸上藥,——好像主要就是凡士林,用一個鑷子一截一藏塞進我的刀口,好長一段!這是我看見的。我沒有覺得疼,因為這個對口已經熟透了,只覺得往里塞繃帶時怪癢癢。都塞進去了,發脹。 我的蜜棗已經吃完了,父親又塞給我一顆,回家! 張先生囑咐第二天去換藥。把繃帶條抽出來,再用新的蘸了藥的繃帶條塞進去。換了三四次。我注意塞進去的繃帶條越來越短了。不幾天,就收口了。 張先生對我父親說::“令郎真行,哼都不哼一聲!”干嗎要哼呢?我沒覺得怎么疼。 以后,我這一輩在遇到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病痛時,我很少哼哼。難免要哼,但不是死去活來,弄得別人手足無措,惶惶不安。 現在我的后頸至今還落下了個疤瘌。 銜了一顆蜜棗,就接受手術,這樣的人大概也不多。 (695字) 喵lady把這篇文章的中的一些字句挑出來,大家讀這篇的時候,不妨跳過去試一試。是不是覺得沒有這些文字,文章也完全可以讀?可只有加上這些字句,文章讀起來就更有趣味。怎么有味法?我們來舉例子說說: 1)由“砍頭瘡”的名字說起怎么劊子手行刑的講究。這和看病沒關系,但是增加了讀者的閱歷。讀著很好玩。 2)和檸檬姐一樣,汪曾祺也交代了好幾句張醫生和父親的關系,這幾句有什么用?小朋友要知道,西醫和中醫不一樣,外科手術在家做的話通常條件簡陋,有一定風險,要不是私人關系,我們還沒機會見識張醫生的精湛醫術。這個細節如果不寫,文章的懸念是不是會大打折扣? 3)檸檬姐能把喝一碗黃連寫得愁云慘霧,而汪曾祺卻把一場血呼啦擦的割瘡手術,寫得云淡風輕。他又是怎么做到的?文章中,汪曾祺給了讀者一個特別的視角。他強調自己是趴著的,看不見醫生動作。沒動作怎么寫手術?他只用的是側面描寫——只用了“繃帶”的長短變化就讓我們體會到了手術的難度和效果的神奇。 4)至于小病人的恐懼,汪曾祺怎么寫的?他沒有寫“疼”,沒有寫“怕”,更沒有“叫喚”。只用了爸爸塞在孩子嘴里的兩顆蜜棗,就把讀者的恐懼給轉移了。 5)那他這個文章到底在寫啥?寫醫生高明嗎?寫病人勇敢嗎?還是一群傻大膽?這就是汪曾祺給我們的最大懸念。來看看大作家結尾怎么結。他不顯山不漏水地找補了這么幾句:“我這一輩在遇到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病痛時,我很少哼哼。難免要哼,但不是死去活來,弄得別人手足無措,惶惶不安。現在我的后頸至今還落下了個疤瘌。”這幾句話什么也沒明說,但卻提示了“面對生理或心理的痛苦”這么幾個字,一下子就把個人的童年經驗給提到了人生哲理的高度。讀者到這里才開始思索故事中的人在面對痛苦時的態度:解決問題可以像張醫生那么沉著,提供安慰可以像爸爸那么淡定,承受痛苦也可以像小朋友那么勇敢。最后,汪曾祺忍不住夸自己一句:“銜了一顆蜜棗,就接受手術,這樣的人大概也不多。”作者這小小的自豪,到這里才流露出來。讀者的欽佩也油然而生。 小朋友看到了嗎,原來大作家是這么 “湊字”的,您說哪句讓人舍得刪? ![]() 喵lady小總結 作文里可不可以寫“閑話”?當然可以。但“閑話”要有用,不僅可以湊字,而且大大增加文章的趣味和韻味,讓讀者產生更多聯想,中學作文追求的所謂“哲思”其實是從“閑話”里來的。“閑話”要是沒有用,那就只能湊字,多余信息往往干擾讀者思路,造成思路雜亂的印象。 寫作文到底要不要扯閑話,小朋友自己拿個主意吧。
|
|
來自: 新用戶7976s6Fv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