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兩季是悠然閑游的好時節(jié),而中秋前后尤是,天晴少麗,不冷不熱,正所謂“陽光不燥,微風正好”。 躲在家里避暑貓冬,猶如夜伏晝行是人的本能,更是庸懶閑人足不出戶心安理得的依據(jù)。“當戶月華白,倚闌秋思來。濃香滿衣袂,不覺桂花開。”而到了暗香飄忽的日子,內(nèi)心的浮動就有點按捺不住,要向更遠處多走幾步了。 不遠不近首先想到的是淀山湖西岑到商榻那條長長的臨湖棧道,十余年前秋日的午后曾經(jīng)走過,斜陽柔和地投下來,步道蜿蜒,湖水湛藍,萬籟俱寂,獨立清秋,唯有幾只驚鷗從葦叢中撲剌飛起。那么好的境地當時就想過未來再來,也不知道現(xiàn)在是否如故? 上網(wǎng)看看攻略心就活了,有人說可以沿更美的環(huán)湖大道前行,一直自駕到錦溪古鎮(zhèn)。又有人說去錦溪路過一個歇馬橋的古村落,“清澈河水,碧綠水草,微風拂過,水中搖曳。古橋舊瓦,石板鋪街,濃濃村味,靜心體會。” 有資深游客去了似乎看出端倪,說這里是濃縮版的蘇州山塘街,是開發(fā)前的周莊和麗江……哦,真是這樣嗎?那些地方開發(fā)之初沒有多少名氣我就去過,或者說就喜歡古鎮(zhèn)那種原始的風貌。 那就先把淀山湖放在一邊,由歇馬橋串起據(jù)說有6000年歷史的正儀古鎮(zhèn),吃泡泡餛飩、炸豬排,傍晚入住甪直古鎮(zhèn),看看那里的夜景吧。熟悉我窮游步態(tài)的朋友都知道,出門只有一個大致的時間和方向,熱鬧的地方不去、荒涼的地方也不去,半道上多半是會得隴望蜀指東往西的,只要押著那個韻、還是那個味就行。 一覺睡到九點多出門,開車個把小時就到歇馬橋村,那里的免費停車場寬闊緊靠村莊,進村閑逛其實這個古村處處用心,開發(fā)得還是相當不錯的,也不收門票。入口處就有一個干凈整潔、價格相當實惠的“村民食堂”,素菜六元,葷菜十來元,品種也頗為豐富。 村里最多的商業(yè)開發(fā),也許就是沿河而筑的一家家精致茶室和咖啡館了,劈劈情操,打發(fā)半日時光,確實是個遠離城市喧囂的好去處。 而我只想花個把小時,在小橋流水人家之間閑逛。村子里十分的干凈和清靜,貌似舊時的小小集市,亦村亦鎮(zhèn),趕集的日子摩肩接踵熱鬧非凡,而平日里則靜謐安詳歲月靜好。 悠然走進一家桂花飄香的農(nóng)家小院,與一對老夫妻話家常,他們說前些日子節(jié)假,村里人多得不敢出門,這些天好了,又恢復了平常悠然自得的生活。 老人家臨河面街的院落很大,花木扶蘇,前面一幢獨立的古老平房已經(jīng)改造過了,粉了墻漆了窗、還鋪了木地板。 我問老人家那屋子借不借呀?他說借呀,400塊。哦,好象貴了點。他又說一個月是不借的,起碼一年。原來我沒聽懂他的意思,其實是一個月400,一年4800,5000也不到。 可惜我不是喜歡“狡兔三窟”的宅男,也沒有讓出房子給兒女成家的剛需,否則租住在這里真好。離上海這么近,相距不過幾十公里,環(huán)境如此優(yōu)美,清幽舒適,又不乏生活的便利。就算租上十年也不過五萬,不過種幾顆牙齒的價錢,哪要舍近求遠到遠處買房? 歇馬橋村因南宋名將韓世忠?guī)ПR于此而得名,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沿著村中的小河漫步,兩岸古樸的民居夾雜著復古的茶館和時尚的咖啡屋,象在古今之間不斷地穿梭,卻又感到十分的妥帖與和諧。并行不悖相得益彰,才是古鎮(zhèn)在推陳出新過程中最為難得的,而歇馬橋村是我迄今所見最為“兩頭討巧”的,沒有之一。 古村的幽深處更是游人稀落,港汊縱橫,石板路串起斑駁窄巷,兩旁宅院高墻或粉墻簡屋,厚重與空靈,沉寂與生動,既是一個遙遠的故事,又是活在當下的生計,散淡的秋云之下放慢腳步,可以聆聽和靜觀。 古村落是可以這么一直悠閑走下去的,河畔的石埠,塘里的篷船,屋后的園圃,偶爾經(jīng)過無人看守的菜攤…… 隨便逛逛流連忘返,不知不覺中一兩個小時就過去了,小農(nóng)厚道,特別推薦不愛遠行卻喜歡清靜、喜歡江南風情、喜歡漢服旗袍秀的小姐姐,帶著她們的御用攝影師來此半日游,累了隨便找個枕河的咖啡館小歇,你在窗前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卻在橋上看你。卞之琳寫《斷章》一定是沒來過歇馬橋。 串街走巷拍了不少照片,小農(nóng)有個特別的發(fā)現(xiàn),歇馬橋村對拍照的人特別友好,整個村落就象一座園林,移步換景處處景,而且天際線特別干凈,沒有任何令人討厭的高樓、電線等不和諧的物體闖入鏡頭,這在眾多的江南古鎮(zhèn)里也實在難能可貴。 |
|
來自: 黃之中 > 《人文、風景與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