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次寫的歇馬橋和佛雕村兩個村子,都不在上海,網友說我跑題了,我也有同感。本來想著這次回到主題上來,沒想到去了一次濮院,還是忍不住想寫寫濮院。濮院位于嘉興的桐鄉,是個古鎮。據說南宋時負責編修國史的著作郎濮鳳的六世孫濮斗南因力挺宋理宗趙禥登基有功,被擢升為吏部侍郎,并詔賜其宅第名為“濮院”,后來整個鎮子也因此而得名。  現在的濮院時尚古鎮就是以原來的濮院鎮為核心,在方圓約2.2平方公里(3360畝)的土地上,打造出來的一個集吃、住、游、購、娛為一體的綜合性度假古鎮。為什么說是打造出來的呢?這是因為這里舍棄了其他古鎮一條河兩條街的傳統布局,動遷了所有居民,將原有的房屋進行修復和重建,并增加了高塔禪園等旅游景點,形成了一個封閉型的園區。有點像上海的韓湘水博園,但是建筑要比韓湘水博園密集,規模也大得多。之所以叫時尚古鎮,是因為這里的規劃包含了核心景區、生活居住區和時尚文化創意區三大功能區。雖說開業不久,已經舉辦過多場時裝秀、藝術展。不過目前入駐景區的店家還不多。 進入景區要買門票,票價根據季節上下浮動,有點小貴。為了省去每天進出景區的辛勞和門票,我們選擇住在景區里面。景區里開有大大小小的民宿數十家,還有一家準五星級賓館。住在景區里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憑房卡免費乘坐觀光電瓶車。電瓶車24小時服務,隨叫隨到,可以把客人送到景區的各個景點。缺點是景區內可選擇的餐飲店不太多,外賣也送不進來,如果預訂的民宿不提供餐食,就要提前做好準備。景區非常大,棋盤式的街巷縱橫交錯,形形色色的建筑彰顯了各個朝代的風格,既有江南古鎮蜿蜒的河道和臨河的民居,也有眾多具有歷史意義的景點,可謂是一步一景,美如詩畫,即使是走馬觀花,恐怕一天也逛不過來。其中必須打卡的有以下幾個地方: 由于濮院鎮因濮家而興,所以我們第一站就去了侍灣街。侍灣街是一條小街,街的兩側開了許多傳統的小店,店小二全都是漢服打扮,讓人感覺仿佛回到了古代。侍灣街的街口有兩座大宅子,一座是濮駙馬第,另一座的門楣上寫著“侍郎回鄉”四個字。有人說,侍郎回鄉就是濮斗南當年建的老宅。可惜沒有完工不讓進,也沒有文字介紹,所以不能確定這座宅子究竟是濮侍郎的老宅,還是近年來新建的。濮駙馬第要比侍郎府氣派許多,只不過沒有查到濮院有哪位圣賢曾經入贅皇家。同樣,這座府第也沒有完工,暫時不能入內。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小街上的兩位表演者,一位是說書的老先生,另一位是身穿綠色古裝的雜耍郎。老先生敲擊著三段竹板,用桐鄉方言表演當地的民間曲藝“桐鄉三跳”。雜耍郎則背著多種鼓鑼,模仿宋代的一人行走樂隊,邊走邊說唱,讓游客體驗有趣、精彩的沉浸式互動表演。當時的天氣非常熱,但他們仍在盡心盡力地表演,全然不在意有幾個觀眾,不得不為他們的敬業精神點個贊。▲小河在靜謐的夜色中流淌 福善寺是濮院最宏偉的建筑,距離侍郎街不遠,走過一座小橋便可到達。與其他寺廟不同,福善寺前殿的四面沒有墻壁,整座殿堂由若干巨大的整根木料加上復雜的榫卯結構支撐,蔚為壯觀。 據介紹,福善寺不是古寺,而是在香海禪寺的原址上復建的,因為香海禪寺的本名是福善寺,始建于元至大年間(公元1309年)。目前正殿還沒有完全竣工,不讓參觀。寺院中的兩棵宋代銀杏樹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仍然枝葉茂盛,吸引了許多游客。▲兩棵銀杏樹的樹況大不相同 潄芳禪園是一個集戲院、茶樓為一體的人文園林景觀,里面的建筑按照動、靜依次排布,精細巧妙地營造出了一個美輪美奐的禪境空間。禪園的入口十分簡陋,稍不留神就會錯過。我們起初就錯過了,后來圍著禪園轉了一圈才找到入口的小門。▲禪園的入口太不起眼了 去禪園喝茶需要預約。不過,客人不多的時候,現場預約也是可以的。▲禪園茶室禪意綿綿 岳家大院的門楣上刻有“岳氏三進士第”字樣。據說,明萬歷年間,岳飛第十七世孫岳元聲、岳和聲、岳駿聲三兄弟先后考中進士,所以岳家大院被命名為“岳氏三進士第”。不過宅內的介紹沒有提及此事,只是說,岳飛的孫子岳珂考中進士后, “以奉議郎權發遣嘉興軍府兼管內勸農事,有惠政,自此家居嘉興”,“岳家在嘉禾大地繁衍了千年,直到被太平天國沖擊后流散到湖州、金山等地”。如此看來,這個宅子也是一個復制品,而不是岳家老宅。▲正廳中供奉著岳飛像 宅子有好幾進,正廳供奉了岳飛像,后面的廳堂里還有關于岳家的介紹和一些物品的展示。除此之外,院子里還有藏書樓、戲臺等等,值得一看。 關王廟與岳家大院隔河相望。我拍照時偶然發現,關王廟是建在橋上的,覺得很奇怪??戳私榻B才知道,原來這是當地人認為“上橋”有吉利的寓意,故意而為之。進入廟中,看到眼前的關公頭戴官帽,身穿蟒袍,雙手持笏在胸前,與我腦中的關公形象完全不同,甚是不解。原來是我的見識太少,因為關公也有文關公、武關公之分。武關公一般是一手持著青龍偃月刀或者是按著劍,另一手托須,怒目前方,可以鎮宅、消災、保平安;文關公則是一手捋須一手拿書,或者雙手持笏,護佑學業進步、考試順利,以及以信取財。▲廟頂關公橫刀躍馬的塑像栩栩如生 濮商會館是歷史上濮院商會的所在地,盛極一時,后來毀于戰火,如今在原址上進行了復建,所以也是新古董。  濮院自元代就開始發展絲綢業,并依托絲綢產業,帶動百業興旺,素有“日出萬匹綢、嘉禾一巨鎮”之稱。重建的會館有正廳、書場、戲臺、走馬樓、茶樓等建筑,并且以圖片和實物的形式展示了濮院歷史、濮院商會、濮商文化以及羊毛衫市場的發展史。不過我認為,會館最值得觀賞的是門口的牌樓,牌樓一共七踩,層層出挑,高聳入云。牌樓的屋面采用歇山頂,鏤空銀錠背;中間灰泥堆塑的形象取自武財神趙公明,寓意財源滾滾、生意興隆。 與會館一路之隔的宅院里,有一座戲臺。雖然貌不出眾,卻暗藏玄關,因為它是雙體的,既可在宅院的一側表演,也可在面河的一側表演,這種結構形式在其他地方沒有見過。另外,戲臺天花板上的藻井也十分漂亮,引來許多游客打卡拍照。▲漂亮的藻井給人驚喜 北更樓位于景區西北角的一個角落里,不知道的人根本找不到。 北更樓是濮氏家族興盛時期建造的,曾經是濮院鎮最高的地方。據《濮院鎮志》記載:“北更樓高可眺遠,鳴可守夜,以備不虞,報夜回環是也。” 然而,原來的北更樓早已荒廢,現在我們看到的北更樓是重建的,與其同時建造的還有一段漢代風格的城墻。本來我還覺得詫異,小小的一個鎮,為什么會有城墻?得知這是新建的,也就沒什么好奇怪的了。站在北更樓上,向東、向南可俯視古鎮街巷,向西、向北則可遠眺濮院現代化城鎮。城樓內部有一面以“吾拉濮院人”為主題的濮院鄉音、姓氏展示墻,還陳列了織機等老物件。現代的展示手段與古老的展示內容結合在一起,的確很新奇。▲城墻內部用數碼的形式展示了濮院的鄉音和姓氏 福善塔是福善寺的組成部分,秀麗挺拔,幾乎在景區的每個地方都可以看到。之所以放到最后來寫,是因為還沒有竣工,沒能入內,實在寫不出什么來,只能一筆帶過。
其實,我們沒有走到的景點有很多,像福善塔這樣尚未完工的景點也有很多,期待下次去的時候,可以彌補此行的遺憾。 (文內借用了海大頭的視頻,在此表示感謝。如有侵權,請通知作者刪除。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