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西域研究》2015年第2期 王永強 張杰 柳樹溝遺址和墓地位于新疆哈密市柳樹溝鄉亞喀敦村東北約1千米處,地處天山山脈南麓柳樹溝出山口東側的山前坡地上(見圖1)。坡地較陡,表面為一層黑色角礫石,有少量耐寒植物生長。2013年6~11月,為配合哈密市柳樹溝水庫施工建設,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及考古學研究中心和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處于水庫施工建設范圍內的這處遺址和墓葬進行了搶救性清理發掘,共計發掘墓葬108座,遺址兩處,出土遺物二百余件。 圖1 遺址和墓地位置示意圖 兩處遺址各由兩間房子組成,編號為F1、F2和F3、F4。房屋依地勢而建。從發掘情況看,房屋修建前先在山坡上修整出生活或居住面,然后向下挖出生土壁,沿生土壁壘砌石墻(北墻被沖溝破壞,建筑方式不詳)。房址內共發現窖藏坑5座、灰坑1座、灶址十余處。 F1、F2坐南朝北,平面呈長方形,東西相連。內部堆積第一層為房屋廢棄后形成的堆積層,包括山坡上的坍塌土、墻體倒塌的石塊等,遺物較少;第二層為灰層,有大量草木灰遺留,含少量木炭。出土有獸骨、石器和陶器等。獸骨中有大量的羊距骨;石器有石磨盤、研磨器和石杵等;陶器未見完整器,可辨器形有單耳罐和雙耳罐等。第二層下為踩踏面。F1南墻保存較好,殘高1.5、寬0.2~0.4米。墻體由山石和卵石混筑,修建粗糙,寬窄不一,內表面凹凸不平。 F1和F2內有窖藏坑5座,編號為J1~J5;灶址5處,編號Z1~Z5(見圖2)。J1~J4平面呈圓形,平底,內部堆積包含大量石塊,出土石磨盤十余件。J5平面呈長方形,四壁砌石,構筑較規整(見圖3)。灶址分為3類,第一類最為簡易,即在地面處開挖鍋底狀小坑做為火塘;第二類是在第一類小坑的三側各擺放一石塊;另一類為石灶,是在地面上挖淺坑,選擇較為平整的石塊平鋪,縫隙處填土,如Z5。 ![]() ![]() 墓葬分布于山前坡地上,坡度為19度。因山巖風化坍塌及風力搬運作用,原地表上形成30~50厘米厚的土石混合層。揭去堆積層后,裸露石圍石堆或石堆。根據墓室內有無葬具將墓葬分為兩類,一類為豎穴木棺或石棺墓,使用木棺、石棺作為葬具;另一類為豎穴土坑墓,無葬具。前者為此墓地的主要墓葬類型,后者發掘3座(編號為M3、M5和M13)。 柳樹溝墓地豎穴木棺墓、石棺墓地表標志有石圍石堆或石堆兩種,平面呈橢圓形,多數呈南北向,墓地西北部少量墓葬為東西向。從地表標識來看,有葬具的墓葬分布密集,排列有序,其石堆或石圍石堆的南或東南部多有用于祭祀的小坑,沿坑壁置石塊,建筑成方形或U形,少數頂部有蓋板,坑內放置1件陶器,個別墓葬為兩件(見圖4)。墓室平面一般呈圓角長方形,少數為圓角梯形。墓室均較淺較小。豎穴木棺墓集中分布于墓地的東、南兩側,木棺平面呈梯形或長方形,棺木為松木或胡楊木制成,上下兩層,由圓木截斷破成兩半加工而成,平整面向內。無榫卯結構,個別木棺有底板,木棺頂部由3~5根圓木縱向覆蓋。典型墓葬有M66等。M66石圍呈橢圓形。石圍南側有祭祀坑一個,沿坑壁砌筑有小石圍,坑內放置單耳罐1件,罐口部蓋一塊片石。墓室平面呈圓角長方形,內有木棺1座。棺具由松木制成,平面呈長方形,頂部用原木縱向棚蓋,殘存南半部。木棺與墓壁之間填塞石塊。棺內人骨腰椎以上被擾動,屈肢葬。棺底南端出土銅扣、銅刀和銅錐各1件、項鏈、骨帶扣和骨牌飾等。 圖4 墓葬的石圍及祭祀坑 豎穴石棺墓集中分布于墓地西北部,石棺由卵石或石板構筑,無底板,上部橫搭石蓋板,個別以原木縱向棚蓋。絕大多數豎穴石棺墓和豎穴木棺墓為單人葬,個別為合葬。流行屈肢葬。絕大多數墓葬有二次擾亂的現象。墓葬中多隨葬羊肉,隨葬器物以小型銅器為主,有扣、錐、刀及佩飾等,另有少量的石器和骨器,陶器極少。典型墓例有M18(見圖5)等。M18地表有橢圓形石圍石堆。石堆南端有祭祀坑一個,沿坑壁立砌方形石圍,內置1件單耳陶缽,缽口覆蓋一陶片。墓室平面呈圓角長方形。墓室填黃土,夾雜石子,上部0.3米土質較硬,下部質地疏松。墓底有石棺1座。石棺用2~3層河卵石貼墓壁圍砌而成。石棺內葬一頭北腳南青年女性,左股骨及小腿未被擾動,頭骨被擾于中部位置,根據殘存人骨判斷,葬式為屈肢葬。棺底南部出土銅耳環1件、陶片1片,另有羊肉1塊。 圖5 M18 豎穴土坑墓地表石堆呈圓形,墓室平面呈橢圓形。三座墓葬均為單人一次葬,其中M3、M13為屈肢葬,M5為仰身直肢葬。隨葬器物以陶器為主,有雙耳罐、豆和單耳罐等。M3位于2號遺址東南50米處。地表有河卵石堆置的圓形封堆。墓室位于封堆下近中部位置,平面呈橢圓形。墓室填土為黃土,含較多石塊。墓室底部西南石塊較多,近底部處出土羊頭骨1個。墓底東北葬一青年男性,側身屈肢葬,頭朝東北。隨葬器物多在頭骨附近,有雙耳罐、單耳罐、銅管、銅扣、瑪瑙珠、殘鐵器和金耳環等。 哈密地區史前文化遺存豐富,此前進行的考古發掘工作較多,如天山北路墓地、焉不拉克墓地、五堡墓地、艾斯克霞爾墓地和亞爾墓地等,一系列的考古發掘工作,收獲了大量的實物資料,這些考古工作多集中于哈密盆地周邊的綠洲地帶,天山深處及邊緣地區所做的工作較少。柳樹溝是哈密盆地通往巴里坤的重要牧業通道,遺址和墓地的發掘為進一步研究天山南北諸文化的交流和發展提供了寶貴資料,對于探討天山山脈與哈密盆地交叉地帶早期居民生活方式、經濟形態具有重要意義。 柳樹溝墓地與哈密盆地的天山北路墓地與焉不拉克墓地等存在不少的共性,如墓地整體布局規整,墓葬分布密集有序,墓室一般較小,流行屈肢葬,隨葬品中多見小型銅器等。但柳樹溝墓地又出現了諸多的地方特征:其一,墓葬地表有卵石堆砌的石圍石堆或石堆;其二,墓葬地面建筑的南或東南側普遍構筑規整的祭祀坑,坑內放置陶器;其三,柳樹溝墓地的墓葬普遍使用石棺或木棺作為葬具;其四,在使用石質或木質葬具的墓葬中,隨葬品基本不見陶器。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在3座未使用葬具的墓葬中,均隨葬有陶器。 柳樹溝墓地墓葬地面建筑一般都有一個附屬祭祀坑,建筑較規整,形成了一定模式。坑內放置有陶器,并伴有灰燼、木炭等遺物。陶器均為小器形,有單耳罐、觚形杯和雙耳罐等,彩陶占一定比例,紋飾以短線波浪紋為主,相對簡單。與此類似祭祀遺存在哈密盆地也有所發現,如哈密五堡亞爾墓地和艾斯克霞爾南墓地。柳樹溝墓地祭祀遺跡的發現進一步豐富了哈密地區史前祭祀文化的內容。 柳樹溝遺址出土的陶器與墓地出土陶器有相近之處,至于二者是否屬于同一考古學文化,還需進一步的研究。兩處居址中灶址多,但灶坑壁和底部的紅燒土層薄,說明灶址使用的時間不長。在F1內東南角,發現了厚1米以上的草木灰堆積,我們推測F1等房址并非常久之所,可能是作為季節性的居所使用的。 (作者單位: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編排:王常興 審校:王文洲 審核:陳 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