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談及國民黨在抗日戰爭中的貢獻,必須以客觀的態度看待。 不容否認國民黨在抗日戰爭中付出了不小的努力,但也有部分情況表現得相對消極。 ![]() 今天我們要談的這場戰斗,曾被國民黨領袖蔣介石稱為他抗戰史上的最大恥辱。 一戰我軍損失了一上將四中將四少將總計九位將軍,可以說打得十分難看。 這就是著名的中條山會戰。 ![]() 一、會戰背景中條山會戰的背景要從抗戰戰爭進入中期開始說起。 自1938年10月日軍占領武漢后,就因戰線太長不得不停止大范圍的攻城略地,只能保持占領。 不過為了保持壓力,日軍仍然在局部地區進行距離有限的進攻,試圖打掉國民政府的抗日決心。 ![]() 與此同時,國民黨軍也會因此進行防御性作戰,雙方血戰多場。 但是這種作戰無法改變雙方的對峙局面,無論日軍勝利或者失敗都會立刻返回原防地。 因此后勤和兵力壓力,日軍也無法徹底壓倒國軍,只能恢復戰前態勢。 ![]() 從1939年春開始的南潯路會戰,隨、棗會戰等戰役。 以及后面長沙會戰、桂南會戰等都是如此,日軍的“活塞打擊”有些能達到效果但是有些卻失敗了。 ![]() 而在這眾多會戰和日軍的活塞式進攻中,中條山就是其中的重要目標。 從1938年,日軍便開始了對中條山頻繁的進攻,前后歷時4年。 ![]() 在4年戰役中,日軍曾12次大規模進犯均被徹底擊退。 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衛立煌可以說是功不可沒,成功擋住了日軍對于黃河的進攻。 對于日本敵人來說,這一塊“硬骨頭”讓他們束手無策,只能選擇持續圍堵。 ![]() 二、中條山戰斗爆發就在日軍的圍堵中,事情在后續發展中出現了變化。 隨著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國民黨政府逐漸表現出對消極抗戰的傾向。 ![]() 第三十八軍被冠以與八路軍關系“過于密切”的名頭,從中條山地區撤至河南。 同時蔣介石也剝奪了衛立煌對該地區的指揮權。 ![]() 指揮官被拿掉,戰力最強大的第三十八軍被撤走,日軍瞬間看到了機會。 日軍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多田駿對中條山勢在必得,于1941年5月7日再次發起了進攻。 ![]() 這是日軍對對中條山展開的第13次進攻,也是規模空前的一次。 超過十萬的日軍一線精銳部隊,兵分四路向著中條山包圍過來。 ![]() 而繼任衛立煌的中條山地區指揮官何應欽卻是一個親日派,將“反共”置于首要任務。 因此何應欽上位后,很快就調整了戰略方向,將防御重點對準了八路軍而不是日軍。 ![]() 中條山的國軍在何應欽的指揮下疏于訓練和防備,還以為日軍的目標是八路軍。 就這樣在中國軍隊的措不及防之下,日軍迅速撕開了國軍的第一道防線。 ![]() 雖然后來軍令部也多次調整了作戰部署,以應對日軍的攻勢。 但最終還是被日軍迅速突破并分割包圍,令無數抗戰英靈魂歸中條山。 ![]() 三、慘敗原因中條山戰役之慘敗不可不謂不慘烈。 有一名上將、四名中將、四名少將血灑疆場,直接殉國。 ![]() 在這場戰役中其實國民黨中低層軍官也曾經激烈抵抗過,但是最終依舊慘敗。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其實還是在于國民黨內部矛盾和軍事領導層的問題。 ![]() 以蔣介石在內的大批國民黨高層秉持著對日軍的妥協,而對八路軍卻圍追堵截。 中條山的國軍也因此轉變了戰略方向,最終才被日軍偷襲得手。 ![]() 同時也反應了國民黨內部的矛盾。 在中條山戰役中,作為蔣介石心腹的何應欽并不能自如的指揮這些地方部隊。 第一天防線就被突破,隨后多數部隊亂成一團,不少部隊互相搶著渡黃河逃跑。 ![]() 這其實也是國民黨軍隊在抗日戰爭中的一個縮影。 雖然有大量的中低層國民黨士兵和軍官基于愛國主義而奮戰。 但是中高層的重重矛盾使得許多將士都犧牲的毫無價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