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膿耳、聤耳 病癥詳解與中藥方集

     周原樵翁 2023-11-09 發(fā)布于北京

    圖片

    聤耳,亦稱膿耳,是指耳竅中流膿的病癥。

    《諸病源候論》:“勞傷血?dú)猓瑹岢颂撘玻胗谄浣?jīng),邪隨血?dú)庵炼瑹釟饩郏瑒t生膿汁,故謂之聤耳。”

    《丹溪心法》:“熱氣乘虛隨脈入耳,聚熱不散,濃汁出,為之膿耳。”

    聤耳

    屬急性者,多由外感風(fēng)火濕熱而成,亦有因污水灌耳及挖耳損傷等誘發(fā)

    初起瘙癢,或有充塞壓迫的感覺;

    繼而暴腫,疼痛劇烈,如錐刺,雞啄,直到耳竅流膿,疼痛稍有減輕。

    伴有怕冷,發(fā)熱,納呆,便秘,溲赤,苔黃膩,脈弦數(shù)等癥狀;

    屬慢性者,多由肝腎陰虛,虛火上亢,或患傳染病后余毒未盡所致

    初起耳內(nèi)腫脹,疼痛,久之則潰膿稀薄,青白或黑臭,伴有低熱,眩暈,耳鳴,聽力減退,苔薄黃,舌質(zhì)紅,脈細(xì)數(shù)等癥狀。

    病程長達(dá)數(shù)年至數(shù)十年,久不收口,或愈后反復(fù)發(fā)作。

    其治療,

    急性者治宜清肝化濕;

    慢性者治宜補(bǔ)腎養(yǎng)陰。

    圖片

    目錄

    一、小兒聤耳

    二、聤耳,膿出不止

    三、聤耳,經(jīng)年不愈

    四、膽氣不舒,聤耳

    五、肝經(jīng)風(fēng)熱,聤耳

    六、腎熱,聤耳

    七、氣虛熱壅,聤耳

    八、風(fēng)熱上壅,聤耳

    九、暑邪,聤耳

    十、慢性單純性中耳炎

    十一、耳內(nèi)腫痛,聤耳

    十二、聤耳

    圖片

    一、小兒聤耳

    1.當(dāng)歸龍薈丸

    來源:《證治準(zhǔn)繩·幼科》卷三。

    功用:常服宣通血?dú)猓{(diào)順陰陽。

    主治:小兒肝膽風(fēng)熱,耳中鳴,出青膿,名曰震耳,大便秘,小便黃。

    組成:當(dāng)歸,龍膽草,柴胡各一兩,青黛,膽星,大黃,蘆薈各五錢,麝香五分,梔子,酒黃芩,酒黃連,黃柏各一兩,木香二錢五分。

    用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二十丸,生姜湯送下。

    圖片

    2.滋陰地黃丸

    來源:《赤水玄珠全集》卷二十六。

    主治:小兒腎陰不足,耳虛鳴,膿汁不干。

    組成:熟地黃一兩,白茯苓四錢,山茱萸五錢,甘菊四錢,牡丹皮四錢,何首烏(黑豆蒸三次),黃柏各四錢。

    用法:上為細(xì)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

    3.清腎湯

    來源:《壽世保元》卷八。

    主治:小兒腎火挾痰上炎,耳熱出汁作癢。

    組成:防風(fēng),天花粉,貝母,黃柏(鹽水炒),白茯苓,玄參,白芷,蔓荊子,天麻,半夏(泡)各五分,生甘草二分半。

    用法:上加生姜三片,水煎服。

    圖片

    4.蔓荊子散

    來源:《幼幼集成》卷四。

    主治:小兒腎氣上沖,灌為聤耳。

    組成:蔓荊子,粉干葛,赤芍藥,信前胡,桑白皮,淮木通,懷生地,杭麥冬,赤茯苓各一錢,綠升麻,小甘草各五分。

    用法:加燈心十莖,水煎服。

    圖片

    5.黃連散

    來源:《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九。

    主治:小兒聤耳久不愈。

    組成:黃連(去須),白蘞,赤石脂,龍骨,烏賊魚骨各半兩。

    用法:上為散。以綿裹如棗核大,塞耳中,濕即更易之。

    圖片

    6.塞耳赤石脂散

    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一八一。

    主治:小兒聤耳膿血。

    組成:赤石脂,白礬(熬令汁枯),黃連(去須),烏賊魚骨(去甲)各一分。(一方無赤石脂,有龍骨)。

    用法:上為散。每取少許,綿裹,塞耳中。大人可用一錢匕。

    圖片

    7.螵蛸散

    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一八一。

    主治:小兒聤耳出膿。

    組成:桑螵蛸(須桑上者,微炙,為末)。

    用法:入麝香少許,同研。先用物拭凈膿,然后摻藥。

    圖片

    8.礬香散

    來源:《小兒衛(wèi)生總微論方》卷十八。

    主治:小兒聤耳內(nèi)生瘡,或有膿汁。

    組成:白礬一兩(燒灰),蛇床子一分(為末)。

    用法:上藥相和,入麝香末五分,同研細(xì)。每用一字,摻入病耳。

    圖片

    9.桃紅散

    來源:方出《閻氏小兒方論》,名見《小兒衛(wèi)生總微論方》卷十八。

    別名:

    紅綿散(《是齋百一選方》卷十)、

    紅玉散(《田氏保嬰集》)、

    桃花散(《丹溪心法》卷四)、

    紅白散、通云散(《普濟(jì)方》卷三六四)。

    主治:小兒膿耳。

    組成:白礬(火飛)一錢,麝香一字,坯子胭脂一錢。

    用法:上為末。每用少許,先用綿裹杖子搌膿盡,摻之。

    圖片

    10.干胭脂膏

    來源:《嬰童百問》卷四。

    主治:小兒聤耳,常出膿水不止。

    組成:干胭脂,白龍骨,白礬(煅),白石脂(研)各等分。

    用法:上為末,用棗肉為丸,如棗核大。以綿一丸,納耳中,日三換之。

    圖片

    二、聤耳,膿出不止

    1.羊角散

    來源:《赤水玄珠全集》卷二十六。

    主治:耳內(nèi)膿汁不干。

    組成:山羊角(燒存性,為末)。

    用法:每吹二三分入內(nèi),一日二次。

    圖片

    2.立效散

    來源:《醫(yī)方類聚》卷七十八引《濟(jì)生方》。

    主治:聤耳、底耳,有膿不止。

    組成:真陳橘皮(燈上燒黑,為末)一錢,麝香少許(別研)。

    用法:上藥和勻。每用少許,先用綿蘸耳內(nèi),膿凈上藥。

    圖片

    3.磁石散

    來源:方出《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六,名見《普濟(jì)方》卷五十五。

    主治:聤耳。通耳膿水出,日夜不止。

    組成:磁石一分(燒令赤,醋淬七遍,研),龍骨一分,白礬灰一分。

    用法:上為散,以生地黃汁和,捻如棗核大。綿裹一丸塞耳中,一日三次易之。

    圖片

    4.聤耳出膿水散

    來源:《外臺秘要》卷二十二引《集驗(yàn)良方》。

    主治:聤耳膿水不斷者。

    組成:礬石,烏賊魚骨,黃連,龍骨。

    用法:上為末。以棗核許綿裹塞耳中,一日二次。

    圖片

    5.白蘞散

    來源:方出《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六,名見《圣濟(jì)總錄》卷一一五。

    主治:聤耳,出膿血不止。

    組成:白蘞,黃連(去須),龍骨,烏賊魚骨,赤石脂各一分。

    用法:上為細(xì)散。每用一錢,綿裹塞耳中。

    圖片

    6.蝎倍散

    來源:《普濟(jì)方》卷五十五。

    主治:聤耳,膿出不止。

    組成:五倍子一兩(炒),全蝎三錢(燒存性),白礬(枯)一錢。

    用法:上為末,入麝香少許。吹入耳中。

    圖片

    三、聤耳,經(jīng)年不愈

    1.紅花散

    來源:方出《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六,名見《圣濟(jì)總錄》卷一一五。

    主治:聤耳,累年膿水不絕,臭穢。

    組成:紅花一分,白礬一兩(燒灰)。

    用法:上為細(xì)末。每用少許納耳中。

    圖片

    2.黃連散

    來源:《瘍科選粹》。

    主治:耳膿經(jīng)年不愈。

    組成:白礬七分五厘,黃連五分,冰片半分。

    用法:上為末,綿裹納耳中。

    圖片

    3.白礬灰散

    來源:方出《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六,名見《普濟(jì)方》卷五十五。

    主治:聤耳出膿水,久不絕。

    組成:白礬灰一分,白龍腦三分,烏賊魚骨一分,蒲黃半兩。

    用法:上為細(xì)散。每以半錢,綿裹塞耳,日三易之。

    圖片

    4.香礬散

    來源:《楊氏家藏方》卷十二。

    主治:久患聤耳,風(fēng)毒冷瘡,時發(fā)癢痛。

    組成:白礬,膽礬,紅花各一錢,麝香少許,蛇蛻一條(燒留性)。

    用法:上為細(xì)末。

    用藥少許,先以新綿纏細(xì)筷頭搌令膿干,然后用斡耳挑藥入耳中。

    明日用斡耳子斡去昨日藥,再用前法。

    以愈為度。

    圖片

    5.耳疳散

    來源:《中醫(yī)外傷科學(xué)》。

    功用:解毒收斂。

    主治:慢性耳膿。

    組成:五倍子,黃連,黃丹,枯礬,龍骨,海螵蛸各等分。

    用法:上藥加麝香、冰片少許,共為細(xì)末。

    將藥粉吹入耳竅內(nèi),每日二至三次。

    在第二次吹藥時,用棉簽將藥卷凈。

    圖片

    四、膽氣不舒,聤耳

    1.潤膽湯

    來源:《辨證錄》卷三。

    主治:少陽膽氣不舒,風(fēng)邪乘之,火不得散,雙耳忽然腫痛,內(nèi)流清水,久創(chuàng)變?yōu)槟撗戆l(fā)寒熱,耳內(nèi)如沸湯之響,或如蟬鳴。

    組成:白芍一兩,當(dāng)歸一兩,柴胡一錢,炒梔子二錢,玄參一兩,天花粉三錢,菖蒲八分。

    用法:水煎服。

    圖片

    2.舒膽湯

    來源:《慈幼新書》卷二。

    主治:膽氣不舒,風(fēng)邪乘襲,少火被郁,兩耳腫痛,內(nèi)流清水,久則變?yōu)槟撗戆l(fā)寒熱,耳內(nèi)如沸湯之響,此風(fēng)火燥干膽汁之候。

    組成:當(dāng)歸,白芍,玄參,花粉,炒梔,柴胡,石菖蒲。

    用法:水煎服。

    圖片

    3.止鳴丹

    來源:《辨證錄》卷三。

    主治:少陽膽氣不舒,而風(fēng)邪乘之,火不得散,雙耳忽然腫痛,內(nèi)流清水,久則變?yōu)槟撗戆l(fā)寒熱,耳內(nèi)如沸湯之響,或如蟬鳴。

    組成:白芍五錢,柴胡二錢,炒桅子三錢,生地三錢,麥冬三錢,菖蒲五分,茯苓三錢,半夏五分。

    用法:水煎服。

    圖片

    五、肝經(jīng)風(fēng)熱,聤耳

    1.加減逍遙散

    來源:《證因方論集要》卷四。

    主治:厥陰肝經(jīng)風(fēng)熱,變?yōu)槁姸?/span>

    組成:當(dāng)歸,白芍(炒),茯苓,柴胡,甘草(炙),荷葉,木耳,貝母,香附,石菖蒲。

    圖片

    2.柴胡疏肝散

    來源:《證治準(zhǔn)繩·類方》卷四引《統(tǒng)旨》。

    別名:

    柴胡舒肝散(《驗(yàn)方新編》卷五)、

    柴胡疏肝湯(《不知醫(yī)必要》卷二)。

    功用:《雜病證治新義》:疏肝理氣。

    主治:

    1.《證治準(zhǔn)繩·類方》引《統(tǒng)旨》:脅痛。

    2.《景岳全書》:脅肋疼痛,寒熱往來。

    3.《醫(yī)鈔類編》:肝實(shí)脅痛,不得轉(zhuǎn)側(cè),喜太息。

    4.《內(nèi)科概要》:脅痛,因怒氣郁者,痛而脹悶,不得俯仰,脈弦。

    組成:柴胡,陳皮(醋炒)各二錢,川芎,芍藥,枳殼(麩炒)各一錢半,甘草(炙)五分,香附一錢半。

    用法:上作一服。水二鐘,煎八分,食前服。

    驗(yàn)案:中耳炎。

    《四川中醫(yī)》(1989,4:23):一病人,自覺耳內(nèi)脹悶堵塞,聽力下降。

    西醫(yī)診斷為“非化膿性中耳炎”。

    檢查:耳鼓膜輕度充血并呈內(nèi)陷。

    證屬:肝氣郁結(jié),氣血凝滯。

    治用本方加陳皮、僵蠶各12克,菖蒲6克。

    服藥5劑,耳閉塞明顯減輕,繼服上方19劑,聽力恢復(fù),余癥消除。

    圖片

    3.抑肝消毒散

    來源:《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三。

    主治:肝風(fēng)郁滯,耳內(nèi)生瘡有膿者。

    組成:山梔,柴胡,黃芩,連翹,防風(fēng),荊芥,甘草,赤芍,歸尾,燈心,金銀花。

    加減:渴,加天花粉。

    圖片

    4.清肝流氣飲

    來源:《瘡瘍經(jīng)驗(yàn)全書》卷一。

    主治:耳風(fēng)毒。

    組成:枳殼,桔梗,黃芩,前胡,羌活,青皮,小柴胡,薄荷,生地,烏藥,甘草,防風(fēng),川芎,白芷,石膏,赤芍。

    用法:水煎服。

    圖片

    5.耳聾丸

    來源:《部頒標(biāo)準(zhǔn)》。

    功用:清肝瀉火,利濕通竅。

    主治:上焦?jié)駸幔^暈頭痛,耳聾耳鳴,耳內(nèi)流膿。

    組成:龍膽500g,黃芩500g,地黃500g,澤瀉500g,關(guān)木通500g,梔子500g,當(dāng)歸500g,九節(jié)菖蒲500g,甘草500g,羚羊角25g。

    用法:制成丸劑。口服,1次1丸,1日2次。

    圖片

    6.三仙散

    來源:《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三。

    主治:肝風(fēng)郁滯,耳內(nèi)生瘡有膿者。

    組成:膽汁炒黃柏,酒炒紅花,冰片少許。

    用法:上為末。吹耳。

    圖片

    六、腎熱,聤耳

    1.補(bǔ)腎丸

    來源:《世醫(yī)得效方》卷十六。

    主治:

    1.《世醫(yī)得效方》:圓翳內(nèi)障。

    2.《醫(yī)學(xué)入門》;頭眩耳鳴,起坐生花,視物不真。

    3.《外科理例》;耳內(nèi)出膿,痛癢者;兼療

    齒痛。

    4. 《張氏醫(yī)通》:腎虛眼目無光。

    組成:巴戟(去心),山藥,破故紙(炒),茴香,牡丹皮各半兩,肉蓯蓉一兩(洗),枸杞子一兩,青鹽一分(后入)。

    用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鹽湯送下。

    驗(yàn)案:膿耳。

    《外科理例》:一人耳內(nèi)出膿,或痛或癢,服聰耳益氣湯不應(yīng),服防風(fēng)通圣散愈甚,予用補(bǔ)腎丸而愈。

    圖片

    2.定痛降氣湯

    來源:《瘡瘍經(jīng)驗(yàn)全書》卷一。

    主治:耳風(fēng)毒受在心腎,氣不流行,壅在心經(jīng),生耳痔、耳蕈、耳癰、耳塞、耳爛。

    組成:紫蘇,厚樸,陳皮,甘草,半夏,前胡,川芎,防風(fēng),芍藥,白芷,當(dāng)歸,黃柏,知母,乳香,小柴胡。

    用法:加生姜三片,大棗一個,煎服,不拘時候。先用清肝流氣飲,后用本方。

    圖片

    3.腎熱湯

    來源:方出《備急千金要方》卷六,名見《醫(yī)方考》卷五。

    功用:《醫(yī)方論》:清寒重鎮(zhèn),斂陰退火,健脾和胃。

    主治:腎熱,背急攣痛,耳出膿血,或生核塞之,不聞人聲。

    組成:磁石,白術(shù),牡蠣各五兩,甘草一兩,麥門冬六兩,生地黃汁一升,芍藥四兩,蔥白一升,大棗十五枚。

    用法:上銼。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方論:

    1. 《醫(yī)方考》:耳者,腎之竅,故腎熱則令人病耳,生膿出血,不聞人聲也。

    是方也,磁石能引肺金之氣下降于腎,腎得母氣,自然清肅,而熱日愈;

    生地汁、麥門冬、白芍藥,所以滋腎陰而瀉腎熱;

    乃蔥白者,所以引腎氣上通于耳也;

    牡蠣咸寒,能軟堅(jiān)而破結(jié)氣,得蔥白引之入耳,則能開聽?wèi)舳撗?/span>

    乃白術(shù)、甘草、大棗者,健脾之品也,所以培萬物之母,益土氣而制腎邪爾!

    2.《醫(yī)方集解》:此足少陰藥也。

    磁石體重辛咸,色黑補(bǔ)腎祛熱,通耳明目,故以為君;

    牡蠣咸寒,軟痰破結(jié),生地大寒,瀉火滋腎,麥冬、甘草補(bǔ)肺清金,白芍酸寒,平肝和血,皆能生水而制火,退熱而斂陰;

    白術(shù)、甘草、大棗,補(bǔ)脾之品,益土氣正以制腎邪也。

    數(shù)者皆固本之藥,使精氣充足,邪熱自退,耳竅自通。

    加蔥白者,以引腎氣上通于耳也。

    圖片

    4.地黃湯

    來源:《普濟(jì)本事方》卷五。

    主治:

    1.《普濟(jì)本事方》:男子二十歲,因瘡毒后腎經(jīng)熱,右耳聽事不真,每心中不快則覺轉(zhuǎn)重,虛鳴疼痛。

    2.《醫(yī)方類聚》引《經(jīng)驗(yàn)良方》:耳內(nèi)出膿。

    組成:生干地黃二兩半,桑白皮(洗凈,蜜炙黃)一兩,磁石(搗碎,水淘二三十次,去盡赤汁為度)二兩,枳殼(去瓤,細(xì)切,麩炒黃),羌活(去蘆),防風(fēng)(去叉股),黃芩(去皮),木通(去粗皮),甘草(炙)各半兩。

    用法: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一日二三次,不拘時候。

    方論:《本事方釋義》:

    生干地黃氣味甘寒微苦,入手足少陰;

    桑白皮氣味苦辛平,入手太陰;

    磁石氣味辛溫,入足少陰;

    枳殼氣味苦寒,入足太陰;

    羌活氣味苦辛甘平,入足太陽;

    防風(fēng)氣味辛甘微溫,入足太陽;

    黃芩氣味苦寒,入足少陽、陽明;

    木通氣味苦平,入手太陽,能泄丙丁之火;

    甘草氣味甘平,入足太陰。

    此因男子少壯發(fā)瘡毒后,腎經(jīng)留熱,右耳聽事不真,心中常怏怏不快,轉(zhuǎn)覺重虛,耳鳴或疼痛,故以重鎮(zhèn)之藥,苦降之品,佐以辛散升騰,則升降和平,病自減矣。

    圖片

    5.玄參貝母湯

    來源:《古今醫(yī)鑒》卷九引陳白野方。

    主治:腎火上炎,痰火耳熱出汁作癢。

    組成:防風(fēng),天花粉,貝母,黃柏(鹽水炒),白茯苓,玄參,蔓荊子,白芷,天麻各一錢,生甘草五分,半夏一錢(泡)。

    用法:上銼一劑。加生姜三片,水煎,食后溫服。

    圖片

    七、氣虛熱壅,聤耳

    1.解倉飲子

    來源:《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六。

    別名:解熱飲子(《赤水玄珠全集》卷三引《衛(wèi)生寶鑒》)。

    主治:氣虛熱壅,或失饑冒暑,風(fēng)熱上壅,耳內(nèi)聾閉徹痛,膿血流出。

    組成:赤芍藥,白芍藥各半兩,當(dāng)歸,炙甘草,大黃(蒸),木鱉子(去殼)各一兩。

    用法:上為散。每服四錢,水煎,食后、臨臥服。

    圖片

    2.解熱飲子

    來源:《證治準(zhǔn)繩·類方》卷八。

    別名:

    解熱飲(《證治寶鑒》卷十)、

    解倉飲(《中國醫(yī)學(xué)大辭典》)。

    主治:氣虛熱壅,耳內(nèi)聾閉徹痛,膿血流出。

    組成:赤芍藥,白芍藥各半兩,當(dāng)歸,川芎,炙甘草,大黃(蒸),木鱉子(去殼)各一兩。

    用法:上為散。每服四錢,水一盞,煎至七分,食后、臨臥服。

    圖片

    3.解瘡散

    來源:《普濟(jì)方》卷五十五。

    主治:氣虛熱壅,或失饑冒暑,風(fēng)熱上壅,耳內(nèi)閉痛,膿血流出。

    組成:赤芍藥,白芍藥各半兩,木鱉子仁,當(dāng)歸,甘草,大黃汁各一兩,黃芩,防風(fēng)各二錢半。

    用法:上為末。每服五錢,水煎,食后臨臥服。

    圖片

    八、風(fēng)熱上壅,聤耳

    1.荊芥散

    來源:《赤水玄珠全集》卷三。

    主治:風(fēng)熱上壅,耳閉塞或耳鳴及出膿。

    組成:防風(fēng),荊芥,升麻,甘菊,木通,黃芩(炒),羌活,甘草,蔓荊子。

    用法:水煎服。

    圖片

    2.蔓荊散

    來源:《李氏醫(yī)鑒》卷二。

    主治:風(fēng)熱壅塞,氣滯不通,因熱聚膿,耳出腥膿。

    組成:蔓荊子,麥冬,桑白皮,甘草,升麻,木通,菊花,赤茯苓,前胡,赤芍。

    用法:為散服。

    圖片

    3.清黃散

    來源:《證治準(zhǔn)繩·幼科》卷三。

    主治:聤耳。內(nèi)有風(fēng)熱,外為水濕所干,釀久而成,耳出黃膿。

    組成:防風(fēng),滑石(飛)五錢,甘草(炙)一錢,梔子(酒炒)三錢,藿香,酒黃連各二錢。

    用法:上為末。白湯調(diào)二錢,食后服。

    圖片

    4.犀角飲

    來源:《誠書》卷七。

    主治:風(fēng)熱上壅,耳門閉外腫痛,膿水流出。

    組成:菖蒲,犀角,赤小豆,赤芍藥,木通,玄參,甘菊花各一錢,甘草(炙)五分。

    用法:上加生姜,水煎服。

    圖片

    九、暑邪,聤耳

    1.鮮荷葉湯

    來源:《類證治裁》卷六。

    主治:因暑邪閉竅致左耳聤痛者。

    組成:鮮荷葉,青菊葉,夏枯草,黃芩,山梔,苦丁茶,蔓荊子,連翹。

    用法:水煎服。

    圖片

    十、慢性單純性中耳炎

    1.紅綿散

    來源:《外科方外奇方》卷四。

    主治:慢性單純性中耳炎。

    組成:緞龍骨,枯礬各三錢,海螵蛸,胭脂各一錢(燒灰),飛丹二錢,冰片三分。

    用法:上為細(xì)末。先以綿紙攪去膿,后吹之。

    驗(yàn)案:慢性單純性中耳炎。

    《上海中醫(yī)藥雜志》(1966,1:4):先用棉花卷成約1寸長的棉條,粗細(xì)如燈草,一端浸以甘油或普通的食油少許,再粘紅棉散粉末少許,然后將粘有藥末的一端塞入耳道深部,根據(jù)耳內(nèi)膿液的多少,可每天換藥1~3次。

    初診時,先用棉簽蘸雙氧水清洗耳道內(nèi)的濃液,然后上藥,以后可不必清洗。

    治療慢性單純性中耳炎32例。

    結(jié)果:

    痊愈者22例,耳道仍有少許濃液者5例,無效5例。

    在痊愈的22例中,有3例鼓膜穿孔者,其鼓膜亦已愈合。

    圖片

    十一、耳內(nèi)腫痛,聤耳

    1.芍藥散

    來源:《普濟(jì)方》卷五十四引《太平圣惠方》。

    主治:熱壅生風(fēng),耳內(nèi)痛與頭相連,膿血流出。

    組成:赤芍藥,白芍藥,川芎,當(dāng)歸,甘草,大黃,木鱉子各半兩。

    用法:上銼散。每服四錢,食后、臨臥水煎服。

    圖片

    2.升氣散

    來源:《普濟(jì)方》卷五十五。

    主治:氣不升降,九竅閉塞,耳痛腫聾,耵聹底耳膿出。

    組成:川芎,白芷,香附,紫蘇葉,陳皮,菖蒲,當(dāng)歸,防風(fēng),甘草各等分。

    用法:上為細(xì)末。每服五錢,加生姜、蔥,水煎,食后服。

    圖片

    3.青黛散

    來源:《外科集腋》卷二。

    主治:膿耳腫痛初起。

    組成:青黛,薄荷,木鰲子(煅,去皮),冰片。

    《外科傳薪集》本方用量各等分。

    用法:上為末。摻入耳中。

    圖片

    4.桂膏

    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一一五。

    別名:塞耳桂膏(《普濟(jì)方》卷五十五)。

    主治:聤耳,耳中痛,膿血出。

    組成:桂(去粗皮)半兩。

    用法:上為末,以魚膏和。拈如棗核大,塞耳中。

    圖片

    5.細(xì)辛散

    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一五。

    主治:聤耳,耳中痛,膿血出。

    組成:細(xì)辛(去苗,銼),附子(炮裂,去皮臍)各一分。

    用法:上為散。以蔥汁和一錢匕,綿裹塞耳中。

    圖片

    6.菖蒲散

    來源:《醫(yī)心方》卷五引《古今錄驗(yàn)》。

    主治:耳中痛,膿血出。

    組成:椒二兩,當(dāng)歸二兩,姜二兩,菖蒲二兩,附子二兩。

    用法:上藥治下篩,綿裹,塞耳孔,時時易之。

    圖片

    7.杏仁膏

    來源:方出《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六,名見《普濟(jì)方》卷五十四。

    主治:聤耳疼痛,兼有水出。

    組成: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炒令黑色)。

    用法:上搗如膏。綿裹棗核大,塞耳中。

    圖片

    8.耳底油

    來源:《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北京方)。

    別名:治耳油(《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沈陽方)。

    功用:

    1.《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北京方):消炎止痛。

    2.《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天津方):除濕解毒。

    主治:耳內(nèi)生瘡,流膿流水,腫痛作癢。

    組成:核桃仁油二錢(煉),冰片二分,麝香一分。

    用法:先將冰片、麝香研極細(xì),與核桃油和勻。先將耳內(nèi)膿水洗凈擦干,再行滴入二三滴。

    宜忌:《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沈陽方):忌辛腥食物。

    圖片

    9.羽澤散

    來源:《萬病回春》卷七。

    主治:耳中出膿,或痛或疼,或出水。

    組成:枯礬少許。

    用法:上為細(xì)末。吹入耳中。

    圖片

    10.耳炎散

    來源:《中藥知識手冊》。

    功用:清火解毒,收斂燥濕。

    主治:耳內(nèi)腫痛,流出膿水。

    組成:豬膽膏,枯礬,黃連粉,樟腦。

    用法:上為散,以棉裹塞耳孔內(nèi)。

    圖片

    11.吹耳紅棉散

    來源:《上海市中藥成藥制劑規(guī)范》。

    功用:排毒消腫,燥濕止痛。

    主治:內(nèi)耳腫痛,流水流膿。

    組成:胭脂(炒炭)三錢,龍衣(炒炭)一錢,麝香一分五厘,陳皮(炒炭)二錢,枯礬二錢,冰片一分。

    用法:上為極細(xì)末,先用藥棉卷凈耳孔,然后將藥粉摻入少許,每日二三次。

    宜忌:本品專供外用,不可入口。

    圖片

    十二、聤耳

    1.苓澤芍藥湯

    來源:《四圣心源》卷八。

    主治:耳流黃水。

    組成:茯苓三錢,澤瀉三錢,半夏三錢,杏仁三錢,柴胡三錢,芍藥三錢。

    用法:水煎半杯,熱服。

    圖片

    2.蔓荊子散

    來源:《仁齋直指方論》卷二十一。

    別名:蔓荊子湯(《證治準(zhǔn)繩·幼科》卷三)。

    主治:內(nèi)熱,耳出膿汁。

    組成:川升麻,木通,赤芍藥,桑白皮(炒),麥門冬(去心),生地黃,前胡,甘菊,赤茯苓,蔓荊子,甘草(炙)各等分。

    用法:上銼散。每服三錢,加生姜、紅棗煎,食后、臨臥服。

    圖片

    3.二圣散

    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一一四。

    主治:耳內(nèi)出膿水。

    組成:白附子(炮),羌活(去蘆頭)各一兩。

    用法:上為細(xì)末。用豬、羊腎各一只,切開,每只八藥末半錢,不得著鹽,濕紙裹煨熟,五更初以溫酒嚼下,續(xù)吃粥壓。

    圖片

    4.通氣散

    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一一五。

    主治:聤耳。

    組成:郁李仁(去皮,研)半兩,木香一分,檳榔(銼)三枚,大黃(銼)一兩,芍藥半兩,細(xì)辛(去苗葉)一分,人參半兩,山芋,桂(去粗皮)各一兩,甘草(炙,銼),牡丹皮各一分。

    用法:上除郁李仁別研外,并為散,和勻。每服一錢匕,空心溫酒調(diào)下。

    圖片

    5.瘡毒化毒散

    來源:《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沈陽方)。

    功用:解毒活血,透達(dá)經(jīng)絡(luò)壅塞,退熱消腫,宜通氣血凝滯。

    主治:

    癰毒熱癤,焮腫痛疼;

    小兒胎毒,頭瘡禿瘡;

    斑疹余毒,流膿流水;

    項(xiàng)腫腮腫,潰破流膿;

    耳瘡耳底流膿水;

    各種血毒流膿;

    風(fēng)火毒,血風(fēng)瘡。

    組成:乳香,沒藥,赤芍,花粉,川軍,元連,甘草,綠豆面,白芷各三錢,貝母六錢,冰片五分,雄黃八分。

    用法:上為極細(xì)末,后兌冰片、雄黃,再共為細(xì)末調(diào)勻,貯瓷瓶內(nèi)。

    周歲小兒每服一分至五分,周歲以上者,每服五分至一錢,白開水送下。

    圖片

    6.清心丹

    來源:《赤水玄珠全集》卷二十六。

    主治:耳出紅膿,名日膿耳;舌上生瘡,如楊梅狀者。

    組成:黃連(酒炒)三錢,滑石(飛)六錢,甘草,辰砂(飛)各一錢,薄荷六分,犀角屑二錢。

    用法:上為末。每服一錢五分,蜜拌薄荷湯送下,夜再服。

    圖片

    7.鐵酒

    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一一四。

    別名:鐵液酒(《普濟(jì)方》卷三六四)。

    主治:

    小主1.《圣濟(jì)總錄》:耳聾。

    2.《普濟(jì)方》:大人及小兒十歲以上耳聾,膿耳及耳后生疳瘡。

    組成:鐵五兩,酒一升。

    用法:燒鐵令赤,投酒中,去鐵飲之;仍以磁石塞耳中。

    圖片

    8.桃仁方

    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一一五。

    主治:聤耳,出膿血。

    組成: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

    用法:上藥搗如泥,拈如棗核大,谷葉裹,塞耳中;或以故緋帛裹亦佳。

    圖片

    9.健民薄荷油

    來源:《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禹縣方)。

    主治:蝎螫蜂刺,湯潑火燒,風(fēng)火牙疼、聤耳流膿,眼癢眼疼,目干模糊,暴發(fā)赤腫。

    組成:薄荷油一兩,樟腦二兩,香油三兩,薄荷冰五錢,黃蠟六錢。

    用法:先將油蠟化開,再加上藥即成。以上均抹患處;眼疾,抹眼外皮。

    宜忌:眼內(nèi)忌用。

    圖片

    10.香附散

    來源:《普濟(jì)方》卷五十五引《經(jīng)驗(yàn)良方》。

    主治:

    1.《普濟(jì)方》引《經(jīng)驗(yàn)良方》:膿耳。

    2.《證治準(zhǔn)繩·雜方》:聤耳。

    組成:香附子(去毛)。

    用法:上為末。以棉杖送于耳中,或干摻。立效。

    圖片

    11.菖蒲散

    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一一五。

    主治:聤耳。

    組成:菖蒲(銼,焙),桂(去粗皮),野葛各等分。

    用法:上為散,以雀腦髓和,綿裹,如棗核大。先灸耳中宛宛者七壯,后用藥塞耳中,一日一易。

    圖片

    12.麝香散

    來源:方出《證類本草》卷二十引《經(jīng)驗(yàn)方》,

    名見《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六。

    主治:

    1.《證類本草》引《經(jīng)驗(yàn)方》:底耳。

    2.《三因極一病證方論》:聤耳,耳內(nèi)膿出。

    組成:桑螵蛸一個(慢火炙及八分熟,存性),麝香一字。

    用法:上為末。每用半字摻耳內(nèi)。如有膿,先用綿包子拈去,次后摻藥末入在耳內(nèi)。

    圖片

    13.沒藥散

    來源:《醫(yī)方類聚》卷七十八引《施圓端效方》。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diǎn)。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diǎn)擊一鍵舉報(bào)。
      轉(zhuǎn)藏 分享 獻(xiàn)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VA成无码人在线观看天堂| 亚欧美日韩香蕉在线播放视频| 又粗又硬又黄a级毛片| 天天在线看无码AV片|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播放| 国产精品日本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 国产AV大陆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毛片无码| 高潮潮喷奶水飞溅视频无码| 熟妇人妻无码中文字幕老熟妇| 亚洲欧美人成电影在线观看| 欧美伦费免费全部午夜最新| 国产人妻久久精品一区| 欧美成人免费全部| 国产成人AV性色在线影院| 免费人成再在线观看网站| 蜜臀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小说| 亚洲人成电影网站色mp4| 国产在线精品中文字幕| 亚洲成人av综合一区| 国产MD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精品卡2卡3卡4卡5|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AV| 久久亚洲精品11p| 国产午夜成人无码免费看| 日韩人妻无码精品系列| 国产超碰无码最新上传| 精品无码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三级中文字幕| 亚洲午夜无码久久久久蜜臀AV| 中国女人高潮hd| 中文字幕理伦午夜福利片| 少妇办公室好紧好爽再浪一点| 久久人妻无码一区二区| 精品一区二区免费不卡| 色综合AV综合无码综合网站| 国产迷姦播放在线观看| 国产一二三五区不在卡|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女人久久久| 另类 亚洲 图片 激情 欧美| 日本高清一区免费中文视频|