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晚9點與你聊艾灸| 與你說晚安 網友提問: 馮名雨老師,我有一個困惑,就是冬天是收藏陽氣的時間段,艾灸會激發身體的陽氣,那我們冬天到底要不要艾灸呢?會不會和節氣不搭? 這個問題,每年深秋和冬季都有朋友會問,對于這個問題,我的個人觀點是:冬天可以艾灸,并且可以重點艾灸,艾灸效果也是一年四季中非常不錯的時間段。 首先,冬季最難熬的就是體寒的朋友,體內陽氣本身就少,冬季的陽氣還內斂了,外在體表和四肢的陽氣就更少了,感覺四肢冰涼,關節冷痛的幾率更高。 此時艾灸補陽氣,可以讓身體不再那么的寒涼。 其次,冬季陽氣內斂,前提是你的陽氣得充足,得有讓身體可以內斂的陽氣才行。 你本身陽氣虧虛,冬季靠什么內斂呢?所以,你得先艾灸補陽氣,陽氣足了,才有內斂的資本。 (戳上圖,可進店) 1 淺析 ■.第一:保暖 我在河南鄭州,大概一周前,溫度可以飆升到夏天的水準,穿長袖都感覺熱;一陣北風吹過,現在我的秋衣秋褲都穿在身上,早上還有點涼颼颼的。 冬季先要保護好背部,背部脊柱是督脈的所在地。 「督脈,統攝人體一身的陽氣」,可見背部是全身陽氣的中心。 如果背部受涼,人很容易感冒,流鼻涕,打噴嚏,而背部溫暖則人的抵抗病邪的底氣也會也會更充足。 如果你感覺后背寒涼,可以用后背撞樹或者撞墻,能有效刺激背部脊柱,促進陽氣的滋生。 對于女性而言,后背涼連帶著小腹都冷,容易有宮寒,痛經的情況。此類患者,可以晚上睡前貼敷自發熱艾灸貼在八髎穴,第二天睡醒后揭下,能溫暖子宮,驅散寒邪。 晚上足浴泡腳,也是驅寒的方法之一。比如把廚房的生姜,切個5.6片,因為生姜能解表散寒,有發汗的作用。 可以讓體內的寒濕邪氣,通過出汗的形式外排出去,想省事的話,可以買足浴包直接泡腳。 ■.第二:健脾 脾胃就像是我們身體的發動機,它幫助我們運化氣血,產生能量,抵御外邪。 它們并不是無緣無故地運轉的,而是需要我們攝入食物,通過脾胃的運化,轉化為水谷精微,再形成「衛氣」,保護我們的身體。 衛氣,就是身體的邊防部隊,如果脾胃功能減弱,衛氣的生成就會減少,我們的免疫力就會降低。 脾胃消化不好,我們吃得再好,再怎么補充營養,也無法獲得身體所需的充分滋養。 所以,保護好脾胃是非常重要的,推薦艾灸養胃的:公孫穴。 為什么不用足三里穴呢?因為公孫穴在腳上,把襪子一脫,手持一根1.8cm的石磨艾條就能艾灸到穴位。 而足三里穴在膝蓋下方,你得脫掉褲子才行,大冬天的脫掉褲子再去艾灸,會有點冷。 「公孫穴」:足大趾與足掌所構成的關節內側,弓形骨后端下緣凹陷處即是。 ■.第三:補腎 補腎,我們盡量是陰陽雙補,因為我不確定你的腎陰不足,還是腎陽不足。 推薦一個陰陽雙補的穴位,那就是:太溪穴。 太溪穴是腎經原穴,腎的原動力就在這個地方,原動力肯定包括腎陰和腎陽兩個方面。 太溪穴,艾灸不挑人,怕冷可以用,燥熱也可以用。 「太溪穴」:足內踝尖和腳后跟連線的1/2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