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子墨 ![]() 王志文在接受采訪中說:“一個人一旦不想進行無效社交,不想參與不必要的爭論,享受獨處時光,就是看透了人生,悟透了人性。” 在現實生活中,你會發現有一部分人總是獨來獨往,不合群,也很少與人交際,總是沉浸在一個人的世界里,或是孤獨,或是自得其樂。 這樣的人,通常都是經歷了大風大浪,也看淡了世事無常,悟透了人性,懂得了人情冷暖,世態炎涼。 或許,這也是一種人生的頓悟和成長,更是生命的成熟表現。 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經歷,在生命的成長過程中,總會讓自己逐漸體會到人生無常,人際關系的復雜和人性的多變,從而變得沉默也安靜。 記得馮驥才說過:“孤獨通向精神的兩極,一是絕望,二是無邊的自由。” 當一個人真正學會了享受孤獨的時候,獨處就成了一種清歡,在安靜處,讓思想飛揚,給自己靈魂以拷問,或許,這也是源自內心的覺悟,卻不是絕望,而是生命的自由,人生詩意的棲居。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你會發現,有很多社交活動都是無效的,不過都是應酬而已,久而久之,也會讓自己厭倦。 面對復雜多變的人際關系和人性,我們經常為了利益而損傷自己,即便有的人表面上看起來風光無限,但是,背地里也是一地雞毛。 若是活明白了,就會知道,人生的幸福與美好,就是讓自己活得開心快樂,讓生活有樂趣,讓自己們感到生活充實,但是,有些社交并不能給我們提供這次有營養的東西,也沒有任何的實際價值。 當一個人悟透了人性,也就對人際關系淡漠了,不再熱衷于混圈子,找朋友,而是喜歡安靜,獨來獨往,以一種風輕云淡的方式獨處。 莊子曰:“獨往獨來,是謂獨有。獨有之人,是謂至貴。” 當一個人經歷多了,閱歷深了,就會讓自己的內心強大起來,一個懂得讓自己安靜下來的人,其實,早已放棄無效的社交,更不想讓自己做一些無謂的、放縱自己的事情,也無需在紛繁復雜的世界里,讓自己煩惱、糾結、掙扎,以至于迷失自己。 有些時候,逃避孤獨,就是內心浮躁,熱衷于交往,以為自己有很多資源,但是,關鍵是時刻,根本就沒用。 人生中許多事情還是要靠自己,只有自己才能給自己帶來真正的幸福與快樂,擁有內心的滿足。 因此,放棄那些無用的社交,讓自己安靜下來,安于獨處,提升自己的認知層次,才能活出自我的價值。 當一個人不喜歡交際,安于獨處的時候,才知道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樣,也就明白獨孤和安靜也是一種良好的生活態度,更是一種內心平靜,取悅自我的人生美麗。 也才能不被繁華熱鬧所吸引,不被虛榮所迷惑,不被虛情假意所左右,不隨波逐流去迎合別人,不盲目自信,覺得自己朋友很多。 正如余華在《在細雨中呼喊》里有這樣一段話:“我不再裝模作樣地擁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單之中,以真正的我開始了獨自的生活。有時,我也會因為寂寞而難以忍受空虛的折磨,但我寧愿以這樣的方式來維護自己的自尊,也不愿以恥辱為代價,去換取那樣表面的朋友。” 在這個紛繁復雜的世界里,復雜的現實生活中,堅守己心,沉淀自己的生命,讓自己安靜下來,放松心情,如此,才能享受到生活的美好。 在獨處中積蓄力量,也維護自己的自尊,無需維護各種關系,寧可忍受孤獨寂寞,也不讓自己失望和遭受人情冷淡的折磨。 所以,如果沒有真正有意義的社交,回歸自我,讓自己享受孤獨也未嘗不可。 也只有那些建立在互相尊重基礎上的社交,或是三五知己之間,能夠彼此在心靈上得到滋養的社交活動,讓能讓我們有興趣參加,而不是在爾虞我詐,勾心斗角,利益爭奪中讓自己感到疲憊不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